-
徐鲲
-

-

- 所属机构:重庆大学
- 所在地区:重庆市
- 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冉光和

- 作品数:215被引量:4,106H指数:30
- 供职机构: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 研究主题:金融发展 实证研究 经济增长 农村金融 农户
- 李晓龙

- 作品数:21被引量:533H指数:12
- 供职机构: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 研究主题:高技术产业 地方政府竞争 空间溢出效应 金融要素 企业
- 鲁钊阳

- 作品数:113被引量:1,332H指数:20
- 供职机构: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 研究主题:农产品 电商 实证研究 动态面板数据模型 金融发展
- 李敬

- 作品数:95被引量:1,605H指数:18
- 供职机构:重庆工商大学
- 研究主题:劳动分工 金融发展 一带一路 城乡收入差距 农村金融
- 杨静

- 作品数:54被引量:154H指数:7
- 供职机构:重庆大学
- 研究主题:细胞电融合 微电极阵列 电融合 微电极 芯片
- 借鉴历史经验 促进西部大开发——清代陕南山区资源开发个案分析被引量:2
- 2004年
- 清代乾隆中期至嘉庆年间的半个世纪之中,流民大量涌入陕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表现出强烈的盲目性、粗放性。道光以后,陕南经济急剧衰落。文章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角度系统考察并深刻揭示了开发与发展、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对于促进西部大开发提供了有益的教训。
- 徐鲲刘忠群
- 关键词:流民粗放经营
- 缩小“三个差距”的理论解析
- 2011年
- 缩小"三个差距"是一个世界级难题。现阶段国内外学者还没有建立起缩小"三个差距"的宏观理论分析框架。将目的定位为实现社会公平,运用科学发展观理论和社会公平理论,从目的、本质、方法和条件四方面构建缩小"三个差距"的一个理论框架。缩小"三个差距"的关键是切实保障全社会居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和社会平等权"。
- 张波徐鲲
- 关键词:公平正义
- 个体参与视角下的旅游众筹扶贫模式建构被引量:1
- 2020年
- 将"众筹"引入旅游扶贫,构建以农村居民个体为中心的"旅游+众筹+个体"的旅游扶贫模式,可以从资金渠道和管理模式等方面打破传统旅游扶贫模式的种种局限,为农村居民个体带来更多资金和自主决策机会,实现政府"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融合性管理,而建立健全社会众筹扶贫的动员和参与机制、农村居民个体参与旅游的教育培训机制、旅游地的文化和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旅游众筹扶贫的监管机制则是实现旅游众筹扶贫的基础。
- 徐鲲王英唐雲
- 关键词:农村居民众筹旅游扶贫
- 日、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及启示被引量:1
- 2006年
- 本文分析日本、韩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和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问题。借鉴日、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完善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 张震徐鲲
- 关键词:人力资源企业
- 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劳动分工机制研究被引量:7
- 2011年
- 基于劳动分工理论,建立了教育发展、专业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新兴古典经济模型,并运用中国区域面板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揭示了教育的劳动分工功能。研究结论表明,无论是自给自足还是分工条件下,受教育水平越高,人均真实收入越高,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产生了重要促进作用;受教育水平提高对劳动分工与专业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交易效率相对较低的西部地区可能会限制教育作用的发挥,西部地区教育对经济的作用要小于东部地区。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 冉光和徐鲲李敬
- 关键词:教育发展劳动分工经济增长
-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旅游经济效应研究——来自地级市准自然实验的数据被引量:21
- 2021年
- 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旨在推动旅游业由“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以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带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是否真的促进了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还有待进一步验证。文章借助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准自然实验”,基于2013—2017年28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对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探究了地区差异。研究发现: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有效促进了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显著,其主要通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对外开放、产业结构等途径产生影响。此外,相比于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旅游经济效应更为明显。据此,提出要因地制宜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分类指导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着力提升示范区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对外开放水平,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推动东中西部的跨区域旅游协作。
- 徐鲲王英唐雲
- 关键词:示范区旅游经济
- 西部农村扶贫开发中公共产品供求失衡的实证研究被引量:1
- 2019年
- 基于2001—2016年我国西部地区12个省份的统计数据,构建农村居民消费-收入对数模型,实证研究我国西部农村扶贫开发中公共产品供求失衡的机理及成因。研究发现:西部农村扶贫开发中的公共产品供求整体处于失衡状态,其主要是缘于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分税制财政体制、政府公共决策程序、公众需求表达机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据此提出,应进一步完善双向协调的供给决策机制、农村居民的需求表达机制、公共产品的资金筹集机制等,以推进西部农村扶贫开发中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创新和供求均衡。
- 王英唐雲徐鲲
- 关键词:公共产品供求失衡
- 脱贫资金需求估算后的对策:自三类贫困村生发
- 2009年
- 我国贫困村的脱贫资金投入长期以来是供给导向的,缺乏对扶贫资金需求的预测,导致资金的增加、分配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对重庆市4个区县9个乡镇的12个贫困村进行的调研表明,贫困村脱贫的资金需求与实际供给相比存在较大缺口,且不同类别贫困村的需求不一样,异化现象较为明显。解决贫困村现有脱贫资金的需求缺口,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应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力度,改善资金使用结构等。
- 徐鲲冉光和
- 关键词:贫困村脱贫
-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政府责任:框架分析与制度回应被引量:22
- 2017年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但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很大破坏,阻碍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公共性决定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必须由政府主导,才能引导市场、社会、农民有效参与。从法律责任、伦理责任、经济责任、监管责任四个方面系统地分析可知,我国政府在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存在着基本责任的缺失。对此,政府可从加强农村环保立法、建立多层次环保教育制度、完善监管制度、健全资金使用制度等入手,破解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困境。
- 冯阳雪徐鲲
- 关键词:政府责任
- 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机制与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变动被引量:35
- 2008年
- 区域金融发展是否会走向收敛,其收敛的机制是什么?这一直是一个难解的谜。本文从决定金融发展的生产者受教育程度、社会福利水平、商品交易效率、金融交易效率和地域固有因素出发,研究了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机制,并考察了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变动特征与变动趋势。研究发现,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变动路径可能呈现"草帽"型特征,而改革后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表现的"U"型特征只不过是市场化趋异期的片断特征,而不是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全程特征。实证分析还显示,在1992-2004年,中国省际间金融发展差异呈现加速扩张的态势。
- 李敬徐鲲杜晓
- 关键词:区域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