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祖强
作品数: 41被引量:478H指数:11
  • 所属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天文地球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相关作者

何金海
作品数:567被引量:7,373H指数:48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研究主题:夏季 大气环流 降水 青藏高原 季风
祁莉
作品数:77被引量:616H指数:15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降水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西太平洋暖池 季风槽
肖贤俊
作品数:20被引量:72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研究主题:三维变分 同化 同化试验 遥感资料 海表
丁一汇
作品数:432被引量:12,678H指数:68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降水 季风 气候模式 区域气候模式
赵宗慈
作品数:222被引量:4,997H指数:38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全球变暖 气候模式 IPCC 区域气候模式
气候平均场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过程可能成因的动力诊断分析被引量:8
2008年
利用NCEP-DOE再分析数据集II,诊断分析了气候平均场上6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过程,借助一个两层半大气模式,从动力学上初步揭示了西太平洋热带大气准10天振荡(Quasi Ten-day Oscillation,简称QTO)向西北方向传播与季风槽东伸西撤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探讨了气候平均场上西太副高双脊线可能的形成机制。分析表明季风槽准10天东西振荡是气候平均场上西太副高双脊线形成的主要原因,而季风槽东伸西撤与QTO传播密切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QTO向西北方向传播,东风切变作用于斜压辐散的经向梯度,在对流中心北侧生成正扰动涡度。QTO在季风槽东侧激发的气旋性扰动涡度,诱导季风槽东伸,侵入副高,造成副高外围变形,形成双脊线。因此,形成西太副高双脊线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能是西太平洋热带大气QTO。尽管季风槽东伸直接引起副高双脊线发生,但是它只不过是受QTO影响的一种表现。本文仅为诊断结果,其结果还有待于模式敏感性试验的验证。
祁莉张祖强何金海管兆勇王黎娟
关键词:季风槽
GTSPP资料在BCC海洋资料同化系统中的同化效果分析
2014年
介绍了国家气候中心第二代海洋资料同化系统(BCC_GODAS2.0)所用的模式和同化方案,并设计了两个试验对同化系统的效果和稳定性进行检验:一个是加入GTSPP资料的1990—2008年19 a的同化试验,另一个是同时段内不加任何资料的模拟试验。利用OISST和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数据集对试验结果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表明,加入GTSPP资料的同化结果可以有效改进原模式对温度和盐度的模拟。在表层,整个海洋的温度和盐度场误差都有所减小,其中热带太平洋的改进效果最为明显;此外,同化结果能更好地反映Nino3和Nino4区海表温度的时间演变。垂直层次上的修正效果也很明显,在200 m左右的混合层效果改进最好,温度的均方根误差可减小1.5℃,盐度的均方根误差可减小0.6 psu。
武丰民张祖强肖贤俊何金海刘怀明
关键词:资料同化海表温度
'南生南存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过程维持机制初探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江苏夏半年的降水和旱涝有重要影响,其双脊线过程是一个既具有普遍性又有一定持续时间的现象,它对副高南北进退(特别是不连续南北进退)、进而对江淮梅雨有重要的指示作用,研究双脊线过程对深入认识副高及预测有重...
祁莉何金海张祖强管兆勇
关键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中国雨日数的气候特征及趋势变化被引量:24
2017年
使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整编的全国2 425个观测站1961年1月—2013年2月的52 a逐日降水观测资料,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NCEP)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资料。通过计算气候场、雨日概率、倾向值、M-K突变检验等现代统计诊断方法,研究了中国各等级雨日数的年、季节的时空分布特征和不同等级雨日数的趋势变化特征以及相关的背景环流。得到以下结论:(1)中国年总雨日数高值区在四川东部、贵州、江南及云南西南部,以小雨日数占比最高;中雨、大雨日数高值区在江南东部和云南西南部;50 mm以上雨日数中心分别在华南沿海和闽—浙—赣交界,前者强后者弱;(2)年内总雨日概率分布表现为3类:平缓型、单峰型、双峰型,南方地区除云南外均为平缓型;西藏东部、川西、陕甘宁3省南部、青海东部为双峰型;全国其余地区为单峰型;(3)中国季风区小雨日数在1970s末—1980s初发生突变,呈趋势性显著减少,除东北外,四季均减少,以秋冬季云南、上海等地减少最显著,而干旱半干旱区小雨日数呈增加趋势;(4)西南地区东部的年中雨日数在2000年后显著减少,秋季减少最明显,而京、沪、粤3大城市群年中雨日数呈增加趋势;西南地区东部秋季、云南夏季大雨以上日数在2003年后显著减少,而夏冬两季长江中下游中雨以上等级的雨日数明显增加;(5)川东、贵州、江南中部的雨日高值区与青藏高原东部低层回流冷空气形成的静止锋或辐合带相联系。
汪卫平杨修群张祖强吴战平
关键词:气候特征静止锋
地形对全球大气风暴轴影响的数值模拟
张祖强
21世纪以来西南地区干季降水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年代际变化的关系被引量:9
2016年
利用1961-2011年观测资料分析了西南地区干季(11月至次年4月)降水的变化特征,发现西南地区干季降水在2000年前后发生了年代际尺度的转折,其前后降水空间分布呈现相反的分布特征,特别是21世纪以来降水显著偏少,干旱加剧,降水量显著减少的区域主要在云南大部及其周边地区。西南干季降水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负相关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明显加强,而21世纪以来副热带高压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增强,即面积增大、强度增强、西伸脊点位置偏西。西南干季降水与副热带高压关系的增强,以及副热带高压本身的年代际增强,对西南干季降水减少造成显著的影响,是西南干旱加剧的可能原因。
蒋薇张祖强刘芸芸
关键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年代际
1962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演变过程的特征分析被引量:7
2006年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提出确定副高双脊线过程的定量指标,之后重点诊断研究1962年“二度梅”期间的双脊线过程。结果表明:1962年“二度梅”期间,由于季风槽的加强东伸,副高外围变形,在其南侧新生一条脊线,呈现双脊线结构。由此,提出亚洲季风槽的发展东移是副高双脊线形成的重要影响因子。分析表明,1962年的双脊线过程与1998年的双脊线过程相比,有同亦有异:两次双脊线过程与长江流域“二度梅”均有关联,但1998年双脊线过程结束后,北侧脊线消失,南侧脊线发展维持,使副高脊线异常偏南,造成“二度梅”的突然出现,而1962年双脊线过程结束后却是南侧脊线消失,北侧脊线维持并异常偏北,从而导致“二度梅”结束;在涡度场上,两次双脊线过程均有一高层对低层的“诱导”效应,同时500 hPa诱导生成的正涡度与低纬度北移而来的正涡度带打通合并、东伸,进而其两侧的负涡度带增强,形成双脊线。这些结果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的演变规律和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祁莉何金海占瑞芬张祖强
关键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二度梅季风槽
赴美国工作访问总结
2007年
1访问情况综述 根据中国气象局与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的合作协议,本人作为中方派出的访问学者,2005年5月赴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气候预测中心(CPC)进行为期一年的工作访问,并于2006年5月结束访问返回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工作。
张祖强
关键词:气候预测海洋大气环境预报
热带海气相互作用中海洋对风场异常响应的机理研究
本文运用TOGA-TAO观测资料、对纬向风应力强迫下赤道太平洋次表层热力、动力调整过程作诊断分析。结果表明,纬向风应力异常辐合或辐散将驱动赤道垂直剖面温跃层之上次表层海洋环流异常,从而导致海水的异常上翻或下沉,改变了温跃...
张祖强丁一汇
关键词:次表层海温异常海气相互作用温跃层深度纬向风
文献传递
近百年来ENSO强度的变化特征被引量:8
2017年
利用美国NOAA提供的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和英国Hadley中心提供的全球逐月海温格点资料,研究了1900—2015年间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ENSO)的强度变化。结果发现,1900—2015年中ENSO事件强度发生了明显变化:20世纪初期至50年代ENSO强度为近百年来最弱时期,而从50年代以后其强度显著增强,特别是70年代至90年代末期ENSO强度达到近百年来最强,但在2000年以后其强度又有所减弱。进一步分析表明,在20世纪20—50年代的强度偏弱期,ENSO空间型的南北宽度为近百年来最窄,伴随着最大海温异常中心位置偏西;相比之下,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强度偏强期,ENSO空间型的南北宽度达到最宽,对应着最大海温异常中心位置偏东,而2000年以后的情形有向相反方向发展的趋势。
史珩瑜张祖强任宏利
关键词:EN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