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海明
作品数: 219被引量:1592H指数:23
  • 所属机构: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
  • 所在地区:湖南省 长沙市
  • 研究方向:农业科学
  •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

相关作者

肖小平
作品数:189被引量:2,065H指数:26
供职机构: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
研究主题:双季稻田 水稻 双季稻 稻田 双季稻区
汤文光
作品数:150被引量:1,265H指数:22
供职机构: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
研究主题:双季稻田 双季稻 水稻 双季稻区 稻田
李超
作品数:125被引量:826H指数:19
供职机构: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
研究主题:水稻 双季稻田 双季稻 稻田 氮
汪柯
作品数:79被引量:564H指数:16
供职机构: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
研究主题:双季稻田 水稻 稻田 双季稻 晚稻
程凯凯
作品数:83被引量:525H指数:13
供职机构: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
研究主题:双季稻田 双季稻 水稻 稻田 长期施肥
我国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的现状及展望被引量:8
2004年
对我国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概述。同时,针对我国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中所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今后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应采取的对策及发展方向。
唐海明余筱南
关键词:棉花病虫害
植物脱落酸、多胺和乙烯与逆境的关系被引量:14
2007年
脱落酸、多胺与乙烯是植物体内广泛存在并具有重要生理作用的生长调节物质。在逆境胁迫下,植物体内的脱落酸、多胺含量与乙烯的产生速率一般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并相互影响。就这三种激素在逆境中的变化及其产生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进行简要的综述,为在生产中运用理化调控技术提供参考。
唐海明徐一兰陈金湘熊格生
关键词:植物逆境脱落酸多胺乙烯
不同施肥模式对大麦-双季稻三熟种植模式中大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7
2015年
为探明不同施肥模式对大麦-双季稻三熟种植模式中大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影响,以通0306和蒙啤麦1号为材料,系统比较研究化肥、秸秆还田+化肥、习惯施肥和无肥4种施肥模式。结果表明,大麦主要生育期,单株根系干重均表现为秸秆还田〉习惯施肥〉化肥〉无肥,茎干重表现为习惯施肥〉秸秆还田〉化肥〉无肥;齐穗期和成熟期,各处理间大麦单株根系和茎干重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单株叶、穗干重均表现为秸秆还田〉习惯施肥〉化肥〉无肥。齐穗期和成熟期,根系干重占总干物质量的比例大小顺序为无肥〉化肥〉秸秆还田〉习惯施肥,穗干重比例为秸秆还田〉化肥〉习惯施肥〉无肥;茎干重比例以习惯施肥最高;叶干重比例在成熟期表现为化肥〉无肥〉习惯施肥〉秸秆还田。齐穗期,化肥、秸秆还田和习惯施肥处理大麦叶片SPAD值均显著高于无肥处理;成熟期,各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各处理大麦单株叶面积大小顺序为秸秆还田〉习惯施肥〉化肥〉无肥。各施肥模式大麦产量表现为秸秆还田〉习惯施肥〉化肥〉无肥,分别比无肥增产353.4-357.6、681.6-683.0和497.4-523.5 kg·hm^-2。与化肥和习惯施肥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处理干物质总量大且分配合理,有利于改善产量构成因素,增加大麦产量。
徐一兰唐海明程爱武肖小平汤文光孙继民李微艳杨光立
关键词:大麦施肥模式干物质
不同处理方法对棉花漂浮育苗棉苗生长发育的影响被引量:6
2007年
以农杂66为材料,研究了混配基质与土壤、催芽与干籽及利用不同水源配制的营养液进行育苗对其出苗、成苗率及棉苗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以混配基质作为支撑物、干籽、催芽播种和净水配制的营养液处理进行漂浮育苗的出苗率、成苗率高,达90%以上;以混配基质作为支撑物进行育苗的棉苗素质优于其它处理,茎叶鲜重及干重、根系鲜重及干重、根体积、主根长均高于其它处理,棉苗的主根发达、明显,侧根数显著多于其它处理。
熊格生陈金湘唐海明李垚垚
关键词:棉花漂浮育苗生物学特性
长期施肥下水稻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被引量:16
2019年
以红壤丘陵区典型稻田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不施肥(CK)、化肥(NPK)、秸秆还田+化肥(NPKS)、30%有机肥+化肥(LOM)和60%有机肥+化肥(HOM)这5种处理,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水稻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基于^(18)O-H_2O示踪的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长速率(CGrowth)均以HOM处理最高,CK处理最低.根际土中,土壤微生物基础呼吸速率以HOM最高,CK和NPK最低;微生物碳源利用效率(CUE)以NPK最高,LOM和HOM最低.非根际土中,不同施肥处理的基础呼吸速率和CUE均无显著差异. MicroResp^(TM)结果显示,非根际土中微生物对外源碳源代谢能力高于根际土.施用有机物料(秸秆或有机肥)均能提高微生物对羧酸类、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的代谢速率,且土壤微生物利用羧酸类碳源的活性最高,其次为氨基酸类和碳水化合物类碳源,对复杂化合物的代谢速率较低. RDA分析表明,微生物对不同碳源代谢情况的聚类总体以根际土与非根际土分开,CK与施肥处理分开,且NPK与NPKS相对聚集,LOM与HOM相对聚集,NPK、NPKS与LOM、HOM分开,即不同施肥处理显著改变土壤微生物对外源碳源代谢特征.结果表明,施肥未改变微生物CUE和基础呼吸速率,但有外源碳源输入(如根系分泌物)的情况下,施用有机物料增加基础呼吸、降低CUE.
宁赵程爱武唐海明葛体达邓扬悟苏以荣陈香碧
关键词:长期施肥水稻土土壤微生物
一种双季稻田全耕层培肥的方法
本发明属于土壤培肥与耕作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双季稻田全耕层培肥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冬季干深耕晚稻稻草翻压还田;耙地后,用开沟机将稻田开围沟和十字沟,立即播种紫云英;早稻旋耕紫云英还田,利用大型旋耕机将紫云英还田,旋耕2...
肖小平李超程凯凯汪柯郭立君唐海明汤文光潘孝晨黄颖博
文献传递
长期施肥对双季稻田甲烷排放和关键功能微生物的影响被引量:29
2017年
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对双季稻田甲烷(CH_4)排放特征的影响及其微生物学机理,对合理利用及评价不同施肥模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期施肥定位试验田为平台,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施用化肥(MF:mineral fertilizer alone)、秸秆还田配施化肥(RF:rice residues plus mineral fertilizer)、30%有机肥配施70%化肥(LOM:30%organic matter plus 70%mineral fertilizer)、60%有机肥配施40%化肥(HOM:60%organic matter plus 40%mineral fertilizer)和无肥(CK:without fertilizer)条件下双季稻田CH_4排放及其微生物学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早稻和晚稻生长期,不同施肥处理稻田CH_4排放通量均显著高于CK,表现为HOM>LOM>RF>MF>CK。各处理间CH_4总排放量差异达显著水平,其大小顺序与排放通量趋势一致,以HOM处理为最高,比CK处理增加105.56%,其次是LOM和RF处理,分别比CK处理增加72.97%和54.17%。关键功能土壤微生物测定结果表明,早稻和晚稻各个主要生育时期,各处理稻田土壤产甲烷古菌的数量变化范围为(3.18—81.07)×10~3cfu/g,土壤甲烷氧化细菌的数量变化范围为(24.82—379.72)×10~3cfu/g。稻田土壤产甲烷古菌和甲烷氧化细菌数量大小顺序为HOM>LOM>RF>MF>CK,各施肥处理均显著高于CK;HOM、LOM、RF处理显著高于MF、CK处理。双季稻田CH_4排放与稻田土壤产甲烷古菌、甲烷氧化细菌数量变化关系密切。采用有机无机肥配施促进了双季稻田生态系统CH_4的排放和关键功能微生物的数量。
唐海明肖小平汤文光孙继民刘杰汪柯李超程凯凯李微艳孙耿
关键词:施肥双季稻稻田CH4土壤微生物
湖南农作制高效种植模式及其发展策略被引量:16
2009年
根据湖南省农作制度的演变过程和现有农作制高效种植模式,采用比较分析,对现有稻田、旱地、棉田高效农作种植模式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从"优化农田种植业结构,建立粮、经、饲三元农作技术体系,发展多熟农作种植模式;发扬精耕细作的传统,大力推广旱地多熟种植技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科技为先导,通过集成创新,促进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农作制度的发展;实施农业科技产业工程,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产业链的延伸与升级增值"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农作制度的改革,提高复种指数,发展现代农作制种植模式的构想。
汤文光肖小平唐海明汪柯杨光立
关键词:农作制粮油作物生产安全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大麦–双季稻田根际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根际土壤有机氮组分在土壤养分和作物氮素营养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依托长期(37年)定位施肥试验田,设置4个施肥处理:不施肥对照(CK)、单独施用化肥(CF)、秸秆还田+化肥(RF)和30%有机肥+70%化肥(OM),于晚稻成熟期测定大麦–双季稻田根际土壤基础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氮和有机氮组分(氨基酸态氮、氨基糖态氮、酸解氨态氮、酸解未知态氮、非酸解性氮)含量。研究表明:相对CK处理,RF和OM处理显著增加了稻田根际土壤有机碳、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RF和OM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分别比CK处理增加了19.8%和30.7%。酸解性氮作为根际土壤全氮的主体部分,占全氮的59.61%~72.06%;各处理根际土壤酸解性氮含量大小顺序表现为OM>RF>CF>CK。各施肥处理中,酸解有机氮中的氨基糖态氮、氨基酸态氮和酸解未知态氮含量均以OM处理最大,分别比CK处理增加139.3%、47.9%和110.0%;酸解氨态氮以RF处理最大,比CK处理增加69.9%。土壤有机碳、全氮、铵态氮、硝态氮与土壤氨基酸态氮、氨基糖态氮、酸解未知态氮以及微生物生物量氮均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因此,秸秆、有机肥配施化肥均能有效提高大麦–双季稻田根际土壤的供氮能力,是改善稻田土壤肥力的有效手段。
郭勇文丽石丽红张腊梅程凯凯李超郑华斌唐海明
关键词:长期施肥双季稻根际土壤有机氮组分
轮耕对双季稻田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质量分数及水稻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8
2011年
针对南方稻田连续免耕存在的主要问题,选择双季稻区连续7年免耕稻田,设置免耕-免耕(NT-NT)、翻耕-翻耕(CT-CT)、翻耕-免耕(CT-NT)、旋耕-旋耕(RT-RT)和旋耕-免耕(RT-NT)5个耕作处理,以连续免耕(NT-NT)作为对照,研究了不同轮耕技术对双季稻田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质量分数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连续免耕稻田土壤全氮、有效磷均呈现表层(0~5 cm)富集的现象;CT-CT、RT-RT处理较对照趋向于提高5~20 cm土壤全氮、有效磷质量分数。与CT-CT、RT-RT相比,CT-NT和RT-NT均有利于提高表层0~5 cm土壤全氮、速效钾质量分数,降低5~20 cm土壤全氮、有效磷质量分数。各处理早稻的有效穗均显著高于对照,分别比对照增加10.4×104、16.82×104、32.04×104和28.34×104 hm-2;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17.85%、21.58%、3.0%和19.38%。各处理晚稻的有效穗均显著高于对照,分别比对照增加43.46×104、9.12×104、17.13×104和27.34×104 hm-2;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9.98%、8.25%、4.69%和7.68%。CT-NT处理有利于增加早稻和晚稻的产量。
唐海明孙国峰肖小平汤文光陈阜张海林杨光立
关键词:轮耕稻田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