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绍雷
-

-

- 所属机构: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俄罗斯研究中心
- 所在地区:上海市
- 研究方向:政治法律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
相关作者
- 杨洁勉

- 作品数:160被引量:838H指数:15
- 供职机构: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 研究主题:中国外交 外交思想 外交理论 外交 全球治理
- 张昕

- 作品数:25被引量:61H指数:4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俄罗斯研究中心
- 研究主题:国家资本主义 资本关系 秩序 产权 私有化
- 丁纯

- 作品数:150被引量:746H指数:14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欧洲问题研究中心
- 研究主题:欧盟 欧债危机 德国经济 欧洲经济 社会保障
- 范军

- 作品数:14被引量:70H指数:6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欧盟 俄欧关系 欧盟地区政策 结构基金 普京
- 秦亚青

- 作品数:109被引量:2,806H指数:32
- 供职机构:外交学院
- 研究主题: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关系学 全球治理 文化 国际政治
- 2005年大国关系被引量:1
- 2005年
- 文章对2005年大国关系的走势作了归纳性的评述,其特点为:美国的全球扩张势头受阻、多边力量发展势头迅速、大国关系协调发展。在大国关系这一层面上,文章又分别对俄美关系、俄欧关系和欧美关系诸方面进行具体的阐述。文章认为,2005年的国际形势显示了两极格局解体后的过渡时期的特征。
- 冯绍雷
- 瓦尔代会议与俄罗斯形象被引量:3
- 2006年
- 冯绍雷
- 关键词:俄罗斯学外国学者普京总统
-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冲突与发展中国家的安全被引量:13
- 2001年
- 全球化是当今影响世界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强大作用力 ,成为思考国际、国内重大问题的基本前提。在此背景下 ,西方的政治价值观和人权观念随着全球化的浪潮出现泛化 ,直至演变为强者对弱者的武装干涉是当今国际武装冲突的一个突出特点。新的国际政治现实使发展中国家比以前面临更为艰难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在新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及可以预见的未来 ,欧亚大陆将依然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实施控制和干涉的主要地区。中国将来面临的发展和安全两难会进一步突出。
- 冯绍雷王新俊
- 关键词:欧亚大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 苏联解体的长时段考量——文明史视角的探讨被引量:2
- 2021年
- 从文明史的长时段视角探讨苏联解体问题,不仅必要,且国内国际学界已有初步积累。第一,"比较-结构"方法是较早的尝试。也即,从不同历史时段条件下的多民族关系的聚合性、传统治理模式多大程度存在中介性协调机制、文明所处的区位独特性等方面差异,探视苏联解体的端倪。第二,世纪之交以来,帝国形态研究、作为文明现象的苏联总体研究、以及文明与地缘政治相互关系等领域的探讨,指出文明与帝国现象相交织,大陆性帝国中央权力式微与周边动荡的紧密关联,是导致帝国解体的重要因素;帝国抱负过大、内外挑战前所未有,则是其崩溃的经典式动因。至于把苏联现象作为一个文明单位来系统考察,观察多民族构建、思想文化与意识形态建设以及如何处理外部关系,乃为事关苏联前途的关键问题,而苏联解体也恰恰缘起于这三个重大问题。同时,文明演进过程始终难以离开各大文明间的相互激荡,如果说,苏联解体也反射着美欧等文明单位先后趋于衰落,那么古巴导弹危机、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事件、1979年入侵阿富汗这三大扩张则明显表明:帝国对外扩张与国内的体制改革进程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联。改革停滞,无疑是导致苏联解体的诱因。第三,文明演进过程中思想史的传递、演绎,特别是若干关键范畴的承继与缺失,对文明发展具有何种意义?特别是文明结合部条件下,思想史演绎与体现为民族心理与行为特征的"极化"的文明结构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何种关系?这些问题对研究俄文明与苏联解体间的关联性十分重要。尤其是对"适度"这一思想行为范畴的研讨,有利于剖视苏联解体的深层动因。第四,本质主义与非本质主义的文明研究方法似已并不限于纯学术讨论,开始参与新兴国家与既存霸权之间的合作与竞争过程。本文主张在尊重各自文明存在的客观�
- 冯绍雷
- 关键词:苏联解体文明研究
- 从俄格冲突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危机政治经济学”--俄罗斯与大国关系的变迁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被引量:4
- 2009年
- 2008年发生的俄格军事冲突对俄罗斯与西方大国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同一年金融危机的发生,也使得俄罗斯与西方关系受到巨大考验。这两场看似没有联系的重大危机都表现出俄罗斯在危机形势下不甘示弱的态度,也折射出俄罗斯与西方国家之间合作与竞争的复杂状况。所谓"危机政治经济学"强调的是,无论是摆脱军事冲突,还是金融海啸式的危机,大国间的合作将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 冯绍雷
- 关键词:俄格冲突国际金融危机
- 关于国际关系研究学科性问题的若干构想被引量:2
- 2004年
- 任何一门新兴学科的发展与成熟都有着原则上共同遵循的逻辑过程。国际关系研究能否成为一门真正独立完整的学科体系也有赖于是否完成以下这一发展进程:首先,是“多学科”阶段,即国际关系从其他已经相对成熟的学科领域中攫取有关的范畴、方法与知识来充实自身的阶段。年轻的国际关系研究尤其需要从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乃至心理学、地理学、数学等学科领域攫取养料以完备自身的学科基础,以应对浩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学科研究对象。
- 冯绍雷
- 关键词:建构主义方法论价值观
- 多重三边关系影响下的中亚地区被引量:11
- 2009年
- 作者通过总结和分析中亚的态势,提出在中亚存在的多重三边关系。首先,作为中亚区域的核心三角关系:例如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中亚国家、俄罗斯、中国三边关系;其次,跨欧亚区域的三边关系,包括俄罗斯、欧洲、中亚国家,其中包含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国家;第三,全球层面的三边关系,例如:俄罗斯、美国、中国的关系,俄罗斯、欧洲、美国的关系。从长远来看,中亚地区内部的多元化以及外部的多样化共同深刻地影响这个区域的发展。作为中亚外部环境的基本形式,三边关系应以尊重国家基本安全利益为目标,并考虑在不可避免的合作与竞争的外部行为过程中采用共同的价值标准。
- 冯绍雷
- 关键词:上海合作组织
- 关于日俄战争历史地位的再认知被引量:6
- 2011年
- 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是当代东北亚地区国际格局形成的一个起点。从政治思想史的若干范畴来探讨日俄战争在国际关系史上的历史地位,诸如帝国和帝国主义、"东方"和"西方"、民族主义和宪政革命、亚洲区域主义、战争中的超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等等,有助于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并取得对于当代国际关系发展和中国对东北亚地区的战略和政策的若干启示。
- 冯绍雷
- 关键词:日俄战争东北亚国际关系民族主义
- 中俄美三边关系:结构、观念与政治被引量:2
- 2008年
- 2008年9月26日至28日,由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中俄美三边关系:观念、结构与政治"国际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来自美国、俄罗斯、英国、中国的近40位国际问题专家学者与会。研讨会聚焦中俄美三边关系的当前状态、互动机制、功能特征、冷战前与冷战后三边关系的异同及未来前景等问题,设置了"当代国际体系转型与中俄美三边关系"、"欧亚地缘政治转型与中俄美三边关系"、"国内政治经济与中俄美三边关系的互动"三个讨论专题。本刊特选摘部分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 杨洁勉杨成绪崔启明S.诺普瓦西里.米赫耶夫黄仁伟马振岗沈丁立潘光赵华胜赵华胜冯绍雷T.科尔顿
- 关键词:国际体系转型
- 政治强人语境下的独特威权逻辑——关于普京与俄罗斯民主未来的争论被引量:1
- 2013年
- 近二十多年苏俄民主政治的演进呈现一种在外交上先亲西方、后与之疏远,国内政治先民主、而后又趋于保守化的循环。历史的制约决定了当代俄罗斯民主政治既不可能太过于遵从西方民主,但也不会过于回归前苏联的旧制。在当下的发展进程中,俄罗斯民众还是倾向于选择带有威权主义色彩的政治强人普京,在实现强国目标的同时,创造性地探索属于俄罗斯自己的民主之路。
- 冯绍雷
- 关键词:普京民主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