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杨
-

-

- 所属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 所在地区:江苏省 南京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邱勇

- 作品数:1,404被引量:4,064H指数:28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 研究主题:脊柱侧凸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特发性脊柱侧凸 强直性脊柱炎 矢状面
- 王斌

- 作品数:1,915被引量:5,793H指数:29
-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
- 研究主题:脊柱侧凸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强直性脊柱炎 特发性脊柱侧凸 脊柱后凸
- 朱泽章

- 作品数:907被引量:2,573H指数:24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 研究主题:脊柱侧凸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特发性脊柱侧凸 矢状面 强直性脊柱炎
- 钱邦平

- 作品数:570被引量:1,903H指数:22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 研究主题:脊柱侧凸 强直性脊柱炎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特发性脊柱侧凸 胸腰椎后凸畸形
- 朱锋

- 作品数:407被引量:1,295H指数:19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
- 研究主题:脊柱侧凸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特发性脊柱侧凸 胸椎 矢状面
- 伴发脊髓空洞的脊柱侧凸患者竖脊肌肌纤维及运动终板的酶组化特征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观察伴发脊髓空洞的脊柱侧凸患者竖脊肌肌纤维及运动终板的酶组化特征,探讨其与脊柱侧凸发病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选取伴发脊髓空洞的脊柱侧凸患者20例,以16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和10例非脊柱侧凸患者为对照。术中切取两侧竖脊肌组织,分别进行HE染色、还原型辅酶I-四氮唑还原酶染色及非特异性酯酶染色。观察3组患者竖脊肌肌纤维的病变特征及神经肌肉接头运动终板的分型。结果脊髓空洞组中12例(60%)有神经源性肌纤维病变;AIS组和非脊柱侧凸组均未见神经源性肌纤维病变。脊髓空洞组凸侧竖脊肌T0型终板和病变终板数均显著多于凹侧(P<0·05);AIS组凹侧竖脊肌T0型终板和病变终板数均显著多于凸侧(P<0·05);非脊柱侧凸组左、右侧竖脊肌T0型终板和病变终板数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脊髓空洞组竖脊肌肌纤维及运动终板的病理特征与AIS组明显不同。AIS患者竖脊肌可能为继发性的病理改变,而伴发脊髓空洞的脊柱侧凸患者竖脊肌存在原发性失神经支配,这种失神经支配可能是脊柱侧凸发生的始动因素之一。
- 朱泽章邱勇王斌俞杨吴亮钱邦平马薇薇
- 关键词:脊柱侧凸脊髓空洞竖脊肌
-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听力损害的影响因素分析
- 2014年
- 【摘要】目的通过对AS患者听力功能的评估,探讨其听力损害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组AS患者40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36_+11)岁。采用纯音听阈测定、鼓室导抗图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评估患者听力功能,同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发病年龄、病程和后凸畸形病史)、影像学资料(包括后凸Cobb角)、实验室检查(包括ESR及CRP)、生活质量评估表[包括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BASDAI及BASFI]。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As患者听力损害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患者共80耳,其中纯音听阈异常52耳(65%),250、500、1000、2000、4000、8000Hz频率的纯音听阈分别为(28±7)、(28±7)、(27±7)、(25±7)、(31±16)、(25±16)dB;鼓室导抗图示A型71耳(89%),B型6耳(8%),C型3耳(4%);DPOAE示耳蜗功能受损62耳(78%),500、1000、2000、4000、6000、8000Hz频率的DPOAE分别为(1.2±9.7)、(6.6±8.6)、(6.2±8.4)、(5.O±8.3)、(8.4±7.9)、(8.6±11.9)dB。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AS患者纯音听阈损害与其年龄、发病年龄及DPOAE有相关性(P均〈0.05),而与病程、后凸病史、ESR、CRP、后凸Cobb角、ODI、BASDAI及BASFI无显著相关性(P均〉0.05)。结论年龄、发病年龄及耳蜗功能为AS患者听力损害主要影响因素。
- 史本龙钱邦平邱勇王斌俞杨朱泽章季明亮蒋军
- 关键词:听力丧失影响因素畸变产物耳声发射
-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腰椎骨化程度与后凸程度及生活质量相关性分析
-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腰椎骨化程度与后凸程度及生活质量相关性.方法:从2011年4月~2014年10月在我院就诊AS患者中,筛选出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患者106例,...
- 胡俊钱邦平邱勇王斌俞杨朱泽章曲哲张云鹏季明亮
-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骨化后凸畸形生活质量
- 成人腰椎峡部裂性滑脱症与退变性滑脱症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学研究被引量:38
- 2013年
- 目的:研究成人腰椎峡部裂性滑脱症与退变性滑脱症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2年3月就诊且有完整影像学资料的腰椎峡部裂性滑脱症与退变性滑脱症患者共58例,其中峡部裂性滑脱(峡部裂组)29例,男9例,女20例,年龄23~67岁,Ⅰ度滑脱22例、Ⅱ度7例,L4滑脱16例、L5滑脱13例;退变性滑脱(退变组)29例,男5例,女24例,年龄45~85岁,Ⅰ度滑脱22例、Ⅱ度7例,L3滑脱3例、L4滑脱23例、L5滑脱3例。峡部裂组和退变组患者ODI评分分别为25.5分和22.0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测量两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学指标,包括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er lordosi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同时测量两组病例的腰椎滑脱角、滑脱率以及滑脱距离。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峡部裂组患者LL、TK和滑脱角分别为52.2°±10.9°、25.3°±11.1°、9.9°±6.4°,明显高于退变组的44.2°±15.4°、23.4°±12.6°、6.0°±3.9°(P<0.05);退变组患者SVA为30.6±40.6mm,明显高于峡部裂组的4.6±24.9mm(P<0.01)。两组患者的骨盆形态学参数PI(峡部裂组53.9°±11.5°,退变组55.8°±10.8°)、PT(17.0°±8.3°,22.9°±7.2°)、SS(36.9°±8.7°,33.4°±9.9°)以及腰椎滑脱率[(21.8±9.8)%,(19.7±7.8)%]、滑脱距离(6.2±2.7mm,5.6±1.9mm)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成人腰椎峡部裂性滑脱症与退变性滑脱症患者具有相似的骨盆形态,但峡部裂性滑脱症患者较退变性滑脱症患者表现为更大的胸椎后凸、腰椎前凸以及滑脱角。
- 刘勇刘臻朱锋朱泽章钱邦平王斌俞杨邱勇
- 关键词:腰椎滑脱症退变性矢状面
- 腰椎间盘囊肿1例报告被引量:4
- 2016年
- 椎间盘囊肿(Intervertebral disk cyst)是骨科罕见病症,其症状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似,由于本病发病率低,临床上易于误诊,南京鼓楼医院于2010年8月收治1例并随访5年,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36岁,工人,因腰痛伴左下肢胀痛、麻木2个月,加重1周,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收住入院。
- 郑欣邱勇钱邦平王斌朱泽章俞杨
- 青少年L_5S_1发育性滑脱与峡部裂性滑脱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比较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比较青少年L_5S_1发育不良性滑脱与峡部裂性滑脱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特点。方法:对2002年5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24例影像资料完整的青少年L_5S_1滑脱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8例,女16例,年龄10~18(13.4±2.0)岁;其中发育不良性滑脱(发育不良组)9例,峡部裂性滑脱(峡部裂组)15例。在站立位脊柱侧位片上测量滑脱相关指标(滑移距离、滑脱率、滑脱角)和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指标(矢状面偏移、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L_5入射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骨盆矢状面厚度、腰骶角、骶骨平台角)。对两组影像学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滑脱距离、滑脱率和滑脱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育性滑脱组矢状面偏移、L_5入射角、骨盆倾斜角和骨盆矢状面厚度均明显高于峡部裂性滑脱组(P<0.05)。发育性滑脱组的骶骨倾斜角、腰骶角和骶骨平台角则显著低于峡部裂性滑脱组(P<0.05)。两组间胸椎后凸角和腰椎前凸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峡部裂性滑脱明显不同,发育不良性滑脱表现为躯干前倾明显,骨盆后倾。对于发育不良性滑脱,需要严密观察,出现矢状面失平衡时则应早期手术干预。
- 李子恢陈曦孙旭王斌朱泽章钱邦平刘臻俞杨邱勇
- 关键词:青少年腰椎滑脱症发育不良峡部裂
- 上颈椎不稳的内固定术式选择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 探讨上颈椎不稳的手术策略和内固定术式选择。方法 2001—2004年我院共收治上颈椎不稳患者14例,其中男13例,女1例;年龄8~54岁,平均32岁。其中寰椎前弓骨折伴横韧带断裂1例,齿状突骨折4例,Hangman骨折3例,陈旧性寰枢椎旋转固定性脱位1例,枕寰枢椎发育异常4例,颈椎强直性脊柱炎伴寰枢椎脱位1例。10例患者有高位颈脊髓损伤。术前行大重量颅骨牵引,根据上颈椎不稳程度和牵引复位难易选择手术方式。前路内固定4例;后路内固定10例,其中有2例先行经口咽前路松解术。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1~55个月随访,平均17.2个月。全部患者均获骨性融合,其中11例获解剖复位,3例部分复位。10例有脊髓损伤表现的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本组患者未发生椎动脉、神经根、脊髓损伤或伤口感染、脑脊液漏。退钉1枚,导针断入齿突远端1例。结论 根据上颈椎不稳的程度和复位难易,进行临床动态分型,并结合病因采用相应的手术方式和内固定类型,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 俞杨邱勇王斌朱泽章钱邦平朱锋马薇薇
- 关键词:寰枢关节关节不稳定内固定器
- 单一半椎体型先天性脊柱畸形初次手术失败的原因分析及翻修方法选择
- 单一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畸形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由于半椎体本身具有生长结构,早期可导致较严重的侧凸和后凸畸形而需要手术干预.手术治疗的目的是矫正畸形,防止代偿性弯发展为结构性弯.目前国内外对关于单一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畸形...
- 朱泽章邱勇王斌赵清华俞杨钱邦平刘臻朱锋
- 关键词:先天性脊柱畸形翻修手术术式选择
- Lenkel型特发性脊柱侧凸选择性胸弯融合时的下端融合椎选择:T12还是L1?
- 目的:比较不同下端固定椎的Lenkel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选择性融合术后影像学改变。<br> 方法:选取行选择性胸椎融合术的5...
- 刘臻邱勇朱泽章王斌俞杨钱邦平朱锋孙旭
- 关键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效果
- 胸椎侧凸后路凸侧胸廓成形术后胸腔并发症及其预防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后路凸侧胸廓成形术的胸腔并发症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2003年12月至2007年9月行脊柱侧凸后路矫形内固定术和凸侧胸廓成形术,并有完整资料的胸椎侧凸患者54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67例,女381例;年龄12~38岁,平均16.1岁。术前剃刀背畸形16°~50°,平均35°。结果:凸侧胸廓成形的肋骨切除数平均4.1根。术后剃刀背畸形2°~17°,平均7°。1例(0.2%)术后呼吸困难需间歇性吸氧,29例(5.3%)术中发生壁层胸膜穿孔,其中5例术后胸腔积液,3例气胸。6例(1.1%)患者术中并无明显胸膜穿孔,但术后出现术侧胸腔积液。结论:提高手术技巧,术后严密监测呼吸状态,早期积极处理,可减少凸侧胸廓成形术后胸腔并发症的发生。
- 朱泽章邱勇王斌俞杨钱邦平朱锋
- 关键词:脊柱侧凸胸椎胸廓成形术手术中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