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维天
作品数: 26被引量:286H指数:10
  • 所属机构:台湾清华大学
  • 研究方向:语言文字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吴俊明
作品数:1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研究主题:词汇层 标句词 系词 屈折 制图理论
汪昌松
作品数:11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研究主题:句法 V 方式状语 接口 NP
冯胜利
作品数:73被引量:1,525H指数:25
供职机构:北京语言大学
研究主题:汉语 韵律 语体 句法 重音
黄正德
作品数:9被引量:448H指数:6
供职机构:哈佛大学
研究主题:汉语 句法 轻动词 宾格 汉语动词
自己、自性与自然——谈汉语中的反身状语被引量:15
2002年
作状语用的"自己"依其句法位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语意诠释。本文的目的在于指出上述现象并非出于偶然。而是环绕着"自性"这个概念所做的引申,和状语所修饰的层次及其对应的语意范畴有绝对的关联。若与作论元用的"自己"摆在一起看,我们发现由低至高,可以排出一个和自性抽离程度对称的顺序如下:自己>独自、亲自、私自>自力、自愿、自动自发>自然>超自然。这不但提供一个深入探究"句法—语意"界面的机会,也加深了我们对语法和认知部门间错综复杂关系的了解。
蔡维天
关键词:汉语语法
谈汉语模态词的分布与诠释之对应关系被引量:63
2010年
汉语模态词(modals)有许多有趣的用法,不但为语法化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素材,也凸显出句法和语义间的映射机制,尤其是对解析句子的上层结构有相当大的助益。本文从制图理论(Cartographic Approach)的观点来阐明模态词的语法特质,并解析其分布与诠释的相应关系(Rizzi,1997;Cinque,1999)。同时,我们也引进"结构简化"(structuralsimplification)的观点来分析汉语模态词语法化的历程,以作为解释"模态光谱"(spectrum ofmodality)的基础。
蔡维天
关键词:汉语语法化理论映射机制
重温“为什么问怎么样,怎么样问为什么”——谈汉语疑问句和反身句中的内、外状语被引量:62
2007年
本文指出状语的句法分布和其语义诠释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其间对应更是井然有序而循序渐进的。文章以汉语的疑问状语和反身状语为材料,依其结构位置区分出内状语和外状语:前者的诠释围绕着伴随关系,以动词组为其势力范围,并受限于主语的主体意识。后者的诠释则脱不出致使关系,可再分为两类:较高的外状语占领了主句(CP),担任致使事件的述语;较低的外状语则盘据在小句(IP)的边缘,充当致使者的述语。从事件结构的角度来看,内、外状语可以分别对应到所谓的过程投射和致使投射;在历史发展的向度上,也有证据显示内、外状语的演化轨迹。这些发现进一步厘清了句法和语义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也便于以此研究为基础来建构一套具有普遍性的映射机制。
蔡维天
关键词:汉语句法伴随性
并列衰减之制图理论分析:两个台湾南岛语的个案研究
2016年
文章以汶水泰雅语和南排湾语为研究对象,检视这两种台湾南岛语中各类不同的连系词(linker)结构,并深入探讨连系词语法化和并列衰减(conjunctive reduction)之间的关连。文章在制图理论(cartographic approach)的架构下,解析两种语言在层系结构上所展现的通性与个性,发现连系词的并列衰减多倾向于补语化,在层系分布上也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汶水泰雅语的连系词只出现于标句词层(complementizer layer)和词汇层(lexical layer),并占据左缘结构(left periphery)的中心语位置;相对而言,南排湾语连系词的分布则较为广泛,其中出现于屈折层(inflectional layer)的a同时具有补语化特征和状语换位的特性,这正凸显了南排湾语并列衰减结构的独特性。
吴俊明蔡维天
关键词:制图理论词汇层
“的”不的,非常“的”——论名词组内虚词与区域限制的连动关系被引量:10
2015年
自朱德熙先生提出"的"字的经典分析以来,学界已尝试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延伸、演绎其洞见。本文承继朱先生这种快刀斩乱麻的科学精神,提议以各类句法测试来分割出两类截然不同的"的"字:一为引介定语的功能词,另一则为附着于数量词组上的小词;并尝试将其间差异化约为形式认可能力的有无。像这样单向切入自然会有许多盲点,然则本文意旨并非要解决所有相关议题,而是希望将句法分析推到极致,以厘清形式与功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增进对汉语名词组构成原则及运作机制的理解。
蔡维天
关键词:汉语句法生成语法
制图理论、中心语移位和乾坤挪移句被引量:11
2020年
学界有大量对乾坤挪移句论元结构的分析,对其语义和语用的梳理也相当深入。本文以乾句的模态诠释为切入点,指出其容量义来自一个与"够"相应的隐性模态词ENO,并因此引发动词移位,造成表面词序的变动。文章论证此类中心语移位实属音韵部门的运作,与学界近年来对相关议题的讨论接轨。此外,文中也指出坤句虽欠缺容量义,却与乾句一样藏有其他种类的义务模态词,能迫使主要动词上移。这样的分析不但能揭示乾坤句中论元安排的微妙之处,也能解决其动词配置上的理论难题。
蔡维天
关键词:制图理论中心语移位
论汉语内、外轻动词的分布与诠释被引量:31
2016年
文章从制图理论(Cartographic Approach)的观点出发,主张汉语的轻动词(light verb)应分内、外两类:外轻动词与事件(event)层次的使事性(causality)有关,而内轻动词则跟动作(activity)层次的与事性(comitativity)有关。这点与疑问状语及反身状语的内外之别有异曲同工之妙,充分反映了所谓诠释高度(the height of interpretation)的理念思维。文章接着进入扩大验证的阶段,将内、外轻动词的用法串连起来,从句法移位的角度探讨使事、与事、被动及蒙事(affectivity)之间密切的互动关系,明确呈现出动词组一路延伸至句子左缘的立体地形图。这不但是汉语类型特色的终极展示,也是以层系结构来分析语法化进程的绝佳素材。
蔡维天
关键词:汉语句法轻动词制图理论
台湾普通话和方言中的“有”——谈语法学中的社会因缘与历史意识
本文认为'有'在历经'拥有>存有>存在'的演化过程之后,开展出了两条路子:一条衍生出'完成'和'断定'的用法;另一条衍生出'分指'和'殊指'的用法;伴随着这些发展而来的,便是词类的转换和相应句式的繁衍蜕变。本文以'有'在...
蔡维天
关键词:汉语句法语意学句法学
谈“只”与“连”的形式语义被引量:58
2004年
汉语中"只"与"连"一向都被认为是带有焦点的结构。然而当我们用 Kiss(1998)和徐烈炯(2002)提出的焦点判准来做测试的时候,却发现它们之间有不对称的现象:"只"字句能通过并列结构测试和否定结构测试;而"连"字句则不能。本文拟以 Horn(1969)对英语中only 和 even 的语义分析为出发点,来解决这个不对称的问题。就"只"字句而言,其预设为基本命题;其断言则为其基本命题之否定,并以焦点词组之补集为其范域。相较之下,"连"字句的断言才是基本命题;其预设则含有焦点词组之补集。这个差异正是不对称现象的来源。本文的研究不仅解决了"连"字句属对比焦点还是话题焦点的争议,也对强势量化词和疑问副词在"只"字句中的孤岛效应提出了合理解释。这样看来,语用的研究确实需要和句法、语义结合起来,来自语义、语用方面的材料不仅使形式分析更具有深度,也使我们对语言事实的观察更为周全。
蔡维天
关键词:语法形式语义汉语
台湾普通话和方言中的“有”——谈语法学中的社会因缘与历史意识
本文认为"有"在历经"拥有>存有>存在"的演化过程之后,开展出了两条路子:一条衍生出"完成"和"断定"的用法;另一条衍生出"分指"和"殊指"的用法;伴随着这些发展而来的,便是词类的转换和相应句式的繁衍蜕变。本文以"有"在...
蔡维天
关键词:汉语句法语意学句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