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福生
-

-

- 所属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 所在地区:浙江省 杭州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相关作者
- 滕理送

- 作品数:99被引量:405H指数:11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胃癌 甲状腺乳头状癌 肿瘤 甲状腺肿瘤 黑色素瘤
- 马志敏

- 作品数:38被引量:319H指数:10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预后 胃肿瘤 胃癌 小肝癌 肝切除术
- 吴灵娇

- 作品数:80被引量:183H指数:8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
- 研究主题:耐药基因 特异性引物 糖肽类 艾滋病 AIDS患者
- 赵文和

- 作品数:53被引量:210H指数:8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预后 小肝癌 肝肿瘤 甲状腺肿瘤 肝癌
- 王敏

- 作品数:17被引量:96H指数:6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甲状腺肿瘤 胃癌 脱氧氟尿苷 大肠癌 肿瘤
- 脾脏占位性病变被引量:11
- 2002年
- 目的 总结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9例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良性占位 15例 ,其中脾脏错构瘤 7例 ,血管瘤 5例 ,脾脏结核 2例 ,假性囊肿1例 ;恶性肿瘤 14例 ,其中脾脏恶性淋巴瘤 9例 ,血管肉瘤 3例 ,脾脏转移性肿瘤 2例。所有病例行脾脏切除术或加脾门淋巴结清扫术。良性占位除 1例因合并肝癌于半年后死亡 ,2例失访外 ,其余均健在。恶性肿瘤获随访者 12例 ,其中术后生存满 5年以上者 5例 (4 1.7% ) ,3年存活 1例 ,1年存活 1例 ,5例于手术后 0 .5~ 3年内死亡。结论 B超、CT或MRI是诊断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主要手段 ,但脾脏结核的术前诊断较困难 ,易误诊为脾脏恶性肿瘤。脾脏切除 (或加脾门淋巴结清扫 )是治疗脾脏占位性病变的基本术式。
- 吴福生董秀志滕理送马志敏
- 关键词:脾脏占位性病变脾肿瘤脾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术
- PAR-1促进肿瘤恶性行为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2年
- 蛋白酶活化受体-1(PAR-1)是PARs家族中第一个被发现的成员,也称凝血酶受体。PAR-1被肿瘤微环境中的蛋白酶水解激活后,介导多种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促进肿瘤细胞增殖、黏附、迁移、侵袭,并参与肿瘤生长、血管新生等多个环节和多条通路。同时,通过调控下游分子和细胞因子,PAR-1可对肿瘤微环境进行重塑,促进肿瘤的进展。
- 王强凤吴福生
- 关键词:蛋白酶活化受体-1蛋白酶肿瘤
- ^(99m)Tc-MIBI显象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的临床价值
- 2002年
- 李林法刘小蕉朱阳军吴福生闻世凤
- 关键词:乳腺肿瘤乳腺疾病^99MTC-MIBI
- 甲状腺微小癌(附48例报告)被引量:9
- 2001年
-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外科治疗方式。方法 对 1992年 7月~ 2 0 0 0年 7月收治的 48例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多灶性占 12 .5 % (6 / 48) ,颈清病例的颈淋巴结转移率为 45 .0 % (9/ 2 0 )。腺叶切除 2 0例 ,腺叶切除加气管旁淋巴结清扫 8例 ,腺叶切除加改良颈淋巴结清扫 12例 ,其它术式 8例。随访 1~ 8年 ,除 1例对侧再发微小癌外 ,其余均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 甲状腺微小癌可有颈淋巴结转移 ,多灶性亦不少见。腺叶切除或加改良颈淋巴结清扫为主要手术方式 ,一般不作预防性颈部清扫 ,不作全甲状腺切除。
- 吴福生冯懿正周杏仁马志敏滕理送
- 关键词:甲状腺微小癌MCT病理学颈淋巴结清扫术
- let-7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2011年
- let-7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miRNA之一.在肿瘤中,let-7具有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分化和凋亡的多种生物学功能.同时在不同的人肿瘤组织和细胞中,let-7表达的下调伴随其靶基因的表达变化,表明let-7与肿瘤呈高度相关性.
- 朱秀明吴灵娇吴福生
- 关键词:微小RNA肿瘤LET-7
- 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1
- 2008年
-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311例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资料。结果181例患者以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瘤等良性病变为首发症状(偶发组),130例患者以甲状腺癌结节或体检B超怀疑恶性病变或以颈部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显性组)。两组平均年龄分别为47岁及42岁(F=15.545,P=0.000)。显性组恶性程度高于偶发组,其需行颈淋巴结清扫的比例分别为48.5%(63/130)及30.9%(56/181),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7.7%(36/130)及10.5%(19/181),肿瘤两叶多发病灶分别为18.5%(24/130)及9.4%(17/181)。结论将甲状腺微小癌分为“偶发癌”和“显性癌”两个亚型对认识微小癌的发生、发展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实际意义。对“显性癌”患者,患侧腺叶切除或甲状腺全切除应视为标准术式;而对“偶发癌”患者,在保证安全切缘的前提下,甲状腺次全或腺叶切除都可视为手术选择。同时应常规探查Ⅵ区淋巴结,肿大者应予以清扫,体检及B超提示颈淋巴结转移者需再加颈侧清扫。
- 赵文和王伟斌滕理送林益凯马志敏周杏仁王敏刘剑吴福生冯懿正
-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甲状腺切除术颈淋巴结清扫术微小癌
-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肝细胞癌中的促进作用被引量:15
- 2014年
-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肿瘤有着密切的关系,此通路的异常活化参与人类多种癌症的发病过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在全球肿瘤中死亡率位居第3,但其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目前,研究表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及其他相互作用信号通路,以及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相互作用蛋白等共同在HC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因而,揭示该信号通路在HCC中的作用可为其早期诊断、治疗以及预后提供理论基础。现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HCC中的作用及目前研究状况作一简要综述。
- 谢亮海蒋晗吴福生
- 关键词:肝细胞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
- 脱氧氟尿苷诱导胃腺癌细胞凋亡的临床研究被引量:8
- 2005年
- 目的 了解术前化疗对胃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抽签法术前随机分为口服脱氧氟尿苷(5′- DFUR)组(18例)、静脉输注5- FU +CF组(16例)及对照组(2 0例)。化疗结束后第1~2天手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TUNEL法检测癌细胞增殖指数(PI)及凋亡细胞指数(AI)。结果 PI在5′-DFUR组(40±13)、5 - FU +CF组(41±15 )明显低于对照组(5 8±16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 0 0 0 ) ;AI在5′- DFUR组(14±9)、5 - FU +CF组(14±10 )明显高于对照组(7±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 0 17)。4 4例获得随访。总的0 . 5、1、2年生存率分别为93%、86 %、70 % ,0. 5、1、2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9%、77%、6 7%。3组术后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3~5d短程口服5′- DFUR化疗可诱导胃腺癌细胞凋亡,降低癌细胞增殖指数,但不能改善术后生存情况。
- 赵文和王世夫丁伟盛建明马志敏滕理送王敏罗斌吴福生
- 关键词:癌细胞凋亡脱氧氟尿苷胃腺细胞增殖指数无瘤生存术后生存
- 单中心高级别胰腺神经内分泌癌治疗效果回顾性研究
- 目的 胰腺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类以具有高度转移性为特征的胰腺罕见恶性肿瘤。由于胰腺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的发病率较低及既往相关研究所采用诊断、评估标准与最新标准不尽相同,关于其临床病理特征、治疗、预后的资料非常有限,为进一...
- 吴福生肖诚
- 关键词:预后因子
- 胃癌组织中NK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浸润的数量及意义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探讨自然杀伤细胞(NKC)及树突状细胞(DC)在胃癌中浸润的数量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对51例外科手术切除胃癌组织进行肿瘤组织内NKC及DC的检测。结果在淋巴结转移阳性、5年内死亡、TNM分期期以上的胃癌组织中NKC及DC数量明显减少(P<0.05)。在浸润深度肌层以下的胃癌组织中DC数量明显减少(P<0.01)。NKC和DC均为低密度组较NKC和DC均为高密度组或NKC和DC其中之一为高密度组其淋巴结转移数量多、TNM分期高及5年生存率低(P<0.05),且NKC及DC浸润数量越多,5年生存率越高。结论胃癌组织中NKC及DC的数量与其淋巴结转移、5年生存率及TNM分期相关,NKC与DC联合检测对评估胃癌的临床预后有较大的意义。
- 汤绚丽朱有法姚根有杨泽然吴福生倪晓莹
- 关键词:杀伤细胞树突细胞肿瘤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