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小林
-

-

- 所属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所在地区:广东省 广州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朱庆棠

- 作品数:237被引量:892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周围神经 神经修复 神经缺损 组织工程化 成体干细胞
- 顾立强

- 作品数:404被引量:2,877H指数:27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异体手移植 显微外科 周围神经损伤 臂丛 周围神经
- 朱家恺

- 作品数:219被引量:1,063H指数:19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周围神经 许旺细胞 神经营养因子 雪旺细胞 神经修复
- 戚剑

- 作品数:178被引量:439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周围神经 三维重建 周围神经损伤 神经束 四肢
- 向剑平

- 作品数:88被引量:373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臂丛 显微外科 钝性损伤 四肢 臂丛损伤
- 人源性同种异体去细胞外周神经材料标准制备方法的研究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对目前文献报道使用的5种不同方法制备的人源性同种异体去细胞外周神经材料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其优劣,以确定可供临床使用的标准的制备流程。方法将人源性神经按5种不同方法进行化学萃取,制备的外周神经支架材料分别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免疫组化(S-100、ColⅠ)和透射电镜、氮含量测定等检测,观察5种方法去除许旺细胞、髓鞘和轴突等抗原成分以及基底膜保存完好的情况。结果分别萃取2次持续24h组神经的HE染色显示去除细胞和轴突彻底,纵切片上未见任何细胞,红染的神经内膜呈波浪状纵形排列,轴突、髓鞘结构消失而形成管柱状空隙;S-100染色呈阴性;ColⅠ染色结果可以看出其结构呈松散不规则的棕黄色结构,而其它处理组则结构相对整齐的纵向带状结构。透射电镜显示该组与各处理之间髓鞘去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氮含量测定显示该组蛋白含量比值最低。结论使用TritonX-100处理24h再分别脱氧胆酸钠24h持续萃取2次,可作为供临床使用的制备人源性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支架材料的标准流程。
- 易建华刘小林朱家恺朱庆棠李智勇胡军向剑平江丽何彩凤
- 关键词:外周神经神经支架化学萃取
- 组织工程化周围神经移植物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组织工程化周围神经移植物,以提供适用范围更广和质量更好的修复神经缺损的外科移植物。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组织工程化周围神经移植物,包括用于连接神经两断端的支架和具有促进神经再生功能的种子细胞,种子细胞附着于...
- 朱家恺刘小林朱庆棠劳镇国许扬滨
- 文献传递
- 稀土掺杂钽酸盐透明发光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稀土掺杂钽酸盐透明发光薄膜及其制备方法,这种发光薄膜的化学表达式为:(Ln<Sub>1-x</Sub>RE<Sub>x</Sub>)TaO<Sub>4</Sub>,其中0<x<0.1;Ln=Gd、Lu;R...
- 顾牡刘小林徐昕邱隆清张睿
- 文献传递
- 短段腓总神经功能束三维重建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0
- 2008年
- 目的基于组织学连续断层切片,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短段腓总神经功能束三维重建。方法取自愿捐献的成人约5cm长腘窝段腓总神经,连续横断冰冻切片,片厚10μm,切片间距0.25mm,共切取200张切片。采用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染色,镜下观察神经束变化规律,通过数码摄像系统将染色切片转化为数字图像,图像拼接获取放大100倍的二维全景图像,人工判断功能束性质,图形处理软件配准分割后,利用Amira3.1三维重建软件实现腓总神经功能束的三维重建。结果腘窝段腓总神经内部功能束可划分为感觉神经束、运动神经束、混合神经束和以运动神经纤维为主的混合神经束。其中,腓深神经和腓浅神经间无神经束的交叉融合,神经束的交叉融合主要发生在腓深神经和腓浅神经内部的功能束间。三维重建结果能较真实地再现周围神经的三维立体结构及其内部功能束组的三维立体行径,重建结构能单独或搭配显示,还能任意角度显示。结论基于组织学和计算机技术,可以三维重建短段腓总神经功能束,为长段周围神经功能束的三维重建提供可行性依据。
- 戚剑刘小林熊卓周家铭李生杰梁英杰张毅
- 关键词:腓总神经三维重建
- 大鼠脂肪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类许旺细胞的表型和功能特征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研究大鼠脂肪干细胞(ADSCs)在体外分化为类许旺细胞的表型和功能特征,为外周神经组织工程应用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采用β-疏基乙醇、全反式视黄酸、forskolin、血小板源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heregulin依次联合诱导,双重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和Western blot鉴定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S-100蛋白等许旺细胞标志蛋白的表达,与原代背根神经节(DRG)感觉神经元共培养研究诱导后细胞的功能。结果诱导后ADSCs形态类似许旺细胞。双重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显示S-100和GFAP的最高表达率分别为(78.08±6.08)%和(72.38±6.43)%,双重表达率为(60.76±6.43)%。Western blot显示诱导后细胞同时表达这两种蛋白。诱导后细胞能明显增加DRG神经元的突起向外生长。结论诱导后ADSCs的表型和功能特征证实大鼠ADSCs在体外可分化为类许旺细胞。
- 江丽朱家恺刘小林项鹏胡军余伟华
- 关键词:脂肪干细胞许旺细胞神经元表型
- 双极电凝法微损颈髓后根入区的实验研究
- 2007年
- 目的通过在实验动物的颈髓后根入区应用双极电凝进行微损伤,获得相关损伤参数,并对手术安全性进行评估,为在临床治疗臂丛撕脱伤后顽固性疼痛提供指导。方法分两阶段进行实验,第一阶段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在猪的颈髓后根入区进行双极电凝微损伤,常规喂养3周后取损伤段颈髓切片行组织学检查,观察损伤范围,第二阶段调整损伤参数进行损伤实验,最终获得能够达到损伤人类颈髓后根入区所要求范围的双极电凝头大小、两极间距离、插入深度、电凝时间和所需功率等参数。结果所有实验动物手术后存活,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当应用以下参数进行双极电凝微损颈髓后根入区时:两电极之间距离2.0 mm;电极直径0.3 mm;插入深度2.0 mm;损伤功率18 W;损伤时间2 s;损伤深度为3.10 mm,宽度为1.15 mm。损伤范围与人体脊髓后根入区范围一致。结论应用双极电凝微损法可达到损伤人类颈髓后根入区所要求范围,且手术和损伤方法安全可靠。
- 向剑平刘小林胡军
- 关键词:颈髓臂丛双极电凝显微外科技术
- 12例臂丛神经鞘瘤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3
- 2003年
-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提高该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2例经手术和病理确诊为臂丛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归纳总结其临床表现特点和诊治方法。【结果】12例患者均以颈(腋)部肿物为主诉,仅4例伴神经压迫症状,5例经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和/或磁共振成像检查诊断为神经源性肿瘤。在手术放大镜下行保留肿瘤假包膜的显微切除术,有10例患者随访1年以上,肿瘤无复发,臂丛神经功能正常。【结论】臂丛神经鞘瘤表现为局部肿物,大多数没有神经症状,术前不易确诊,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和磁共振成像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保留肿瘤假包膜的显微切除术效果好。
- 朱庆棠劳镇国刘均墀刘小林许扬滨李平戚剑吴聚
- 关键词:神经鞘瘤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 臂丛损伤患者的生存质量调查分析被引量:12
- 2010年
- 目的 通过调查臂丛损伤患者生存质量,分析影响因素,探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干预方式.方法 向患者发放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中文版(WHOQOL-BREF)调查问卷,对男性患者附加国际勃起功能评分-5(IIEF-5)问卷,将数据输入SPSS 13.0软件并根据WHOQOL-BREF在生理、心理、社会、环境4个领域的评分公式计算相应得分,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收回51份有效问卷,臂丛损伤患者的生理、心理、环境领域得分分别(11.47±2.36)分、(12.37±2.28)分和(11.62±2.22)分,而正常国人的相关领域得分分别为(15.8±2.9)分、(14.3±2.5)分和(13.2±2.4)分,经单样本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的IIEF-5得分为(17.83±4.65)分,低于正常值(≤21分诊断勃起功能障碍),经单样本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生理领域得分与年龄、家庭经济收入和勃起功能评分有显著相关性,分别为P<0.05、P<0.05和P<0.01;心理领域与勃起功能评分、环境领域与家庭月收入之间亦有显著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 臂丛损伤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下降,且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应联合家属加强对患者生理和心理双方面的护理和治疗.
- 傅国顾立强秦本刚李平向剑平戚剑朱庆棠李智勇劳镇国刘小林朱家恺
- 关键词:臂丛
- Flow-through股前外侧游离皮瓣急诊修复上肢大面积软组织和主干血管缺损被引量:17
- 2015年
- 目的探讨应用Flow-through股前外侧游离皮瓣急诊一期修复上肢大面积软组织和长段主干血管缺损的效果。方法对4例上肢严重创伤患者均采取肢体彻底清创后急诊一期行Flow-through股前外侧游离皮瓣急诊一期修复上肢大面积软组织和长段主干血管缺损;皮瓣面积14 cm×8 cm^32 cm×12 cm,重建主干血管长度6~18 cm。结果随访6~12个月,4例患者均保肢成功,仅1例患者术后出现拇指坏死;移植皮瓣全部存活;4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创面感染,为二期功能重建和并存的骨损伤处理创造了良好的软组织条件。结论急诊Flow-through股前外侧游离皮瓣技术在修复创面的同时修复主干血管损伤,是上肢严重开放性创伤保肢治疗的一种可靠方法。
- 戚剑朱庆棠王东傅国秦本刚顾立强刘小林
- 关键词:上肢急诊
- 周围神经缺损修复材料临床适应证问题之孔见
- 刘小林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