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遵江
-

-

- 所属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
- 所在地区: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贺业春

- 作品数:78被引量:223H指数:8
-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形态学观察 树突状细胞 形态学 小鼠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 刘颖

- 作品数:427被引量:1,685H指数:21
- 供职机构:哈尔滨商业大学食品工程学院
- 研究主题:转谷氨酰胺酶 固定化 重组痘苗病毒 碘 碘缺乏病
- 刘丽

- 作品数:122被引量:516H指数:13
-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
- 研究主题:人体解剖学 树突状细胞 形态学观察 消喘膏 冬病夏治
- 贾立敏

- 作品数:45被引量:128H指数:7
-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树突状细胞 形态学观察 形态学 喉癌 喉癌组织
- 高江涛

- 作品数:41被引量:76H指数:5
- 供职机构: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尿道狭窄 树突状细胞 黑色素瘤 硅胶尿管 尿道
- 大鼠肠系膜淋巴结高内皮微静脉与淋巴迷路之间的网状纤维支架的研究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研究大鼠肠系膜淋巴结内高内皮微静脉与淋巴迷路之间淋巴细胞归巢的通路。方法用镀银染色光镜观察法和冻裂割断扫描电镜观察法观察健康、成熟Wistar大鼠肠系膜淋巴结的基质网状结构。结果位于高内皮微静脉和淋巴迷路周围有网状纤维支架,在二者相临近部位有密集交织的网状纤维网。结论淋巴结内高内皮微静脉和淋巴迷路之间密集交织的网状纤维网,为细胞的居留和迁移提供结构支持和适宜的微环境,可能是淋巴细胞归巢的重要通路。
- 郭文广朱保国贺业春谢遵江贾立敏纪长伟
- 关键词:淋巴细胞归巢淋巴结
- 早、晚期胃癌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形态学研究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探讨人早、晚期胃癌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形态学特征。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光镜和电镜的方法观察人早、晚期胃癌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分布和形态学变化。结果 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 (TIDC)主要分布在癌周区 ,病变早期TIDC比病变晚期数量多 (P <0 .0 1)。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TIL)主要分布在癌交界区和癌周组织 ,病变早期TIL比病变晚期数量多 (P <0 .0 1)。电镜下 ,TIDC体积较大 ,形态不规则 ,表面有许多树枝状突起 ,细胞核不规则 ,可见核仁 ,胞质内有丰富的线粒体、核糖体、高尔基复合体和内质网。TIDC与TIL和肿瘤细胞接触方式和形式上呈多样性。一对一 ,一对多 ,或形成簇的接触方式。有紧密膜接触、指状膜接触和球状膜接触形式。结论 本实验提示TIDC和TIL数量多少与肿瘤的进展有关 。
- 任利民李大林张云芳谢遵江贺业春李殿俊
- 关键词: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肿瘤浸润淋巴细胞胃癌
- 应用200μm钬激光光纤治疗球、膜部尿道狭窄临床分析及新思考
- 2024年
- 目的:分析和思考内镜下应用(200μm)钬激光光纤治疗球、膜部尿道狭窄的疗效及治疗经验。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6月样本医院收治的86例内镜下应用冷刀及200μm钬激光光纤治疗男性球、膜部尿道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尿道造影均提示狭窄段<1 cm,彩超检查提示瘢痕厚度<0.5 cm和(或)合并部分假道。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冷刀组,41例):应用冷刀纵形辐射状切开狭窄段至正常海绵体深度;观察组(激光组,45例):采用200μm钬激光光纤,“同轴法”纵向切开狭窄段并切除尿道瘢痕,深度同对照组。术后均留置16 F硅胶尿管,2周后拔除,观察其自行排尿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术后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94、15.112、14.351、13.300,P<0.05);两组患者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其自行排尿情况同时复查最大尿流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30、0.528、0.298、0.312,P>0.05);术后2周,两组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独立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416、5.429、14.367、9.426、5.529,P<0.05)。结论:直视下尿道内切开术(DVIU)应用200μm钬激光光纤较冷刀不增加并发症,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更高,评估手术疗效则需要狭窄长度和瘢痕厚度综合考虑。
- 高江涛程梦雅毛长青谢遵江
- 关键词:尿道内切开冷刀
- 人胃癌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的形态学观察被引量:8
- 2003年
- 目的 探讨人胃癌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 (TIDC)的形态学特征。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光镜和电镜的方法观察人胃癌TIDC的分布和形态学变化。结果 TIDC主要分布癌周区 ,病变早期TIDC比病变晚期数量 (P <0 0 1)。电镜下 ,TIDC体积较大 ,形态不规则 ,表面有许多树突状突起 ,细胞核不规则 ,可见核仁 ,胞质内有丰富的线粒体、核糖体、高尔基复合体和内质网。TIDC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TIL)和肿瘤接触方式和形式上呈多样性 ,一对一 ,一对多 ,或形成簇的接触方式 ,有紧密膜接触、指状膜接触和球状膜接触形式。结论 本实验提示TIDC数量多少与肿瘤的进展有关 ,TIDC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关系密切。
- 谢遵江张云芳刘颖李益民贺业春
- 关键词:胃癌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光镜
- 小鼠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形态学研究
- 2002年
- 目的 为探讨小鼠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TIL)的功能和生物学治疗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建立B1 6 黑色素瘤小鼠模型 ,将 30只小鼠随机分为 3组 ,1组小鼠肿瘤长至 0 .5cm× 0 .5cm ,2组小鼠肿瘤长至 1 .0cm× 1 .0cm ,3组小鼠长至 1 .5cm× 1 .5cm ,分别处死小鼠 ,取瘤周区部位皮肤组织 ,光镜和电镜观察TIL细胞的形态和分布特征。结果 1组瘤周区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最多 ,3组最少。 3组瘤周区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形态多呈不规则表现 ,1组瘤周区肿瘤浸润淋巴细胞较规则。结论 肿瘤愈大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愈少 。
- 吴波谢遵江张清刘颍贺业春
- 关键词:小鼠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形态学TIL
- 人胃癌组织中乙酰肝素酶和S-100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 2008年
-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和S-100蛋白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根据胃癌的病理大体分型将40例胃癌组织分为早期组和晚期组。其中,早期组同时未伴有淋巴结转移,晚期组伴有淋巴结转移。采用光镜、透射电镜、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方法对这两组胃癌组织的超微结构,乙酰肝素酶和S-100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早期组乙酰肝素酶阳性表达细胞较少,晚期组阳性细胞较多,二者数密度和面密度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期组S-100蛋白阳性表达细胞较晚期组多,二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镜观察可见:在胃癌早期,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浸润较多,树突状细胞突起与淋巴细胞相接触,基底膜基本完整。晚期,基底膜几乎消失。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浸润较少,癌细胞穿基膜明显。结论:乙酰肝素酶和S-100蛋白的表达程度可作为判定胃癌的侵袭和转移的指标,对其预后的判断具有参考价值。
- 刘丽刘颖魏岚贾立敏贺业春谢遵江
- 关键词:乙酰肝素酶S-100蛋白胃癌
- CCR7和B7-2在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CTL抗肿瘤效应中的表达和意义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研究CCR7(趋化因子受体7)和B7-2(白细胞分化抗原86)与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DC)诱导特异性CTL(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肿瘤效应的关系。方法:分离和培养DC,制备B16黑色素瘤细胞抗原,进行共培养,即为抗原负载的DC,建立B16黑色素瘤小鼠模型,于肿瘤周围皮下注射抗原负载的DC。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CR7和B7-2的表达情况。结果: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CCR7和B7-2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肿瘤周围组织,随着注射抗原负载DC时间的进展,CCR7和B7-2呈强阳性表达。结论:CCR7和B7-2的表达与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CTL抗肿瘤效应有关。
- 杨春玲宋承鑫贾立敏贺业春谢遵江
- 关键词:CCR7B7-2肿瘤
- 小鼠回肠集合淋巴小结在粘膜免疫应答中的形态学研究被引量:8
- 2001年
- 目的 探讨回肠集合淋巴小结 (Peyer’spatches ,PP)在抗原诱导下的粘膜免疫应答中的形态特征。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方法 ,观察BALB/c小鼠灌服伤寒杆菌后PP和淋巴细胞的组织学特征。结果 光镜下可见灌服伤寒杆菌后PP和淋巴小结数目明显增多 (P <0 .0 1,P <0 .0 1) ,生发中心增生活跃。电镜下生发中心和旁小结区可见许多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群和树突状细胞淋巴细胞群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证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周围的淋巴细胞多为CD4 和CD8细胞 ,以CD4 细胞为多。结论 伤寒杆菌可诱导小鼠回肠集合淋巴小结的免疫应答 。
- 谢遵江刘文庆方传龙刘颖张湛波贺业春
- 关键词:伤寒杆菌淋巴细胞粘膜免疫
- 血淋巴结内高内皮微静脉和淋巴迷路的形态学研究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观察血淋巴结内高内皮微静脉和淋巴迷路的形态 ,探讨血淋巴结内淋巴细胞归巢的径路。方法 采用光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的方法观察大鼠血淋巴结的构造。结果 血淋巴结内高内皮微静脉分布广泛 ,内皮细胞高大且凸向管腔 ,细胞器丰富 ,可见淋巴细胞附着或穿越内皮细胞内和细胞连接间隙。副皮质区内可见管状或袋状的充满小淋巴细胞的淋巴迷路结构。
- 孙杰贺业春刘丽谢遵江方传龙刘颖
- 蛋白多糖在黏膜免疫模型鼠肠系膜淋巴结高内皮微静脉中的表达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研究伤寒杆菌诱导的肠道黏膜免疫模型小鼠肠系膜淋巴结(MLN)内高内皮微静脉(HEVs)蛋白多糖(PG)的表达,探讨其对黏膜免疫淋巴细胞归巢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阳性胶体铁染色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蛋白多糖在伤寒杆菌诱导的黏膜免疫模型小鼠肠系膜淋巴结高内皮微静脉内皮细胞管腔面细胞膜呈强阳性表达。电镜下可见高内皮微静脉管腔内的淋巴细胞体积大小不等,多数细胞胞体较大,胞浆增多,细胞器丰富,淋巴细胞多呈活化状态。此外,还可见到多个淋巴细胞位于内皮细胞内、内皮细胞连接的间隙内以及基膜内,呈穿越状态。结论蛋白多糖对淋巴细胞穿越高内皮微静脉管壁以及向淋巴组织迁移可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 郭连军谢遵江贺业春
- 关键词:小鼠蛋白多糖黏膜免疫肠系膜淋巴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