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娜
作品数: 188被引量:1589H指数:22
  • 所属机构: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
  • 所在地区:辽宁省 沈阳市
  • 研究方向:农业科学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张玉龙
作品数:570被引量:5,625H指数:37
供职机构: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
研究主题:保护地 渗灌 土壤 保护地土壤 设施土壤
邹洪涛
作品数:288被引量:1,782H指数:22
供职机构:沈阳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设施土壤 玉米 土壤 氮 包膜肥料
张玉玲
作品数:131被引量:1,090H指数:20
供职机构: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
研究主题:设施土壤 水稻土 有机氮组分 氮 稻田土壤
黄毅
作品数:210被引量:1,423H指数:22
供职机构:沈阳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玉米 秸秆 土壤侵蚀 还田 渗灌
范庆锋
作品数:61被引量:726H指数:18
供职机构: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
研究主题:设施土壤 保护地土壤 土壤酸化 保护地 灌溉方法
辽宁省保护地土壤盐渍化特征的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在进行全面生产调查的基础上,自辽宁省主要蔬菜保护地生产区采集保护地及其相邻露地大田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全盐含量,探讨了当地保护地土壤盐渍化程度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保护地土壤全盐含量显著高于相邻露地相应土层土壤,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全盐含量分别是相邻露地土壤的1.5~17.0倍和1.2~11.3倍,盐分表聚现象明显;(2)保护地土壤盐渍化现象较为严重,0~20 cm土层、20~40 cm土层全盐含量超过2 g kg-1的土样分别占46%和29%,而露地大田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样全盐含量均在2 g kg-1以下。(3)区域间保护地土壤盐渍化程度不同,沈阳法库、大连瓦房店、朝阳喀左和鞍山海城等地土壤盐渍化程度相对较重,沈阳新民和丹东东港土壤盐渍化程度相对较轻,其它地区保护地土壤盐渍化程度居中;(4)土壤盐渍化与改种保护地前土壤盐分含量及改作保护地后种植年限、施肥量、复种指数等因素关系密切。因此,应加强相关研究,采取措施,积极防治保护地土壤盐渍化。
苏敏张玉龙张玉玲范庆锋虞娜
关键词:保护地土壤盐渍化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农田土壤CO_(2)排放量和碳平衡的影响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探究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CO_(2)排放特征及碳平衡的影响,为东北地区农田土壤固碳减排和秸秆还田方式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田间微区试验,以玉米为供试作物,设置3种秸秆还田方式:秸秆浅层还田(QH)、秸秆深层还田(SH)和秸秆覆盖还田(FG),无秸秆还田(CK)处理为对照。利用LI-8100A土壤碳通量自动测定仪监测玉米生长季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CO_(2)的排放特征,探讨土壤温度、含水量、pH、微生物量碳及氮磷钾速效养分和全量养分对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并分析不同还田方式下的土壤碳平衡。【结果】在玉米生长季,各处理土壤CO_(2)排放速率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表现为FG>QH>SH>CK处理,相较于SH处理,FG和QH处理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分别增加了14.0%和6.4%,各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不同还田方式下土壤CO_(2)排放速率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进行单因素模型拟合,均呈二次函数相关关系,且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分别解释68.2%—73.7%和21.3%—82.8%的土壤CO_(2)排放速率变化,但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双因素复合模型能更好地解释土壤CO_(2)排放速率的变化,解释度达到78.5%—82.8%。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与速效钾、微生物量碳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全氮和pH呈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秸秆还田处理下土壤碳平衡均为正值,为大气CO_(2)碳汇。SH处理下土壤碳平衡和固碳潜力显著高于QH、FG处理,提高幅度分别为23.4%、475.7%和7.1%、30.7%(P<0.05),表现出较强的碳汇功能。在两年收获期,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其中SH处理最高,但与QH和FG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结论】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固碳减排效应和产量,3种秸秆还田方式相比,秸秆深层还田(SH)是一种较好�
李金任立军李晓宇毕润学金鑫鑫虞娜张玉玲邹洪涛张玉龙
关键词:秸秆还田方式土壤温度碳平衡
不同渗灌方法和氮肥用量对保护地黄瓜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被引量:4
2011年
用保护地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节点渗灌与普通渗灌及不同氮肥用量对黄瓜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保护地生产选择灌溉方法和确定适宜氮肥用量提供依据。试验采用裂区设计,灌溉方法为主区,氮肥用量为副区;普通渗灌、节点渗灌的计划湿润层深度、灌水控制上限和下限等灌水参数相同,氮肥用量(N素)设0,75,225,375,525 kg.hm-2共5个水平。用方差分析、回归分析方法比较各处理间黄瓜产量、氮肥利用率差异显著性,用土壤含水量剖面观测结果分析了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无论是普通渗灌、还是节点渗灌,黄瓜产量随氮肥用量增加均呈先增加、再下降的变化趋势,且均以375kg.hm-2施氮处理最高,分别为82878.06kg.hm-2和104664.77kg.hm-2;但在相同氮肥用量条件下,节点渗灌处理的黄瓜产量、氮肥利用率均显著高于普通渗灌。节点渗灌处理的黄瓜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农学效率分别较普通渗灌处理提高4.82%和60.98%。这是由于以不同灌溉方法灌水其土壤含水量剖面不同,黄瓜生长的水肥耦合效应不同,灌水后节点渗灌水分主要分布于15~25cm土层,而普通渗灌主要分布于25~35cm土层。保护地蔬菜栽培选用节点渗灌方法灌溉并进行灌溉施肥,能较好地发挥水肥耦合效应;节点渗灌与普通渗灌相比高产、节肥效果更好,且栽培黄瓜适宜施氮量以375g.hm-2为宜。
孙伟张玉龙虞娜刘畅
关键词:黄瓜节点渗灌氮肥用量氮肥利用率
土壤有机氮组分研究进展被引量:38
2018年
有机氮组分作为土壤氮素的重要组成,是土壤中有效态氮的源和库,在氮素矿化、固定、迁移以及为植物生长供氮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土壤有机氮组分的研究进展,详述了土壤有机氮组分的组成、功能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有机氮组分与土壤供氮能力紧密相关,其中酸解铵态氮和酸解氨基酸氮为土壤有机氮组分的主要组成,一定程度上可作为土壤供氮潜力的表征。最后,对未来的研究重点—同位素标记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在土壤有机氮组分研究的应用进行展望,以期为深入开展土壤氮素循环和供氮能力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吴汉卿张玉龙张玉玲邹洪涛虞娜
关键词:影响因素供氮能力
水钾耦合对褐土养分及花生养分累积的影响被引量:7
2017年
为明确水钾耦合对土壤养分含量及花生养分吸收累积量的影响,以"花育25"为试验材料,采用水分(35%,50%,65%,80%的田间持水量)和钾肥(0,0.15,0.30,0.45g K_2O/kg)2因素4水平随机区组设计,通过遮雨棚盆栽试验探讨水钾耦合下褐土有机质、全量(全氮、全磷和全钾)和速效养分(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变化,以及花生植株养分累积量的差异。结果表明:钾肥用量增加会促进有效氮的吸收;在土壤水分缺乏时,水分胁迫低钾(W_1K_1)和轻度胁迫低钾(W_2K_1)两个处理在土壤全磷含量下降时有效磷含量不降反增,这表明施入少量钾肥有助于旱地磷的释放。施低钾K_1(135kg/hm^2)促进土壤速效钾的增加及土壤养分的平衡,较初始土壤提高0.43~0.59倍,且随钾肥用量的增加而不断升高。相同钾肥用量下,花生植株氮、磷和钾累积量随灌水量的增加均呈上升趋势;氮吸收量仅在水分胁迫时随着钾肥用量的增多而先增后减;除水分充足(W_4)外,在其他灌水处理下植株磷累积量随钾肥用量的增加均表现为先增后降;而钾累积量在各土壤水分下均随钾肥用量的增加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最高值均在中钾K_2(270kg/hm^2)处理。花生植株对营养元素的吸收累积与总生物产量和荚果产量相关性均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水平,总生物量与荚果产量呈极显著(p<0.01)相关。综合考虑土壤养分的可持续供应、花生养分的累积和产量形成,建议土壤水分保持在65%FC,钾肥(K_2O)用量控制在135~270kg/hm^2为宜。
张鹏包雪莲张玉龙高娜邹洪涛张玉玲虞娜
关键词:花生土壤养分养分吸收
外源水稻根系和茎叶碳氮在稻田土壤中释放的特征被引量:7
2021年
东北地区气候寒冷,稻田土壤休耕期长,多处于冻结状态;水稻生长期短,土壤温度高且季节性淹水。外源水稻秸秆碳氮在东北地区稻田土壤休耕期和水稻生长期不同水热条件下的释放特征尚不完全清楚。通过室外培养试验方法,利用双标记(^(13)C和^(15)N)水稻根系和茎叶示踪技术和稳定同位素质谱分析技术,研究水稻根系和茎叶在稻田土壤中的腐解率、有机碳(氮)释放率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水稻茎叶、根系于秋季添加稻田土壤后,经过寒冷漫长的土壤休耕期(11月至次年5月),S1(标记根系+不标记茎叶)和S2(不标记根系+标记茎叶)处理的秸秆腐解率分别达30.2%和34.5%,水稻根系和茎叶碳释放率分别达30.9%和38.2%,氮释放率分别达7.4%和35.0%。添加一年时,S1和S2处理的秸秆腐解率分别达66.5%和66.6%,水稻根系和茎叶碳释放率分别为63.7%和65.8%,氮释放率分别为28.6%和51.1%,水稻根系氮释放率显著低于水稻茎叶氮释放率(P<0.05)。本试验条件下,水稻根系和茎叶添加稻田土壤1年,水稻根系和茎叶的腐解率达65%左右,其碳释放与腐解几乎同步,但氮释放相对缓慢,水稻根系氮释放速度显著低于茎叶氮释放速度,温度升高明显促进了水稻根系和茎叶的腐解及其碳氮释放。
刘晖刘杰张玉玲金鑫鑫安晶范庆锋虞娜邹洪涛
关键词:稻田土壤
冻融作用对棕壤团聚体及其重金属镉赋存形态的影响被引量:5
2017年
以重金属Cd为单一污染源的棕壤作为供试土壤,设定-10,-20,-30℃三个温度作为冻结温度,10℃作为融化温度进行土壤冻融循环试验。通过测定冻融作用后土壤团聚体粒径组成、土壤质量平均直径、土壤团聚体粒径中Cd的质量负载率以及赋存形态,研究冻融作用对棕壤团聚体稳定性及Cd在不同团聚体粒径中分布与赋存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经过冻融作用后,>2mm的团聚体比例显著增加(P<0.05),增加范围为38.4%~54.6%,土壤质量平均直径显著增加(P<0.05);(2)经过冻融作用后,重金属Cd主要富集在>2mm的团聚体粒径中,所占比例为51.2%~57.2%;(3)冻融作用使土壤及不同粒径团聚体中交换态Cd和有机结合态Cd含量显著降低(P<0.05),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d和残渣态Cd含量显著增加(P<0.05)。
王梦露王风许堃董旭丛源欣虞娜张玉龙党秀丽
关键词:重金属CD赋存形态团聚体棕壤
包膜肥料用改性聚乙烯醇膜材料降解性的研究(英文)被引量:10
2015年
采用自然环境暴露和田间埋土试验,利用质量变化、红外光谱和电镜扫描技术研究自行研发的包膜肥料用改性聚乙烯醇膜材料的降解性。自然暴露和田间埋土试验结果表明,研发的膜材料均具有一定的降解性,且降解率随培养时间增加呈现上升的趋势。两种试验条件下,降解率最高的膜材料可达到35%以上,其中柠檬酸作为改性剂研发的膜材料降解性远远强于环氧树脂作为改性剂研发的膜材料。柠檬酸/聚乙烯醇/硅藻土复合膜材料因硅藻土的添加使得降解性能进一步增强,强于未改性的膜材料。而环氧树脂/聚乙烯醇膜材料虽然有一定的降解性,但是相较于对照差别不显著,添加硅藻土之后也不能明显增加其降解率。红外光谱表征结果显示,膜降解后一些主要基团C=O,C=C,=C—H的数量较对照有所减少,透射率增强,这说明膜发生了一定的降解。电镜扫描结果显示膜降解后表面变粗糙、凹凸不平,也说明该膜材料具有一定的降解性。红外光谱和电镜扫描的结果与质量变化试验的结果相一致,能够更客观地表征膜材料的降解性。研发的聚乙烯醇改性后的膜材料既能有效控制养分释放,又能在自然环境中自行降解,又不对环境造成危害,适合作包膜肥料用的膜材料。
邹洪涛凌尧于洋张玉玲虞娜张玉龙
关键词:包膜肥料改性聚乙烯醇降解性环氧树脂柠檬酸
一种环境友好的肥料包膜材料及制造方法
本发明是一种环境友好的肥料包膜材料及制造方法,它是由聚乙烯醇或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乳酸或壳聚糖、甲醛、草炭或碳化稻壳、磷酸二氢钙或硅酸钙、油母页岩灰渣或高炉钢渣和蒸馏水等物质采用有机高分子聚合共混反应技术制备的。田间试验表...
邹洪涛张玉龙杨宇汪景宽孟祥东黄毅虞娜张玉玲王剑于洋韩艳玉
施用废渣后土壤硅素释放特性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Ⅰ硅素释放与钙、镁、铁、铝的关系被引量:2
2008年
选取5种工矿废渣进行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不同种类工矿废渣作为硅肥施用对土壤钙、镁、铁、铝释放的影响及其与硅素释放间的关系。结果表明:y=kxm方程可以很好地描述土壤钙、镁、铁、铝释放的动力学过程,Ca释放动力学方程yCa=kCaxmCa中的参数kCa与Si释放动力学方程ySi=kSixmSi中的参数kSi表现为极显著的直线正相关关系;钙镁累积释放量之和及铁铝累积释放量之和分别与硅素累积释放量呈极显著的幂函数正相关和直线正相关关系。施用废渣可降低土壤中铁、铝的活性,甚至可增加钙、镁的含量,从而在提高土壤供硅能力的同时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且高炉渣A和高炉渣F的施用效果要优于高炉渣B、粉煤灰H和金刚石矿渣J,是加工硅肥的适宜原材料。
张玉龙杨丹刘鸣达虞娜
关键词:水稻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