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泽波
-

-

- 所属机构: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 所在地区:上海市
- 研究方向:哲学宗教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杨少涵

- 作品数:34被引量:63H指数:4
- 供职机构: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 研究主题:义理 孔子 《中庸》 荀子 架构
- 十力学派“一体两现”十五问
- 2024年
- 在现代新儒家第一代代表人物中,熊十力成功创立了自己的学派,这就是十力学派。唐君毅、牟宗三等人自觉继承其师的思想,使这一学派影响大增,成为现代新儒学发展中的一道独特景象。这一学派的思想内核可以概括为“一体两现”。“一体”指道德之本体,“两现”分别为道德践行之呈现和道德存有之呈现。认真学习研究这一学派,了解“一体两现”这一思想内核,探讨其内在价值,使之发扬光大,是今后儒学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工作。
- 杨泽波葛领童李斯源梁誉詹晨煜郑奕涵
- 关键词:熊十力牟宗三
- 牟宗三“自觉”思想的理论意义被引量:3
- 2006年
- 对道德本心能够“自觉”,这种“自觉”就是康德所不承认的智性直观,这是牟宗三儒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这一思想包含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因为如果我们不再像康德那样将“自我”规定为“我思”之“我”,而是视为一种“真我”,那么对于这种“真我”的“自觉”就是无法否认的。
- 杨泽波
- 关键词:牟宗三新儒家
- 回应“钱穆之问”——儒家生生伦理学对天人合一问题的再思考被引量:5
- 2019年
- 天人合一首先是道德践行意义上的。因为道德根据来源于上天,所以人成就道德后,也就达到了与天合一的境界。此外,天人合一还有道德存有的意义。在这种意义上,道德之心可以创生存有,一旦完成了这项工作,因为有悠久的天论传统,人往往通过自我投射,将自己的创生归给上天,从而有一种与天为一的感受。在这两种意义的天人合一中,道德无相都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做到了无相,才能真正体会到与天的合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当去除强意义的天人合一,将天人合一主要置于弱意义之上。这种意义的天人合一将是今后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 杨泽波
- 关键词:天人合一道德践行
- 智的直觉与善相——牟宗三道德存有论及其对西方哲学的贡献被引量:9
- 2013年
- 将道德心创生的存有称为"价值意味的物自身",源于牟宗三对康德智的直觉概念的独特诠释,是其存有论最为醒目的标志。但道德之心创生的存有,虽无需认知之心的形式与范畴,但并不真的与之毫无关系,因此其仍然属于现相的范畴,而绝非物自身。因道德之心关乎善,这种特殊的现相可被称为"善相"。道德之心创生存有,恰如现相学中能指建构所指的模式,且其突破了后者认为非客体化行为必然奠基于客体化行为的主张,理解这一点,可澄清牟宗三思想中的混乱,并彰显中国哲学的特色,以弥补西方哲学的不足。
- 杨泽波
- 关键词:牟宗三
- 牟宗三三系论的理论意义被引量:2
- 2006年
- 牟宗三打破传统旧说,将宋明儒分为五峰蕺山、象山阳明、伊川朱子三系,所依据的标准是两个,即形著说和自律说。形著说强调以道体性体充实心体的客观性,自律说突出以心体加强道德理性的活动性。这两个标准包含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 杨泽波
- 关键词:牟宗三三系论
- “道德存有之呈现”的传承——论牟宗三对熊十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之三被引量:2
- 2023年
- 与“道德践行之呈现”一样,“道德存有之呈现”也是熊十力的重要思想。牟宗三不仅很好地继承了其师的这一思想,而且进一步将其上升到智的直觉的高度,对儒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遗憾的是,牟宗三对康德智的直觉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够准确,误将道德之心创生的对象称作“物自身的存有”,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另外,与其师相似,牟宗三同样没有处理好“仁心”和“天心”的关系,不明白创生道德存有的主体只能是“仁心”,不能是“天心”,其思想仍带有明显的双重本体的烙印。儒学下一步发展要取得好的成绩,对这两个问题必须有足够的重视。
- 杨泽波
- 关键词:熊十力牟宗三
- 性善与性恶各自的得失——儒家生生伦理学基于三分法的考察
- 2024年
- 性善与性恶是孟子和荀子不同的人性主张,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何处理这两种不同人性理论的关系,早已成为儒学研究的重要话题。三分法提供了一种新的诠释可能。所谓三分法是儒家生生伦理学基于对孔子思想结构的分析,将与成德成善相关的因素梳理为欲性、仁性、智性三个部分,突破感性、理性两分模式束缚的一种方法。在这种新方法的视域下,孟荀二子的不同主张各有其得失。性善论之所得是发展了孔子的仁性,但失之于忽视了智性,从孔子整全的思想结构中脱离了出来,难以处理特殊境遇下如何成德成善的问题。性恶论刚好相反,其所得是推进了孔子的智性,而失之于丢掉了仁性,致使学理缺乏道德动力,不得不将希望寄托于隆礼重法。要正确处理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关系,应该打通孟子和荀子的壁垒,从仁性和智性两个层面看待人性,最终形成仁智双全,善恶齐备的理论格局。舍此而求其他路径,最多是小修小补,纵有局部之效,但终究难成根本之法。
- 杨泽波
- 关键词:三分法性善性恶
- 孟子性善论研究
- 杨泽波
- 关键词:性善论人性论儒家
- 再议“终结”——对一种学术批评的回应之五被引量:1
- 2023年
- 牟宗三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其思想方法有两个明显的缺陷,一是对仁和良心的认识过于陈旧,二是对智的直觉的理解严重失误。这两个问题负面作用很大,已经没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牟宗三儒学思想方法的终结”这一命题所要凸显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认识不到第一个方面的问题,容易将仁和良心比附于康德的自由意志,非但不能凸显儒学的特色,而且难以处理好心学与理学的关系。如果认识不到第二个方面的问题,容易将智的直觉限定在个人精神修养领域,忽视牟宗三对于外部对象的关注,窄化存有论的内涵,乃至将牟宗三思想人为分割成前后两个部分。在牟宗三研究已大规模开展数十年的情况下,无人可以否认牟宗三思想的价值,但切不可将其视为哲学的“顶峰”,否则无异于杀死了哲学,从事的不再是学术研究,而是神学崇拜了。
- 杨泽波
- 关键词:牟宗三终结心学
- 孔子的心性学说结构被引量:7
- 1992年
- “是”与“应该”的矛盾是西方道德哲学的基本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圆满解决。但这个问题在孔子根本就不存在。因为与西方道德哲学通常的感性、理性两分的情况不同,孔子心性之学有欲性、仁性、智性三个层面,由于多了仁性一个层面,“是”与“应该”之间就有了一个过渡性的桥梁,“是”本身就是“应该”,从而形成了孔子的心性之学的重要特色。
- 杨泽波
- 关键词:孔子道德法则道德哲学论语心性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