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亮
作品数: 86被引量:597H指数:16
  • 所属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 所在地区:广东省 广州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汪建平
作品数:341被引量:3,019H指数:28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研究主题:结直肠癌 直肠癌 结直肠肿瘤 直肠肿瘤 预后
罗双灵
作品数:25被引量:220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研究主题: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直肠肿瘤 中低位直肠癌 直肠癌 腔镜手术
黄美近
作品数:137被引量:1,175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研究主题:结直肠肿瘤 结直肠癌 直肠肿瘤 预后 直肠癌
张兴伟
作品数:17被引量:209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研究主题:直肠肿瘤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中低位直肠癌 肛门 腹腔镜检查
王磊
作品数:206被引量:909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研究主题:结直肠癌 神经毒素 结直肠肿瘤 海葵 总RNA
美国结直肠外科医生协会直肠癌临床实践指南2023增补要点解读
2024年
直肠癌手术极具技术挑战性,并与胃肠道、泌尿系统和性功能的重大改变以及生活质量下降有关。直肠癌的治疗发展迅速,新数据不断涌现。对比2020年版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直肠癌诊疗临床实践指南,2023年增补版指南对直肠癌治疗中长久以来及新近出现的问题提供了新的循证推荐,包括上段直肠癌治疗、全程新辅助治疗、新辅助后临床完全缓解患者的等待观察策略、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安全性。
谢豪康亮
关键词:直肠肿瘤临床实践指南新辅助治疗
错配修复蛋白状态与不良临床病理特征对结肠癌患者预后的交互作用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蛋白状态与不良临床病理特征对Ⅰ~Ⅲ期结肠癌患者预后的交互效应。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全国7家医院收治的1650例Ⅰ~Ⅲ期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963例,女687例;年龄为62(53,71)岁。1650例患者根据错配修复蛋白状态分为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缺失(dMMR)230例与错配修复蛋白表达完整(pMMR)1420例。观察指标:(1)不同错配修复蛋白状态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比较。(2)影响dMMR患者生存结局的因素分析。(3)影响pMMR患者生存结局的因素分析。(4)错配修复蛋白状态与不良临床病理特征对生存结局影响的交互作用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_(1),Q_(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采用Mann-WhitneyU检验。缺失值使用随机森林插补法进行数据插补。单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采用COX逐步回归(向前逐步回归法)。乘法交互效应的系数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的交互项系数获得。加法交互效应使用交互作用超额相对危险度(RERI)进行评价。结果(1)不同错配修复蛋白状态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比较。dMMR和pMMR患者年龄、T分期、淋巴结检出数目、淋巴结检出数目<12枚、高级别肿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影响dMMR患者生存结局的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N分期、淋巴结检出数目<12枚是影响dMMR患者无病生存的独立因素(风险比=3.548,2.589,6.702,95%可信区间为1.460~8.620,1.064~6.301,1.886~23.813,P<0.05);年龄、N分期是影响dMMR患者总生存的独立因素(风险比=1.073,10.684,95%可信区间为1.021~1.126,2.311~49.404,P<0.05)。(3)影响pMMR患者生存结局的因素分析。多因素分
李珂璇赵富强吴清彬张峻岭罗双灵胡时栋吴斌李鹤立林国乐邱辉忠陆君阳徐徕王征杜晓辉康亮汪欣王自强刘骞肖毅
关键词:结肠肿瘤错配修复
经肛腔镜括约肌间切除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中的应用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经肛腔镜括约肌间切除术(taE-ISR)在低位直肠癌保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倾向评分匹配及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等5家医学中心收治的278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78例,女100例;年龄为58(49~64)岁。278例患者中,147例行taE-ISR,设为taE-ISR组,131例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SR),设为ISR组。观察指标:(1)倾向评分匹配前及匹配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2)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结果比较。(3)两组患者长期随访结果。(4)影响低位直肠癌保肛的独立影响因素。倾向评分匹配按1∶1最近邻匹配法匹配,卡钳值为0.05。倾向评分匹配分析采用"Matching"包进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进行表示,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s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_(1),Q_(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Pearson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使用"glm2"包进行,森林图显示影响低位直肠癌保肛的风险因素。结果(1)倾向评分匹配情况及匹配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278例患者中,180例配对成功,taE-ISR组和ISR组各90例。倾向评分匹配后消除坐骨结节间径、坐骨结节至臀部皮肤距离因素混杂偏倚,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结果比较。taE-ISR组患者远切缘阳性1例,标本质量完整88例,完成保肛88例。ISR组患者远切缘阳性8例、标本质量完整78例、完成保肛74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长期随访结果。taE-ISR组和ISR组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4.3(3.8~5.0)年和4.1(3.4~4.7)年。taE-ISR组患者总生存率为100.0%,无病生存率为95.6%,累积复发率为2.2
曹高健徐玺谟钟昊蔡正昊尤俊任明扬康亮冯波
关键词:直肠肿瘤保肛疗效
错配修复缺陷对贝伐珠单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预后影响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缺陷对贝伐珠单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预后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应用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和单纯化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患者资料,包括临床病理特征和随访信息,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研究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通过多因素COX模型评估对贝伐珠单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预后影响因子。结果:纳入163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组95例,单纯化疗组68例。队列中123例患者检测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状态,其中13例伴有错配修复缺陷(MMR-deficient,dMMR)。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组,dMMR患者和无错配修复缺陷(mismatch repair-proficient,pMMR)患者的中位OS分别为41.0月和24.9月(HR=0.12, 95%CI:0.017~0.89,P=0.001),而单纯化疗组则出现相反的趋势,dMMR患者和pMMR患者中位OS分别为8.8月和19.7月(HR=11.26,95%CI:2.7~48.0,P<0.001)。多因素COX模型纳入年龄、CEA值、KRAS基因、MMR状态和治疗分组,MMR状态*治疗分组交互项是本队列晚期结直肠癌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Pinteraction=0.037)。结论:与单纯化疗相比,dMMR的患者应用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患者总生存时间延长。
凌家瑜李唯伟张剑威蔡月蔡月黄美近胡华斌任东林黄美近
关键词:转移性结直肠癌错配修复
中国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开展现状分析被引量:35
2021年
目的了解目前我国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开展现状,分析其主要优势与面临的挑战,为未来发展提供有力依据。方法2020年11~12月选取全国范围内从事胃肠外科、普通外科、妇科等专业的医师作为调查主要对象。本调查从医师的基本信息、开展NOSES现状、NOSES优势与挑战、NOSES教学培训及科研现状四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本研究共有830人填写问卷,剔除18份无效问卷,共计812份有效问卷调查,有效问卷占比为97.8%,其中,开展NOSES人数占69.3%。本次调查覆盖我国30个省份及直辖市地区,其中29个地区均有医师已经开展NOSES,开展NOSES医院共373家。随时间推移,我国NOSES开展呈显著上升趋势,但各省及直辖市地区的开展情况差异较大。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目前开展NOSES总例数为20799,其中结直肠肿瘤占85.8%。对于结直肠肿瘤NOSES分析发现,经肛门取标本占85.7%;经阴道取标本占14.3%。本调查结果显示,85.3%(480/563)的医师认为改善术后恢复期心理情绪是NOSES最大优势,52.8%(297/563)的医师认为无菌无瘤把控仍然是NOSES面临最主要的挑战。针对NOSES培训学习调查结果显示,参加学术会议、专家手术直播演示和网络手术视频学习分别占比89.9%(506/563)、78.9%(444/564)和77.8%(438/563),40.0%(225/563)的医师表示学习NOSES最佳方式为参加培训班。关于NOSES科研调查结果显示,15.1%(85/563)的医师发表过NOSES相关论文,65.7%(370/563)和27.9%(157/563)开展的NOSES数据未上传或部分上传到中国NOSES数据库。结论我国NOSES发展趋势显著,地域分布广泛,推广潜力巨大。但规范化手术培训和临床科研产出仍有待进一步提升,下一步需要更加针对性的措施来完善NOSES发展体系,促进其更加科学规范、健康有序发展。
关旭焦帅黄海洋周海涛傅传刚韦烨熊治国孙东辉陈路川蔡建春何庆泗马丹郑阳春丁克峰胡军红彭健姚宏亮王贵玉汪泳孙学军李太原江波康亮王锡山
关键词:结直肠癌问卷调查医师
中低位直肠癌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难易程度的骨盆影像学因素分析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通过测量中低位直肠癌骨盆CT扫描图像数据,探讨影响腹腔镜全直肠系膜术难易程度的影像学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在2016年4月至2018年5月接受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在薄层CT扫描冠状位、矢状位和横断面图像上测得10项骨盆因素数据。收集患者临床相关资料,以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作为评价手术难易程度的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评估骨盆相关数据对手术难易程度的影响。结果92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230.8±74.8)min;术中失血量为50 mL(5~400 mL);术后中位住院时间10(6~45)天;术后并发症14例(15.2%),其中吻合口漏3例,肠梗阻4例,吻合口狭窄2例,术后腹腔出血1例,尿瘘1例,肠系膜淋巴管瘘1例,腹壁切口疝1例,造口旁疝1例。10项骨盆数据中9项具有性别差异。单因素分析提示手术时间与骶尾间距(P=0.027)、坐骨棘径(P=0.044)存在相关性,术后住院时间与中骨盆前后径(P=0.007)、出口前后径(P=0.020)存在相关性。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提示长骶尾间距(P=0.020)是延长手术时间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短中骨盆前后径(OR=0.406,P=0.019)、长耻骨联合上下径(OR=3.432,P=0.038)是术后住院天数增加的危险因素。术后并发症、术中失血量与骨盆或相关临床数据无关。结论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中,骶尾间距长、耻骨联合上下径长、中骨盆前后径短者,行腹腔镜前切除术手术难度较大。术前全面评估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骨盆因素可作为手术难度的评价指标。
陈俊辑曾子威谢佩怡张兴伟罗双灵康亮
关键词:直肠肿瘤腹腔镜骨盆测量全直肠系膜切除
pcDNA3.1(+)-MER-Syk(L)载体构建及其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乳腺癌细胞内4-OHT对MER-Syk(L)细胞定位的影响及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不表达Syk的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建立稳定表达融合蛋白MER-Syk(L)的细胞株;蛋白质印迹和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4-OHT处理前后融合蛋白MER-Syk(L)在细胞内的位置;二苯基溴化四氮唑蓝(MTT)法分析处理前后稳态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1)无4-OHT的处理,融合蛋白MER-Syk(L)、MER-Syk(S)和MER均位于MDA-MB-231细胞浆内;4-OHT的作用下,融合蛋白MER-Syk(L)部分移位到细胞核内,而MER-Syk(S)和MER仍然位于细胞浆内;(2)MDA-MB-231细胞核内的MER-Syk(L)蛋白能够抑制细胞的增殖和生长,而细胞浆内的MER-Syk(L)、MER-Syk(S)和MER蛋白对细胞增殖和生长功能没有影响。结论:4-OHT可使融合蛋白MER-Syk(L)移位到MDA-MB-231细胞核内,从而抑制细胞的增殖。
杨祖立王磊康亮向军黄美近汪建平
关键词:核移位他莫昔芬雌激素
经肛腔镜技术体系的建立与拓展
2019年
低位直肠疾病的手术治疗已逐步从开腹扩大根治性手术转变为腔镜微创手术。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采用腔镜技术与经肛入路结合,很好地解决了低位直肠癌手术中显露困难的问题,已成为低位直肠癌手术的新选择。进一步地,我们把在腔镜技术的基础上,经肛管直肠这个自然腔道进行病灶切除的这一技术,命名为经肛腔镜手术。它属于经自然腔道手术(NOTES)理念的范畴,与传统术式相比,在达到相同治疗目的的同时,具备创伤更小、更可能保全相应器官功能的优势,是各种低位直肠手术演变的方向与趋势。
汪建平康亮
关键词:全直肠系膜切除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中的关键技术及解剖标记被引量:4
2019年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是近年来结直肠外科领域的热点技术,由于该技术对低位直肠癌处理上有着明确肿瘤下切缘、先隔离肿瘤病灶等优势,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结直肠外科医生的关注。然而,由于该技术应用尚不十分广泛,有丰富经验的医生并不多。本文总结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开展taTME的经验,将该手术的关键技术归纳为经肛入路手术和单孔腔镜技术以及"由里往外"、"自下而上"的黏膜外科理念,并分享荷包缝合技术、螺旋式方法游离等操作细节,以及联合纵肌、前后方标记及筋膜下神经血管等解剖学标记,旨在帮助刚开展taTME手术的结直肠外科医生尽快掌握手术要领,使更多的患者获益。
康亮罗双灵
关键词:直肠肿瘤
脾酪氨酸激酶基因甲基化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探讨脾酪氨酸激酶(Syk)基因甲基化、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1年1~12月间经手术治疗的120例结直肠癌标本.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Syk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和表达情况,并分析Syk基因甲基化失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衙和生存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1)120例结直肠癌患者中,48例肿瘤组织未检测到Syk基因的表达,而正常组织Syk基凶均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P=0.000)。(2)发生甲基化的37例肿瘤组织中,Syk基因均失去表达。未发生甲基化的83例中,仅11例失表达;而癌旁匹配的正常组织均有表达。(3)Syk基因的甲基化状态与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状态、病理分期密切相关,而与其他临床参数无关。(4)术后随访资料表明,Syk基因甲基化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未甲基化组(73.5%比95.7%,P=0.007);而术后复发转移率明显高于未甲基化组(32.4%比8.4%,P=0.02)。结论Syk基因过甲基化失表达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导致结直肠癌侵袭性增强,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率升高,3年生存率降低。
杨祖立王磊康亮彭俊生向军黄美近汪建平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基因脾酪氨酸激酶甲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