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爱国
-

-

- 所属机构: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 所在地区:福建省 厦门市
- 研究方向:哲学宗教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相关作者
- 冯兵

- 作品数:77被引量:117H指数:5
-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 研究主题:荀子 礼学 理学 儒家 人性恶
- 陈昊

- 作品数:5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 研究主题:工夫 克己 晚年 钱穆 民国时期
- 庹永

- 作品数:17被引量:20H指数:2
- 供职机构: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研究主题:蔡元定 父子 知识 契约论 社会契约论
- 陈林

- 作品数:15被引量:37H指数:3
- 供职机构:广西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研究主题:荀子 工夫论 化性起伪 辨正 诚意
- 李志峰

- 作品数:24被引量:27H指数:2
- 供职机构:广西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研究主题: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 心即理 《江泽民文选》 世界历史思想
- 试论中国古代科技的儒学化特征被引量:5
- 2004年
- 在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 ,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不仅科学家的价值观念、人格素质、知识学问要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 ,而且 ,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基础知识、研究方法也与儒家文化密切相关 ,甚至整个古代科技的特征也明显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 ,中国古代的科技是儒学化的科技。
- 乐爱国
- 关键词:儒家文化古代科学家
- 民国时期朱子学与科学关系的讨论被引量:1
- 2012年
- 关于朱子学与科学关系的重要性,上世纪前半叶学界对此问题曾有过讨论。谢无量、吕思勉、熊十力、胡适、冯友兰、周予同、吴其昌、赵纪彬、严群、牟宗三等学者对此都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朱子学研究在面对西方科学时形成的一种学术旨趣。他们的见解虽然还有待深入,但对于今天的继续讨论而言,追溯民国时期这一问题的源头,仍然可以获得诸多富含价值的思想资源。
- 乐爱国
- 关键词:民国时期朱子学
- 王阳明的“去人欲而存天理”及其与朱熹理欲论之比较被引量:4
- 2020年
- 王阳明的"去人欲而存天理"来自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且二者又存在诸多差异,主要有三:其一,朱熹讲"性即理",既讲人之性又讲物之性,并且认为人、物之性都是禀赋天理而来;与此不同,王阳明讲"心即理",以为天理即人之道心,人之良知。其二,朱熹认为,"存天理,灭人欲"首先在于"即物而穷其理""格物致知",然后"为善以去恶",从而"克尽己私,复还天理";与此不同,王阳明反对朱熹所谓"即物而穷其理"之说,认为"去人欲而存天理"只是就心上讲求,"存天理"只在于"去人欲"。其三,朱熹认为,"存天理"与"灭人欲"是先后不同且又相互统一的两种工夫;与此不同,王阳明认为,"去人欲"与"存天理"是同一的,"去得人欲,便识天理",并且特别强调去除人欲。然而,他们都讲天理与人欲的对立,要求去除人欲,因而又是一致的。
- 乐爱国
- 朱熹解《论语》“吾道一以贯之”与《中庸》“忠恕违道不远”被引量:2
- 2020年
- 朱熹解《论语》忠恕“一以贯之”,以“圣人之心,浑然一理”为一,以“一本万殊”解“一以贯之”,并与《中庸》忠恕“违道不远”联系起来,讲“‘忠恕违道不远’,正是说忠恕;‘一以贯之’之忠恕,却是升一等说”,从而建立了“天地无心之忠恕”“圣人无为之忠恕”“学者著力之忠恕”的理论结构,并在这个结构中阐释《论语》忠恕“一以贯之”与《中庸》忠恕“违道不远”区别和相互关系。
- 乐爱国盛夏
- 关键词:《论语》一以贯之忠恕
- 朱陆对《论语》“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的不同解读被引量:1
- 2021年
- 朱熹解《论语》中的“君子”“小人”较多地讲“以位言”,尤其是将“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中的“小人”解为“识量之浅狭”者而非无德之人。但是,对于“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朱熹仍以“以德言”加以解读,把“小人儒”解为以儒学之名欺人的无德小人;与此不同,陆九渊并不以君子小人的对立进行解读,而是把“小人儒”解为与“硁硁然小人哉”中的“小人”一样,是“学不至道”,而非无德之人。尤其是,陆九渊的解读为后来阳明学派所推崇,为清中期之后的《论语》解读所接受,成一家之言。
- 乐爱国
- 关键词:《论语》君子小人陆九渊
- 民国时期吕思勉《理学纲要》对朱子学的阐释及其创新被引量:1
- 2015年
- 民国时期吕思勉的《理学纲要》在阐释朱熹学说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创新思想,其中认为朱熹在理气关系上主"理气为一"之说,朱熹在知行关系上无轻重、先后之别,以及朱陆之异在于朱熹讲"性即理"、陆九渊讲"心即理",在当时的朱子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不仅超越了以往的观点,而且为后来的学术发展所证明和阐发,甚至有些观点延续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乐爱国
- 关键词:民国时期吕思勉
- 王应麟著述中的科教学术思想探析
- 2007年
- 王应麟博学多识,著述宏富,他的为学宗旨在于经世致用,同时成为"通儒",二者统为一体,就是要成为"国家所望于通儒"。王应麟的众多著作中,包含了丰富的天文学、地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反映出王应麟的科学教育思想。
- 乐爱国
- 关键词:科学知识教育思想
- 王阳明的“格竹”与“竹有君子之道”被引量:2
- 2020年
- 王阳明早年亭前“格竹”而“不得其理”,但事实上,他又从竹子中获得了感悟,讲“竹有君子之道”。他尤其对天地之道有较多的认知。王阳明“龙场之悟”讲“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后来又批评朱熹“即物而穷其理”是“析‘心’与‘理’而为二”,提出“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但事实上,他非常重视研究外部事物,强调“知所先后”,讲“须能尽人之性,然后能尽物之性”。
- 乐爱国
- 试析道教劝善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被引量:4
- 2004年
- 道教劝善书作为一种伦理道德教化书 ,其中所述的伦理道德规范不仅用以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而且还进一步推广到调节人与动植物、人与自然的关系 ;它主张自然界生命的平等性 ,倡导“贵生”的生命情怀 ,提出“是道则进 ,非道则退”的生态伦理行为准则 ,从而形成了具有神学特征的以生命为中心的生态伦理观。
- 乐爱国
- 关键词:道教劝善书生态伦理
- 朱熹《中庸章句》对“致中和”的注释及其蕴含的生态思想——兼与《礼记正义·中庸》比较
- 2012年
- 朱熹《中庸章句》对"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作了合理而深入的诠释。他将"中"与"和"推到极致,并据此体会人的先天本性,以及与此具有共同性的天地万物之理及其变化规律,进而实现"天地位"、"万物育"。这些观念蕴含着具有现代意义的生态思想。
- 乐爱国
- 关键词:《中庸章句》致中和生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