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春华
-

-

- 所属机构: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 所在地区:上海市
- 研究方向:农业科学
-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委科技支撑计划
相关作者
- 蒋凤英

- 作品数:85被引量:241H指数:7
- 供职机构: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 研究主题:S-1 副黏病毒 灭活疫苗 新城疫病毒 鸡新城疫病毒
- 何锡忠

- 作品数:80被引量:190H指数:6
- 供职机构: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 研究主题: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圆环病毒2型 猪流行性腹泻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猪轮状病毒
- 邹勇

- 作品数:87被引量:227H指数:9
- 供职机构: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 研究主题: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流行性腹泻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猪霍乱沙门氏菌 微载体
- 王英

- 作品数:72被引量:366H指数:9
- 供职机构: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 研究主题:新城疫病毒 体外发育 PRRSV 体细胞核移植 S-1
- 张春玲

- 作品数:64被引量:137H指数:5
- 供职机构: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 研究主题:猪细小病毒 猪细小病毒病 猪流感病毒 S-1 PRRSV
- 犬副流感病毒实时荧光RPA检测方法的建立被引量:3
- 2019年
- 为快速监控犬猫科动物中犬副流感病毒(CPIV)的感染情况,本研究针对CPIV核衣壳蛋白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荧光探针,建立了CPIV实时荧光重组酶聚合酶等温扩增方法(real-time RPA)。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与其他犬病毒和同属的副黏病毒均未出现交叉反应;其敏感性与RT-PCR方法相近;将该方法应用于CPIV感染犬的临床组织样本、体表样本的检测,证实该实时荧光RPA方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与现有的核酸检测方法相比,该实时荧光RPA方法检测周期仅30min即可完成结果判读,满足了犬猫科动物CPIV快速检测的需要。
- 李春华魏晓锋熊炜薛俊欣黄忠荣李健
- 关键词:犬副流感病毒
- 猪细小病毒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及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进展
- 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主要病原体之一,是从堵养细胞中发现并分离得到的一种DNA病毒。随着对猪细小病毒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已经基本阐明了PPV的抗原性、组织嗜性、基因...
- 谢巧李春华
- 关键词:猪细小病毒分子诊断技术基因工程疫苗
- 文献传递
- 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三联疫苗的中试示范
- 邹勇钱永清何锡忠刘佩红蒋凤英李春华周宗清赵本进孙泉云周锦萍王英苏万国张克春陈晓清
- 该项目通过三年的研究和推广,按照农业部442号文件要求完成了细胞和病毒种子库及标准的建立,定型生产工艺及质检标准和临床应用,完成预期考核指标,主要内容如下:1、建立了三种生产用细胞的标准:分别确定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流...
- 关键词:
- 关键词:三联灭活疫苗流行性腹泻
-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S-1株GP5蛋白和N蛋白的原核表达被引量:2
- 2007年
- 将构建好的表达质粒pET-E和pET-N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中,通过诱导剂IPTG的诱导,在原核表达系统中得到了高效表达,重组蛋白的分子量分别为39 KDa和31 KDa左右。通过Western-blot蛋白免疫印记法检测蛋白活性,发现两种原核表达重组蛋白均能与PRRSV阳性血清发生反应,具有生物学活性,这就为下一步目的蛋白的纯化、蛋白高级结构的研究以及以GP5和N蛋白为抗原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奠定基础。
- 张春玲臧克伟张婉华王英蒋凤英邹勇李春华何锡忠
- 关键词:PRRSVGP5蛋白N蛋白原核表达
- 鸽副黏病毒Ⅰ型(川沙株)纯化及其检验
- 2016年
- 在鸽副黏病毒Ⅰ型(川沙株)分离鉴定试验确定为鸽副黏病毒Ⅰ型强毒株的基础上,对该病毒株进行了蚀斑纯化,获得了鸽副黏病毒Ⅰ型(川沙株)纯化毒株,并对纯化株传代后进行无菌检验、血凝试验、血凝抑制试验和病毒含量测定。结果显示,该纯化毒株纯净、有血凝性和血凝抑制性,病毒含量为10^(8.5)ELD_(50)/0.1 mL,初步判定纯化的鸽副黏病毒Ⅰ型(川沙株)可作为鸽副黏病毒Ⅰ型灭活疫苗(S-1株)免疫效力试验攻毒毒株。
- 张俊平蒋凤英杨惠萍李春华倪建平赵本进何锡忠
- 关键词:纯化
- 新发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分子变异分析
- 2013年
- 采用RT-PCR方法对5份疑似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猪场采集的腹泻粪便样品和小肠组织样品进行扩增、克隆和测序,并利用DNAStar进行序列对比及进化分析。结果表明:5个PEDVS及ORF3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6.2%~99.6%,氨基酸同源性为86.3%~99.3%。与经典病毒株CV777相比,CH—GZH毒株在PEDVS基因3581~3583bp处存在3个核苷酸缺失;CH-ZJ毒株在ORF3基因245~293bp处缺失49个核苷酸。S及ORF3基因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4株PEDV与中国毒株BJ.2011~1亲缘关系较近;CH-ZJ独立于其他中国病毒株独自构成一个群体,与其他病毒株有较大差异。
- 訾玉华张春玲史仲平李春华何锡忠周宗清张婉华蒋凤英彭丽英
- 关键词:猪流行性腹泻病毒S基因ORF3基因
- 鸽副黏病毒Ⅰ型灭活疫苗(S-1株)灭活与乳化工艺的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本研究以不同浓度的甲醛溶液在不同温度下采用不同时间灭活鸽副黏病毒Ⅰ型(S-1株)病毒液,通过测定灭活效果及其灭活后对抗体阴性鸽的安全性,最终确定甲醛溶液的加入浓度为0.2%,灭活温度为37℃,灭活时间为24 h。通过测定不同水油比乳化获得的鸽副黏病毒Ⅰ型灭活疫苗(S-1株)的稳定性,确定该疫苗的水油乳化比为1∶4。
- 张俊平蒋凤英倪建平杨惠萍李春华
- 关键词:灭活乳化
- 提高鸵鸟种蛋人工孵化的效果
- 2000年
- 李春华王川庆卢中华
- 关键词:种蛋人工孵化孵化效果
- 鸽副黏病毒Ⅰ型灭活疫苗(S-1株)免疫途径研究
- 2020年
- 为了确定鸽副黏病毒Ⅰ型灭活疫苗(S-1株)的适宜免疫途径,采用3批鸽副黏病毒Ⅰ型灭活疫苗(S-1株)实验室制品分别以肌肉注射、皮下注射两种途径免疫30 d低抗体幼龄鸽(HI抗体≤2)和120 d低抗体青年鸽(HI抗体≤2),观察试验鸽的精神状况和疫苗的局部吸收情况,每2周对试验鸽进行一次采血,测定HI抗体,直至免疫后20周,分析两种免疫途径免疫试验鸽的临床症状和产生的抗体差异。结果表明:两种免疫途径免疫的试验鸽均无全身及局部不良反应,免疫后2周抗体在4.0 log2以上,两种免疫途径免疫抗体差异不显著(HI抗体差异在0.2 log2以内)。因此,在鸽副黏病毒Ⅰ型灭活疫苗(S-1株)制造及检验试行规程中规定:该疫苗的免疫途径为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
- 张俊平李春华李春华蒋凤英林鸷赵本进杨惠萍
- 关键词: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免疫途径
- 猪丹毒强毒株对不同品种小鼠最小致死量的研究
- 2024年
- 为了确定猪丹毒疫苗的效力,本研究采用常规方法传代猪丹毒杆菌强毒株C43-8株及C43-6株,在传代菌液形态、纯粹及活菌计数等相关检验合格的基础上给16~18 g昆明小鼠(简称KM小鼠)、BALB/c小鼠、ICR(institute cancer research)小鼠注射不同数量的活菌,根据小鼠的死亡情况确定猪丹毒杆菌强毒株对不同品种小鼠的最小致死量。结果显示,猪丹毒强毒株C43-8株对KM小鼠、BALB/c小鼠、ICR小鼠的最小致死量(minimum lethal dose,MLD)分别为20、25、15 CFU;猪丹毒强毒株C43-6株对上述三种小鼠的MLD分别为15、20、10 CFU。
- 张俊平张春玲张春玲赵本进钱忠辉赵本进葛宇燕钱忠辉李春华
- 关键词:效力检验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