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云飞
-

-

- 所属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所在地区:安徽省 合肥市
- 研究方向:天文地球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王雨

- 作品数:61被引量:202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研究主题:TMI 热带测雨卫星 测雨雷达 反演 降水
- 刘奇

- 作品数:32被引量:198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研究主题:热带测雨卫星 测雨雷达 夏季 青藏高原 TRMM
- 冯沙

- 作品数:21被引量:211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降水 测雨雷达 热带测雨卫星 测雨 积雨云
- 刘显通

- 作品数:67被引量:258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 研究主题:热带测雨卫星 测雨雷达 飑线 测雨 积雨云
- 李锐

- 作品数:47被引量:166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研究主题:降水 卫星遥感 潜热 测雨雷达 热带测雨卫星
- 热带测雨卫星测雨雷达探测的亚洲夏季积雨云云砧
- 傅云飞刘鹏曹爱琴冯沙刘显通李锐刘奇王雨
- 关键词:热带测雨卫星测雨雷达
- 夏季热带及副热带降水云可见光/红外信号气候分布特征被引量:16
- 2011年
- 通过融合热带测雨卫星(TRMM)测雨雷达和可见光/红外扫描仪十年的探测结果,利用PR对降水云的直接识别,分析研究了夏季热带和副热带地区降水云及层状降水云和对流降水云的可见光0.63μm与红外10.8μm通道信号的气候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热带辐合带(ITCZ)、南半球辐合带(SPCZ)、亚洲季风区、热带非洲、北美及南美热带地区降水云的0.63μm通道平均反射率均大于0.5,最大平均反射率可达0.7以上,且降水云平均反射率在陆面高于洋面;热带和副热带非降水情况的0.63μm通道的平均反射率量值变化于0.1~0.4之间。夏季热带和副热带95%以上的对流降水平均反射率超过0.5,而只有50%层云降水的平均反射率超过0.5。夏季亚洲季风区、ITCZ、SPCZ、热带非洲降水区域的10.8μm通道平均辐射温度低于250 K,而非降水情形的平均辐射温度高于280 K;热带非洲、青藏高原、中美洲及热带东太平洋对流降水的10.8μm通道平均辐射温度多低于230 K,而在东北和东南太平洋、北部非洲和南部非洲、南美陆面的大部分地区层云降水该通道的平均温度在280~290 K之间。研究结果还表明降水情形下,热带东半球热辐射温度比西半球温度偏低约10 K,相应东半球的0.63μm通道平均反射率也高于西半球。
- 傅云飞刘鹏刘奇马明孙亮王雨
- 关键词:测雨雷达降水云层云
- 基于MODIS和CPR探测的云顶高度反演研究
- 云在环境和气候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是地球辐射收支中的一个非常重要成员,也是人工影响天气的基础.随着越来越多先进的气象卫星平台(如Aqua卫星)和仪器投入使用,利用多通道多仪器的联合观测可以对云的宏观和微观参数进行更精确...
- 李光伟傅云飞王雨黄彦彬
- 关键词:云顶高度反演分析雷达反射率
- 文献传递
- 一种大气折射率虚部结构常数的测量系统及测量方法
- 一种大气折射率虚部结构常数的测量系统及测量方法,包括:发射端,接收端和数据采集存储及处理单元;发射端包括:调制器,驱动电源,发光二极管和发射透镜;调制器对驱动电源进行调制;接收端包括:接收透镜、光电二极管、温度稳定衬垫、...
- 袁仁民曾宗泳傅云飞
- 文献传递
- 基于光学厚度和有效半径的白天降水云识别方案
- 基于卫星资料观测和反演降水是当前监测全球尺度降水的主要方式,而其中一大难题就是如何将降水云与非降水云在像素尺度进行有效分离,这也是准确反演地表降水量的基本前提。为建立一套适用于常见星载可见光/红外探测仪器的降水云识别方法...
- 刘显通傅云飞刘奇
- 关键词:光学厚度热带测雨卫星测雨雷达降水预报
- 一次热对流降水成因的分析和模拟被引量:22
- 2008年
- 夏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的中国大陆地区常发生热对流降水。文中首先利用TRMM卫星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地表温度观测资料和NCEP资料分析了热对流降水的特征及其产生的背景条件;利用区域平均的水汽方程诊断了地表蒸发、水汽平流和水汽通量辐合项的贡献,分析了降水的水汽来源;进一步利用AREM区域数值预报模式,设计了4个敏感性试验,研究了陆气感热、潜热通量对降水的贡献。结果表明,在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地区,白天强烈的非均匀地表感热加热可导致低层热空气块突破环境下沉气流而上升,周围空气补充形成辐合运动。低层空气的辐合上升既可引起水汽的汇聚,又可把低层的水汽输送到高层。同时非均匀陆面特征造成的非均匀感热和潜热通量的共同作用增强了大气的位势不稳定度,触发了对流,但感热通量对热对流降水的贡献比潜热通量略大。热对流降水的水汽除部分来自地表蒸发外,另一部分来自低层的水平通量辐合。定量计算表明二者对大气可降水量的贡献基本相当,而平流水汽的贡献很小。
- 李昀英宇如聪傅云飞叶成志
- 关键词:副热带高压热对流触发机制
- 简单热带海气耦合模型中的缓慢扰动I:对称和反对称于赤道的运动被引量:6
- 2001年
- 文中讨论了在局地热平衡情况下简单模式中的热带海气耦合扰动 ,指出参数 KH,KS和α决定着耦合扰动性质 。
- 林一骅傅云飞
- 关键词:热带稳定性赤道
- 基于GPM与ERA5数据的北太平洋冬季风暴路径降水个例分析被引量:2
- 2022年
- 北太平洋风暴路径对全球气候有重要影响,研究北太平洋风暴路径区域降水结构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风暴路径对全球大气的水汽和热量输送作用。本文利用全球测雨卫星(GPM)数据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WMF)第五代再分析资料(ERA5),以2014年12月20-24日发生在北太平洋风暴路径区域的一次温带气旋过程为例,选取该气旋带来的3个降水片段,分析其降水结构和云参数结构特征。结果表明:3个降水片段的环流背景场相似,其水汽分布存在南北差异,造成水汽通量散度分布不同,致使各片段降水强弱不一,降水均集中在气旋中心的东南侧;通过对比温带气旋中降水强度和水汽含量的关系发现,更多可降水量并不一定带来更大降水强度,但气柱中水汽含量决定降水强度的上限。3个降水片段的反射率因子垂直剖面上均存在明显的冰水转换层,但各片段冰水转换层分布存在差异。由双频测雨雷达(DPR)得到的3个降水片段的粒子谱可知,各片段有效粒子半径强度分布与反射率因子强度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而粒子数浓度则与其他两者并不一致,其中的机理仍有待研究。基于GPM与ERA5的融合数据能更好地推断出北太平洋风暴路径上降水事件前后的大气环流背景,以此解释其降水分布,可为缺乏地面观测数据区域的降水研究提供参考。
- 王立羽傅云飞
- 关键词:降水结构北太平洋
- 基于TRMM PR探测资料的青藏高原东坡降水结构特征分析被引量:3
- 2022年
- 利用热带测雨卫星(TRMM)探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研究了2006年7月6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坡的一次强降水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坡夏季(6—8月)的降水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坡较强降水个例发生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降水环境背景场中,雨带呈东北-西南分布,最大降水强度超过20 mm·h^(-1)。对流降水回波顶高超过17 km,层状降水回波顶高低于15 km,6.5 km高度存在亮带,且外形也似非高原地区的层状降水垂直结构。统计分析表明在高原东部偏南区、高原东部与四川盆地交界区南部的夏季降水频次高,而在高原东部偏北及四川盆地的降水频次、对流和层状降水频次均比上述地区小;多年夏季的日均降水量分布大体与降水频次分布类似。降水反射率因子的垂直结构具有地域性特点,高原东部偏南和偏北区的回波垂直结构相似,因受到地形高度的压缩,其降水垂直结构与非高原地区的不同;而高原东部与四川盆地交接区的降水垂直结构外形,介于高原与非高原之间;四川盆地的对流降水和层状降水垂直结构与中国东部平原及热带副热带洋面的相近,但层状降水的亮带高度高出1 km。
- 李函璐孙礼璐杨柳罗晶傅云飞
- 关键词:热带测雨卫星测雨雷达降水结构
- 基于TRMM PR资料和NHC'最佳路径'资料对飓风结构与风压关系的研究
- 飓风中心位置、结构以及飓风各个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问题对于我们分析和预报飓风强度及路径、建立合符实际情形的飓风模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TRMM(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测雨...
- 刘显通刘奇傅云飞
- 关键词:测雨雷达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