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霞
所属机构: 青海省气象局 所在地区: 青海省 研究方向: 天文地球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周秉荣 作品数:158 被引量:1,026 H指数:17 供职机构: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高寒湿地 土壤湿度 气候变化 土壤水分 伏洋 作品数:83 被引量:638 H指数:17 供职机构:青海省气象局 研究主题:生态环境 气候变化 天然草地 青藏高原 牧草 颜亮东 作品数:127 被引量:597 H指数:13 供职机构: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天然牧草 枸杞 发育期 气象条件 肖建设 作品数:111 被引量:887 H指数:17 供职机构: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 柴达木盆地 遥感 湿地 张国胜 作品数:89 被引量:905 H指数:20 供职机构:青海省气象局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黄河上游 牧草 天然牧草 气象条件
近年来黄河源头地区玛多县湖泊变化 被引量:28 2008年 根据时间序列数据2001-2006年连续6年的MODIS资料,连续监测了玛多县近几年的湖泊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玛多全县2006年的湖泊比2001年多35个,湖泊面积增加了56.59km2,以2003年为最低值,从2001-2003年全县湖泊面积逐年减少,而从2003-2006年全县湖泊面积逐年增加.各主要湖泊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与全县湖泊的变化趋势不太一致.年降水量与全县湖泊面积相关系数最大,说明年降水量对全县湖泊面积的影响较大,各主要湖泊受各气候要素的影响大小也不一样. 吴素霞 常国刚 李凤霞 肖建设 郭安红关键词:湖泊变化 MODIS 黄河源区 中国北方牧区天然牧草产量形成的气候模式 2000年 根据中国北方牧区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探讨了天然牧草产量形成的气候条件模式。经计算,模式基本上显示了中国北方牧区自然植被的分布状况及合理利用下牧草的实际收获量,可为响应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山川秀美的中国北方牧区提供科学依据。 颜亮东 张国胜 李凤霞关键词:北方牧区 天然牧草 气候模式 环青海湖地区主要草地类型完整生育期波谱试验分析 被引量:1 2006年 以环青海湖地区为例,详细介绍了该地区主要草地类型完整生育期波谱试验的总过程,并对试验选取的高寒干草原、山地干草原、沼泽化草甸、高山草甸4种天然草地及人工草地生育期内的反射波谱特性进行了分析,为同类目的试验提供了参考和建议。 张风丽 尹球 匡定波 李凤霞 周秉荣关键词:草地 生育期 光谱定标 辐射定标 黄河源区陆面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2013年 利用青海黄河源玛多地区2011年7月5~7日土壤温度的观测资料,根据热传导一对流方法计算出该地区的土壤热扩散率和水通量密度的值,代入青藏高原陆面模式TP-LSM(Tibetan Plateau Land Surface Model),模拟了青海黄河源玛多地区夏季总辐射、净辐射、土壤热通量的日变化情况,并与实测资料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源玛多地区夏季的土壤热扩散率的值为8.35×10^-7m^2/s,水通量密度的值为-1.92×10^-7m/s;TP-LSM模式能够有效地模拟出高原上夏季总辐射、净辐射、土壤热通量的日变化情况,对青藏高原玛多地区夏季总辐射、净辐射和土壤热通量模拟的标准差分别为119、127、109W/m^2。 张海宏 李凤霞 周秉荣 肖宏斌关键词:陆面过程 数值模拟 青南牧区春季积雪偏多的环流特征及预测 2005年 分析1961~2002年青南牧区各站气温、降水、积雪等气象资料以及北半球500hPa高度和850hPa温度资料得出:春季平均积雪量与降水呈正相关,而与气温呈负相关,若高原和中西伯利亚地区的850hPa温度距平场、高原和中西伯利亚地区500hPa高度距平场基本为“北高南低”型,以及高原与西太平洋地区500hPa高度距平场基本为“西低东高”型,或亚洲经向环流指数偏强、北非大西洋北美副热带高压北界位置偏南、亚洲区极涡面积及强度指数偏小、高原指数偏弱时,青南牧区易多雪,反之易少雪。预测方程入选的前期因子主要集中在前一年春、夏、冬季的高度场及东太平洋海温场,表明前期北半球高度场及东太平洋海温场变化对青南牧区春季积雪的预测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时兴合 李凤霞 达成荣 扎西才让 贾红莉 徐月顺关键词:春季 积雪 环流特征 青南牧区 青南牧区 环流特征 春季 太平洋海温场 高度距平场 三江源地区极端气候事件演变事实及其成因探究 利用三江源地区14个气象台站1962-2005年逐日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冷暖干湿极端气候事件的演变规律,探讨了其变化成因。研究表明:近44年来三江源地区气温等级由冷向暖转变,极端高温事件频繁发生,而极端低温事件则逐... 李林 李凤霞 朱西德 常国刚 郭安红关键词:极端气候事件 冷暖 文献传递 青海高原雪灾模糊评估模型研究 利用模糊集合理论评价自然灾害,是灾害评估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优势在于可以减小采用硬性指标以及由于主体所处环境、认知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对客体认识的误差。本文应用模糊数学的理论,采用相关系数法确定权重,建立了青海高原雪灾模糊评估... 周秉荣 李凤霞 颜亮东 伏洋关键词:雪灾 文献传递 海西东部及环青海湖多(少)雪的环流特征研究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海西东部及环青海湖地区,2004年1月19~20日和1月31~2月2日出现较大降雪天气过程,出现了中度雪灾。受灾牲畜95.73万头(只),成灾牲畜71.64万头(只),死亡各类牲畜9.25万头(只),... 时兴合 李凤霞 达成荣 扎西才让关键词:环流特征 文献传递 21世纪以来黄河源区高原湖泊群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34 2008年 利用2001-2006年逐年汛前期和汛后期两个时相黄河源区湖泊群EOS—MODIS卫星遥感资料和气候、冻土监测数据,分析了21世纪以来黄河源区高寒湖泊群的最新动态变化,描述了器测时期以来该区域气候的演变背景,揭示了湖泊面积和数量对气候、冻土环境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52年来源区出现了气温显著升高、降水量增加和蒸发量增大的气候变化大背景,但2001年以来气候以暖湿为主要特征的同时,蒸发量明显减少,且受气候变暖的影响冻土环境表现出冻土厚度减小、冻结时间缩短等退化趋势;2001—2006年黄河源区湖泊群的最新波动表现为湖泊面积增大、数量增多的一致性变化迹象,这种波动趋势在汛前期表现得较汛后期更为显著,并以湖泊数量的变动最为明显;21世纪以来黄河源区湖泊扩张、数量增大正是同期降水量增大、蒸发量减少和冻土退化加大了地下冰融化水补给量等气候变化的直接结果。 李林 吴素霞 朱西德 常国刚 李凤霞关键词:高原湖泊 气候变化 冻土环境 黄河源区 青海省河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4 2002年 本文通过选取评价因子和权重,确定了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得出青海省主要河流生态环境的质量评分,提出了青海省河流生态环境建设的构想。 伏洋 李凤霞 严进瑞关键词:河流 环境质量评价 生态环境 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