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晓婕
-

-

- 所属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相关作者
- 吴昊

- 作品数:561被引量:2,351H指数:23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 研究主题:HIV-1 艾滋病 HI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感染
- 张彤

- 作品数:213被引量:750H指数:14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 研究主题:艾滋病 HIV-1 HIV HIV感染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 郭彩萍

- 作品数:86被引量:277H指数:9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 研究主题:艾滋病 甲型H1N1流感 机会性感染 HIV/AIDS HIV
- 高艳青

- 作品数:110被引量:470H指数:12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 研究主题:半夏泻心汤 梅毒 HIV 艾滋病 类方
- 李在村

- 作品数:93被引量:393H指数:11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 研究主题:艾滋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抗病毒治疗 HIV 艾滋病病毒
- 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及其他非常用抗菌药物对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药敏情况分析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分析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及其他非常用抗菌药物对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的抗菌作用,为临床用药治疗与耐药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7-2019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培养鉴定的CRKP进行产酶表型鉴定及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和其他非常用抗菌药物药敏试验。结果共检出CRKP 47株(10.8%),其中单产A类酶42株(89.36%),单产B类酶1株(2.13%),其他产酶型别4株(8.51%)。单产A类酶和其他型别产酶菌株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敏感性高,单产B类酶菌株对其耐药。氨曲南对单产B类酶菌株有效,对其他型别无效。不同型别产酶菌株对替加环素药敏情况不同,单产B类酶菌株对其耐药。所有型别产酶菌株对多黏菌素B敏感,对磷霉素的敏感性也较好。结论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对产B类酶CRKP无抗菌活性,对其他型别产酶CRKP抗菌活性可达97%以上。氨曲南只对单产B类金属酶菌株有效,CRKP对多黏菌素B敏感性高,对替加环素和磷霉素有部分耐药性。
- 代芳芳于艳华娄金丽陈铭丁秀荣康艳芳黄晓婕鲁辛辛
- 关键词:耐药
- 小型集合HIV RT-PCR方法的建立及其在MSM人群窗口期检测中的应用
- 目的建立的小型集合艾滋病病毒(HIV)RNA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并将其应用于男男同性恋及其他高危人群窗口期的检测。方法将10份待测标本混合组成一个集合,高速离心富集病毒,提取病毒RNA;设计针对覆盖我国...
- 刘志英陈德喜焦艳梅魏飞力徐萌张彤黄晓婕徐小宁吴昊
- 关键词:MSM男男同性恋窗口期
- 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HIV/AIDS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回顾性研究鼠神经生长因子在HIV/AIDS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中的治疗作用。方法收集北京佑安医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26例HIV/AIDS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16例,对照组10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73.1%(19例)的患者为31~38岁,男性18例(69.2%),发病时CD4<100个/μl者占76.9%(20例),从发现HIV阳性到发病时间在1年内者占57.7%(15例),入院时两组间在生命体征及脑脊液指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患者除2人未愈外均好转/痊愈出院,而对照组中7例好转/痊愈,2例未愈,1例死亡。治疗组抽搐、视乳头水肿和肌无力症状缓解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缩短(P值分别为0.025、0.013、0.032)。两组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61.1±9.1)d和(70.0±11.1)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对于HIV/AIDS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可能有辅助作用。
- 李威张小丹童红飞黄晓婕吴昊汪雯
- 关键词:鼠神经生长因子HIV/AIDS隐球菌性脑膜炎
- 基于传染病专科人才培训中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的思考
- 2022年
- 人才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源,而青年人才的培养是各级医院人才竞争的重中之重。对医院青年人才培训新模式的研究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新思路。混合式教学模式是融合线上网络信息化教学和线下传统课堂式教学优势为一体的现代化教学模式,现已被众多高职院校大力推行,而其在传染病专科人才培养中能否有新的应用,值得分析思考。结果证实,在传染病专科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理想,对提升教学质量及人才素质均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 单云竹崔丹黄晓婕
-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模式传染病专科
- 感染急性期HIV-1 DNA在CD_4^+T淋巴细胞亚群中的分布
- 2015年
- 目的阐明艾滋病病毒1型(HIV-1)感染急性期,HIV脱氧核糖核酸(DNA)在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亚群中的分布特点。方法将来自北京佑安医院的男男性行为者(MSM)HIV感染急性期队列,根据病人感染后病情进展速度的不同,将病人分为两组:一组20例病人,病情进展迅速,CD4细胞计数在2年内降低到200个/μL以下,为CD4细胞低组;另外一组23例病人,病情进展较慢,CD4细胞计数一直维持在500个/μL,为CD4细胞高组。收集病人急性期外周血,分离CD4细胞亚群,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亚群中HIV DNA。结果记忆性CD4细胞中的HIV DNA含量为(4199±317.4)拷贝/100万细胞,高于幼稚CD4细胞中的(75±12.1)拷贝/100万细胞(P=0.0117);幼稚CD4细胞中HIV-1DNA的含量,CD4细胞低组高于CD4细胞高组(P<0.01)。结论 HIV-1急性感染期幼稚CD4细胞中HIV-1DNA可能和疾病进展有关。
- 宋静静吴昊张彤李威黄晓婕焦艳梅
-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1型脱氧核糖核酸
- 梅毒与HIV混合感染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10年
- 近年来,梅毒与HIV混合感染的发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日益增多。既感染了梅毒螺旋体又感染了HIV的患者,因机体免疫力下降可使梅毒的自然病程、梅毒血清反应及治疗反应发生变化。此文就HIV阳性人群中梅毒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随访的一些关键问题作了综述。
- 黄舒燕吴昊张彤黄晓婕汤宏高艳青
- 关键词:梅毒HIV
- 第四代HIV1/2酶联荧光免疫试验在性病门诊筛查中的应用及评价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新的第四代可联合检测P24抗原和抗体的酶联荧光免疫试验(ELFA)技术,在性病门诊中的检测情况,评价该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 495份初次筛查HIV-1/2抗体的检测者血清,采用ELFA和硒标法(金标法,DIGFA)同时进行检测,对其中任何一种方法结果为阳性的血清,送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做蛋白印迹实验(WB)确证实验。结果 79例ELFA法和DIGFA法均为阳性样本送经WB确认,结果亦为阳性;3例ELFA法检测结果阳性而DIGFA检测阴性的标本,经WB确证结果为2例不确定,1例阴性排除HIV感染。对其中2例不确定者进行定期随访,2个月后1例标本经WB确认为阳性,3月后另1例WB亦转为阳性。5例ELFA法为阴性DIGFA法为阳性的标本,经WB确认结果为4例阴性,1例不确定。该不确定者1月后随访,经WB检测而排除。结论 ELFA法因能尽早检测到刚出现的P24抗原,可以得到独立的精确的抗原抗体数值,特异性及准确性高,可将普通检测方法的窗口期缩短,可广泛应用于早期检测。
- 刘意任翊黄晓婕魏虹娟邵英叶江竹吴昊赵秀英
- 关键词:蛋白印迹法
- 早期梅毒对HIV感染者CD4^+ T细胞计数的影响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分析在男男性接触人群中早期梅毒对HIV感染者外周血CD4细胞计数的影响。方法在男男性接触人群中建立HIV感染者新发早期梅毒的研究队列,确诊梅毒后给予苄星青霉素治疗。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梅毒感染前、感染期间和成功驱梅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外周血CD4细胞,运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分别对比梅毒感染前与感染期间、感染期间与成功驱梅治疗后3个月、6个月CD4的变化。结果 HIV合并早期梅毒感染者共50例,其中有45例驱梅治疗成功。与梅毒感染前相比,感染期的CD4计数降低(P=0.04);驱梅治疗后3个月CD4计数较感染期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CD4计数较感染期显著升高(P=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梅毒螺旋体的早期感染使HIV感染人群的CD4计数下降,而成功的驱梅治疗可以逆转这一趋势。
- 黄舒燕吴昊张明孙欣黄晓婕焦艳梅李娟高艳青
- 关键词:早期梅毒苄星青霉素CD4+T细胞
- 796例HIV感染者皮肤粘膜病变的临床分析
- 目的:观察HIV感染者/AIDS患者中各种皮肤病的发生率,通过研究宿主免疫功能与皮肤病的相关性。方法:对北京佑安医院2001年5月2007年5月共796例住院及门诊首诊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研究,...
- 黄晓婕李海英高艳青汪习成李在村吴亚松张彤陈德喜吴昊
- 文献传递
- 对539例HIV感染者皮肤黏膜表现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6
- 2006年
- 目的通过研究HIV感染者/AIDS患者皮肤黏膜表现的种类数及严重程度及其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CD8^+比值的关系,评估皮肤黏膜病变作为预测和评估患者免疫状态的临床指标的可行性。方法对北京佑安医院2001年5月~2006年4月收集的539例住院及门诊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研究,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350例出现不同皮肤黏膜表现及189例无皮肤黏膜表现患者的CD4^+T细胞计数、CD4^+/CD8^+比值,观察HIV感染人群中各种皮肤病的发生率,并研究出现皮肤病的种类数、严重程度与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的相关性。结果HIV阳性患者的皮肤病发生率为65%,其中口腔黏膜念珠菌感染最常见。HIV阳性有皮肤黏膜表现组CO4^+T细胞计数的平均数与CD4^+/CD8^+比值(分别为53.04个/山与0.2024)明显低于无皮肤黏膜表现组(分别为281.97个/μL与0.3129),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且CD4^+T细胞计数与所患皮肤病的种类数及严重程度呈负相关。结论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常见皮肤病临床表现,即患者皮肤疾病的种类数、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CD4^+T细胞计数呈负相关,某些皮肤黏膜表现可以作为预测和评估资源有限国家患者免疫状态的临床指标。
- 黄晓婕高艳青汪习成孙欣张彤吴昊
- 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CD4^+T细胞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