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从盛
-

-

- 所属机构: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 所在地区:福建省 福州市
- 研究方向:环境科学与工程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王维奇

- 作品数:222被引量:1,839H指数:25
-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稻田 炉渣 湿地 稻田土壤 闽江河口湿地
- 仝川

- 作品数:295被引量:2,913H指数:30
-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湿地 湿地土壤 闽江河口湿地 互花米草 沼泽
- 章文龙

- 作品数:40被引量:342H指数:12
-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地理研究所
- 研究主题:闽江河口湿地 磷 湿地植被 湿地土壤 水淹
- 张林海

- 作品数:51被引量:644H指数:15
-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闽江河口湿地 互花米草 芦苇 湿地 枯落物
- 黄佳芳

- 作品数:103被引量:471H指数:13
-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沼泽湿地 湿地 沼泽 湿地土壤 CH
- 生态功能区划若干问题探讨 ——以福建省为例
- 本文以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为例,对生态功能区划若干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能对完善我国生态功能区划理论和方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 郑达贤汤小华陈加兵曾从盛王晓文陈居成
- 关键词:生态功能区划区域生态环境
- 文献传递
- 艾比湖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其对厌氧碳分解的影响
- 土壤活性有机碳是来源于动植物以及微生物残体的周转速度较快的部分,虽然仅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很小,但是在碳循环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对区域微环境的变化响应更为敏感的碳组分,对土壤碳源温室气体排放也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干旱区的...
- 曾从盛王维奇徐欢欢
- 关键词:活性有机碳干旱区
- 文献传递
- 铁炉渣施加对稻田甲烷产生、氧化与排放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3年
- 为了阐明铁炉渣施加对稻田甲烷产生、氧化与排放的影响,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对照(CK)、2 Mg/hm2(FeⅠ)、4Mg/hm2(FeⅡ)和8 Mg/hm2(FeⅢ)铁炉渣施加后稻田甲烷产生、氧化与排放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内,CK、FeⅠ、FeⅡ和FeⅢ样地甲烷产生量分别为0.06—8.87、0.12—8.28、0.15—7.84、0.17—7.82 mg·m-2·h-1,平均产生量分别为4.68、3.92、3.14、2.76 mg·m-2·h-1;甲烷氧化量分别是0.02—1.27、0.09—0.95、0.09—1.54、0.09—2.79 mg·m-2·h-1,平均氧化量为0.46、0.47、0.59、0.55 mg·m-2·h-1;甲烷排放分别是0.04—7.99、0.03—7.33、0.06—6.30、0.08—5.12 mg·m-2·h-1,平均值分别为3.11、2.29、1.76、1.59 mg·m-2·h-1。铁炉渣的施加降低了甲烷产生量和排放通量,提高了甲烷氧化量。
- 王维奇李鹏飞曾从盛王纯林芳
- 关键词:甲烷稻田
- 中国滨海互花米草湿地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9
- 2016年
- 滨海湿地是缓解全球变暖的有效蓝色碳汇,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作为一种外来物种在中国沿海地区广泛分布,国内学者对其入侵下的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变化进行了众多研究。研究区主要集中在盐城自然保护区、长江口、杭州湾、闽江口湿地和漳江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等互花米草大面积分布区域,研究内容主要是比较其入侵前后地下一定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以及它们随入侵年限延长和不同季节的变化规律。文章通过相关数据与资料集成分析,阐述了互花米草入侵对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机制,比较中国互花米草湿地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如纬度、入侵前本底植物类型、入侵年限、水文状况、采样时间、采样深度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等。在此基础上,指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今后研究展望,如更加广泛地开展中国滨海地区互花米草湿地土壤碳汇效应的长期观测、使用高分辨遥感影像辨识植物类型和互花米草时空分布、综合考虑众多影响因素进行野外样点布设、统一湿地土壤采样方法和有机碳室内实验分析方法、重视与加强互花米草湿地碳封存和碳释放的比较研究等,以期对滨海湿地碳的增汇减排评估和合理调控提供重要依据,加深理解全球碳循环及全球变化。
- 金宝石闫鸿远张林海曾从盛
- 关键词:互花米草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
- 闽东南沿海老红砂沉积地层与形成时代被引量:15
- 1999年
- 采用岩石地层学、磁性地层学和地球化学等方法,结合TL、ESR和14C等测年,对广泛分布于闽东南沿海的老红砂沉积地层及其形成时代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该区老红砂沉积地层可综合划分为5个地层段,其中老红砂层可分出3 个地层段,分属60~40 ka B.P.、30~25 ka B.P.和20~10 ka B.P.所形成;两个古土层,反映大约在40~30 ka B.P.和25~20 ka B.P.老红砂的发育有过两次较长时间的沉积间断或减弱。
- 曾从盛陈居成吴幼恭
- 关键词:地层划分老红砂沉积地层
- 艾比湖湿地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被引量:38
- 2010年
- 为了揭示干旱区湿地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对新疆艾比湖湿地不同生境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土壤有机碳含量相对较低(1.08~11.49 g/kg),且各生境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的态势不尽相同;不同生境中,有植被覆盖的湿地具有较高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艾比湖湿地土壤不同层次有机碳含量与容重、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全氮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盐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
- 徐欢欢曾从盛王维奇翟继红
- 关键词:有机碳湿地土壤艾比湖
- 永泰姬岩风景区旅游资源研究
- 1998年
- 杨建明曾从盛王绍鸿俞鸣同
- 关键词:山间盆地大雄宝殿乡土建筑旅游区
- 全文增补中
- 互花米草入侵下湿地土壤碳氮磷变化及化学计量学特征被引量:31
- 2017年
- 为阐明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系统的改变,对闽江河口区本土植物短叶茳芏和不同入侵年限的互花米草湿地土壤总碳(TC)、总氮(TN)、总磷(TP)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互花米草入侵后0~50 cm深度各层土壤TC、TN和TP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TC、TN的变化比较一致,而TP的变化滞后;TC的增加引起土壤C/N持续增加,而TP是调节互花米草入侵过程中湿地土壤C/P和N/P的关键因子,C/P和N/P的变化基本一致.土壤TC、TN、TP的变化受到土壤盐度、容重、含水量和黏粒组成的影响,而它们之间计量比主要受土壤盐度、粒径组成的影响;C/N和C/P对互花米草湿地的土壤固碳效应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互花米草入侵引起生物量和湿地生境改变,导致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发生显著变化,且随入侵时间延长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
- 金宝石闫鸿远王维奇曾从盛
- 关键词:营养元素
- 闽江口湿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N,P,K含量研究被引量:23
- 2009年
- 对闽江口鳝鱼滩原生芦苇沼泽湿地以及由其转变的其它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草地、滩涂养殖地、水田、弃耕地、池塘养殖地)的表层土壤N,P和K含量进行测定,并研究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芦苇湿地转变为草地、滩涂养殖地、水田、池塘养殖地后,N平均含量从1.73 g/kg分别下降到1.60,1.3,0.69,0.65 g/kg,土壤剖面N素含量受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总体上呈现由上到下逐渐减少趋势,同时芦苇湿地开发利用后,土壤中的NO3^--N含量升高;6种类型土壤中P含量在0.44~0.90 g/kg之间,变异较小,P的水平、垂直分异规律与有机碳、N的分布基本一致;不同土地类型K含量在15.15~29.62 g/kg之间,普遍高于N,P的含量,芦苇湿地的泥炭土K素含量明显低于其它5种土壤的K含量,不同土地类型土壤K素在剖面的分布规律差异较大。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同土层中有机碳、N与P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说明三者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规律,而K与有机碳、N相关性差,表明K素具有不同于N,P的独特空间分布规律。
- 曾从盛钟春棋仝川徐欢欢
-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土壤营养元素闽江河口湿地
- 闽江口短叶茳芏湿地土壤反硝化潜力被引量:12
- 2013年
- 选择闽江河口短叶茳芏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淹水厌氧培养法测定闽江口短叶茳芏(Cyperusmalaccensis)湿地土壤的反硝化速率、反硝化活性和对氮损失的贡献率。结果表明,短叶茳芏湿地不同土层的反硝化速率随培养时间的变化呈一阶指数衰减模型(R2≥0.90),5~10cm土层的反硝化速率最高;各土层反硝化活性随时间的变化逐渐增大,在培养末期达到最大,其中5~10cm土层反硝化活性最高,达93.92%;对氮损失贡献率的剖面分异特征与反硝化速率和反硝化活性的剖面分异特征一致,表现为上层土壤高于下层土壤。短叶茳芏湿地各层土壤的反硝化速率和反硝化活性的差异与不同土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有关,与土壤的粘粒含量、有机质、pH、NO,-N含量和WHC均呈正相关,与土壤砂粒含量呈负相关。
- 刘荣芳张林海林啸牟晓杰曾从盛
- 关键词:河口湿地反硝化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