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东丰
作品数: 222被引量:2033H指数:22
  • 所属机构: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

相关作者

谭云龙
作品数:350被引量:2,226H指数:23
供职机构:北京回龙观医院
研究主题:精神分裂症 迟发性运动障碍 精神分裂症患者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 抑郁症
杨甫德
作品数:491被引量:2,618H指数:24
供职机构:北京回龙观医院
研究主题: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患者 抑郁症 迟发性运动障碍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
张向阳
作品数:159被引量:1,089H指数:18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
研究主题:精神分裂症 迟发性运动障碍 利培酮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首发精神分裂症
邹义壮
作品数:210被引量:1,416H指数:18
供职机构:北京回龙观医院
研究主题: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患者 信度 中文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
王志仁
作品数:206被引量:1,243H指数:17
供职机构:北京回龙观医院
研究主题: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患者 迟发性运动障碍 抑郁症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
利培酮和氟哌啶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超氧化物歧化酶及催乳素影响的临床对照研究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探讨经第一、二代抗精神病药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催乳素(PRL)与精神症状间的关系。方法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诊断标准的7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利培酮组(41例),剂量为6 mg/d;氟哌啶醇组(37例),剂量为20 mg/d;观察疗程均为12周。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采用放射免疫法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者血浆 SOD 及 PRL 浓度。以30名正常人为正常对照组。结果利培酮组(40例)、氟哌啶醇组(33例)患者的基线 SOD 浓度[(794±126)ng/mg Hb,(750±101)ng/mg Hb]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83±110)ng/mg Hb],而 PRL 浓度[(6±7)μg/L,(6±8)μg/L]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18±12)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利培酮组和氟哌啶醇组患者的治疗前 SOD 与 PRL 间存在显著负相关(n=70,P<0.05)。治疗第12周末,利培酮组和氟哌啶醇组的 SOD 浓度[(499±98)ng/mg Hb,(482±76)ng/mg Hb]明显降低,而 PRL 浓度[(33±19)μg/L,(25±16)μg/L]则明显升高。利培酮组与氟哌啶醇组间治疗前后的 SOD、PRL 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治疗前后,阴性症状改善与 SOD 浓度差值(P<0.05)、阳性症状改善与 PRL 浓度差值(n=70,P<0.01)有相关性。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 SOD 及 PRL 浓度异常,两者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且对抗精神病药的临床疗效有影响。
陈大春周东丰曹连元谭云龙李艳丽王宁聂鹰杨可冰姚付新张向阳
关键词:抗精神病药超氧化物歧化酶催乳素
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核心蛋白多糖水平与认知功能的关系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 通过分析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核心蛋白多糖(Decorin,DCN)水平与认知损伤的关系,探讨DCN在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中可能的作用.方法 纳入首发未服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30例(精神分裂症组);同期纳入年龄、性别与疾病组匹配的健康对照30名(对照组).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精神分裂症组的精神病理症状,MATRICS共识认知成套测验(MCCB)评估所有研究对象的认知功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所有被试的血清DCN水平.结果 精神分裂症组血清DCN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1.56± 0.96) ng/ml,(3.35± 1.71) ng/ml,P<0.01];血清DCN水平与PANSS阳性症状评分呈正相关(r=0.41,P=0.03),与MCCB言语流畅度(r=-0.40,P=0.04)、言语记忆(r=-0.42,P=0.02)、视觉记忆(r=-0.39,P=0.04)、持续操作(r=-0.41,P=0.03)、符号编码(r=-0.49,P=0.01)、连线T分(r=-0.42,P=0.02)及总分(r=-0.55,P<0.01)呈负相关;控制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后,上述相关关系仍然存在.结论 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DCN水平与认知功能相关;DCN可能参与了精神分裂症疾病的发生.
玄燕陈松安会梅王志仁杨甫德谭淑平杨贵刚张向阳周东丰谭云龙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核心蛋白多糖
长期抗精神病药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脑源性营养因子(BDNF)浓度与长期抗精神病药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病理症状间的关系。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SIA),检测81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和45名正常人血清的BDNF浓度,比较...
谭云龙崔勇李永刚周东丰曹连元杨甫德张向阳邹义壮苏建民姚付新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抗精神病药阴性症状血清
文献传递
迟发性运动障碍患者血清泌乳素浓度分析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对比迟发性运动障碍(TD)、非TD(TD-)精神分裂症患者、正常对照血清泌乳素(PRL)水平,探索TD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运用放射免疫(RIA)法,测定性别比、年龄、病程、发病年龄、住院次数、目前治疗等匹配的46例TD、TD-患者及性别比、年龄与TD、TD-患者匹配的正常对照44人血清泌乳素(PRL)浓度,对三组血清PRL水平运用非参数检验进行比较;并对TD组患者异常不自主运动量表(AIMS) 各项分总和与血清PRL水平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三组血清PRL水平(正常组:617±358μIU/ml,TD-组: 913±602μIU/ml,TD组:1277±1011μIU/ml)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AIMS各项分和与血清PRL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136(P>0.05),无明显相关性。结论:TD患者比TD-患者、正常人血清泌乳素水平升高,TD可能并非单纯由多巴胺受体增敏所致。
谭云龙周东丰管振全曹连元邹义壮苏建民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病例对照研究泌乳素
人类白细胞抗原在精神分裂症和抗精神病药副作用中的研究进展
1997年
人类白细胞抗原在精神分裂症和抗精神病药副作用中的研究进展张向阳周东丰精神分裂症(Sch)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阐明,1974年Cazulo等首先对Sch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进行了分析,此后HLA在Sch研究中有了很大进展,同时也开展了HLA与抗...
张向阳周东丰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抗精神病药物人类白细胞抗原
肠易激综合征慢急性联合应激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感觉、动力和心理行为的评价被引量:13
2009年
目的建立行为、感觉和动力等多因素作用的肠易激综合征(IBS)脑肠交互作用的动物模型。方法在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GUMS)基础上与束缚应激(WRS)刺激相结合,建立多因素相互作用的慢急性联合应激动物模型(CACS),检测一定时间内大鼠动力(排便颗粒、排便时间)、感觉(自发性腹外斜肌收缩)和行为/心理(糖水摄取量、体重)等指标改变。同时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海马和前额叶皮质G蛋白亚型变化。结果(1)与应激前比较,CACS组大鼠排便颗粒数增多,直肠内玻璃小球排出时间缩短,不同气囊容量下腹部收缩次数增多、糖水摄取量减少;而CUMS组排便行为无明显改变;WRS组糖水摄取量无明显改变。(2)与对照组比较,CACS组和CUMS组大鼠脑部G蛋白某些亚型表达减少(P〈0.05),而WRS组各G蛋白亚型无明显变化。结论CACS是一种新型的脑肠交互作用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人类IBS部分症状。
吕红钱家鸣金光亮周东丰沈渔邦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应激GTP结合蛋白质类
精神分裂症免疫、神经内分泌、自由基、遗传和临床治疗系列研究
张向阳谭云龙周东丰曹连元吴桂英张培琰沈渔邨苏建民邹义壮陈大春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重性精神疾病,但是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阐明,而且治疗困难,病情反复发作。现代医学认为“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协调,共同调节机体的内环境稳定性。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异常,常常导致其它环节...
关键词: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精神疾病发病机制
银杏叶提取物对精神分裂症过氧化物歧化酶的作用被引量:11
1999年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Gb)合并氟哌啶醇治疗对精神分裂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用固定剂量银杏叶提取物合并氟哌啶醇随机、双盲治疗82例患者12周,在治疗前后分别评定简明精神症状评定量表(BPRS)、阳性症状评定量表(SAPS)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并用双抗体放射免疫法测定SOD含量。结果(1)治疗前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与SOD值正相关(r=0.36,P<0.01);(2)EGb能提高抗精神病药的疗效,主要是治疗阳性症状的疗效;而且疗效与SOD值降低相关,表现为治疗前后SOD含量差值与BPRS、SAPS和SANS总分减分值分别呈正相关(r分别=0.38,0.45,0.29,P均<0.01);(3)治疗前患者SOD水平与疗效相关,表现为治疗前SOD值与BPRS、SAPS和SANS总分减分值分别呈正相关(r分别=0.37,0.42,0.34,P均<0.01)。结论支持精神分裂症多巴胺功能亢进与阳性症状相关、并引起自由基生成增多的假说;银杏叶提取物提高抗精神病药疗效与其清除自由基、减轻过氧化损伤起作用相关。
张向阳周东丰张培琰苏建民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超氧化物歧化酶银杏叶提取物
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法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对迟发性运动障碍脑结构和功能探索
张五芳谭云龙金真周东丰
精神分裂症帕罗西汀激发试验及其与疗效的关系被引量:4
1999年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中枢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功能,以及非典型、典型抗精神病药对它们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应用固定剂量利培酮6mg/d、氟哌啶醇20mg/d治疗7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共12周。治疗前后测定皮质醇、催乳素对帕罗西汀激发试验的反应,并以18名正常人为对照组。结果治疗前患者组基础皮质醇[(106±41)μg/L]、皮质醇对帕罗西汀激发试验的反应(曲线下面积AUC为717±229)高于对照组[(73±25)μg/L及AUC585±163],而基础催乳素[(5±7)μg/L]低于对照组[(9±5)μg/L]、催乳素对帕罗西汀激发试验的应答比对照组呈降低趋势(AUC49±41对68±43,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催乳素基础值比治疗前均增高(P均<0.05);两组之间帕罗西汀介导的催乳素反应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两组皮质醇的基础值[(74±32)μg/L及(82±27)μg/L]均较治疗前降低,其中利培酮治疗后降低更为明显。利培酮治疗后皮质醇对帕罗西汀激发试验的反应(AUC518±213)降低,并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而氟哌啶醇组皮质醇反应与治疗前差异光显著性(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可能有中枢DA功能亢进和5-HT功能增高。利培酮治疗使患者原来过高的中枢5-HT功能接近正常。
周东丰张向阳沈渔邨张培琰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神经内分泌系统抗精神病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