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瑞霞
-

-

- 所属机构: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
- 所在地区:湖北省 黄石市
- 研究方向:文学
- 先秦儒道思维透视被引量:1
- 2001年
- 先秦诸子学说为中国历代所重视。然对其观念的重视大大超过了对其思维的重视。而对其思维的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待言说的。笔者认为先秦儒道的思维 ,是人与对象的生命一体化的主体性、整体性、诗意性的心理过程。而将这一心理过程以诗意的语言及类比隐喻的方式予以表述 ,便形成了儒道文化 ,儒道文化正是其思维的结晶。本文拟从思维的定位、思维的素质、思维的方式。
- 吴瑞霞
- 关键词:先秦时期道家思维表达思维思维素质
- 论创作对言、意、物矛盾的超越——陆机《文赋》探析被引量:3
- 2001年
- 本文从《文赋》的“意不称物 ,文不逮意”的命题入手 ,分析了《文赋》在“意不称物”的“意”、“物”矛盾中 ,侧重对“意”即艺术构思的研究 ,在“文不逮意”的“文”、“意”矛盾中 ,侧重对“文”即艺术表现的探讨 ,认为将“言”、“意”矛盾置于艺术构思和表现之中去寻求解决途径是陆机具有开创性和完整性的创作理论 。
- 吴瑞霞
- 关键词:艺术构思艺术表现文学批评文学理论陆机《文赋》
- 《楚辞章句序》与“四要素”关系的透视——对《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文学理论教程》理论建构的思考
- 2006年
- 本文以王逸《楚辞章句序》的文学批评实践与童庆炳先生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文学理论教程》建构的文学理论体系所依据的艾布拉姆斯的文学活动“四要素”进行比较,透视出产生于不同时空的艾氏的文学理论与王氏的批评实践在构成文学活动的世界、作家、作品、读者的这四个方面存在的共通性。
- 吴瑞霞
- 对课堂互动教学模式运作的思考被引量:13
- 2003年
- 本文认为,在当今高校教学中,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实际运作已势在必行。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中师生互为引发、互为促动、互为激励、互为召唤与应答、互为知识输出和接受的双边活动,是一个适应当代教育理念的新型教学模式,是培养和造就创造型人才有效的教学模式。
- 吴瑞霞
-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育课程改革互动模式
- 龙的意象与中国诗意思维关系的探源被引量:1
- 2002年
- 本文探讨了中国民族文化经典意象的龙所内蕴的民族思维。认为中国民族思维即是由原始思维积淀而来又与其有着质的不同,并处于不断发展和更新中的一种用诗意的符号表达的诗意思维。
- 吴瑞霞
- 关键词:意象民族思维
- 关于司马迁与班固对屈原批评的思考被引量:2
- 1999年
- 对屈原及其《离骚》的批评,理论界认同司马迁而贬斥班固。比较起来,在对屈原的人格评价上,司马迁虽道出了一些真知灼见,但神化了屈原。而班固虽有贬抑,却区分了诗人的屈原与政治家的屈原,更接近屈原的本来面目;在对《离骚》的评价上,司马迁只注意到了与《风》、《雅》相同的特征,而班固则更多地看到了相异之处,并认定屈原在政治上虽“非明智之器”,但在创作上却是“妙才”。这个评价客观而中肯,是对屈原研究的一大贡献。因此。
- 吴瑞霞
- 关键词:司马迁班固比较辨析
- 试论孔子评《诗》的方法
- 1998年
- 理论界研究孔子评《诗》的文章,大多是研究他的思想观念。本文探讨的则是孔子评《诗》的方法。并认为孔子以“味”论诗的感悟式批评和理性化的比较批评方法,开了中国文学史上批评方法之先河。
- 吴瑞霞
- 关键词:孔子
- 《牡丹亭》叙事结构的透视被引量:4
- 2004年
- 本文通过对《牡丹亭》叙事结构的透视,认为《牡丹亭》围绕"杜丽娘游园惊梦"所建构的"惊梦"、"寻梦"、"殉梦"、"圆梦"的剧情结构,符合李渔将叙事结构置于戏剧中心地位而提出的"一人一事"的"立主脑"理论。
- 吴瑞霞
- 关键词:剧情结构叙事理论
- 《中原音韵》与《曲律》声律体制异同之辨析被引量:4
- 2004年
- 本文认为,戏曲理论界对元人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与明人王骥德的《曲律》都有过深入的研究。 然将两者所制定的声律体制进行对比分析,却不多见。本文拟将《中原音韵·作词十法》与《曲律·曲禁四十条》的 异同进行辨析,以探索其流变关系,这对我们认识中国戏曲声律的特质,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 吴瑞霞
- 关键词:北曲辨析
- 关于《典论·论文》对创作主体价值的探析被引量:4
- 1999年
- 曹丕《典论·论文》论述的文学理论问题,学者们已有深入的研究,论者们或专注于“文气说”,或侧重于“文体论”,或认为它由文体论、作家论、文章功用论和批评论构成。本文则认为曹丕从剖析“文人相轻”之因入手,独具慧眼地研析了创作主体之才、气以及个体生命价值实现的问题,从而构成了堪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首篇作家专论。
- 吴瑞霞
- 关键词:个体生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