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文标
作品数: 148被引量:1084H指数:19
  • 所属机构: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 所在地区: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 研究方向:农业科学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陈立新
作品数:149被引量:1,579H指数:25
供职机构: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研究主题:林隙 落叶松人工林 落叶松 红松阔叶混交林 凋落物
韩冬荟
作品数:23被引量:112H指数:7
供职机构: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研究主题:森林气象学 PM2.5 林隙 不同林型 淋滤
汪永英
作品数:25被引量:123H指数:7
供职机构: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研究主题:森林气象学 PM2.5 层次分析法 森林土壤 不同林型
刘少冲
作品数:14被引量:244H指数:9
供职机构: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研究主题:林隙 库区 水源涵养林 阔叶红松林 主要林型
孟琳
作品数:32被引量:112H指数:7
供职机构: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研究主题:森林气象学 教育理念 PM2.5 课程 思政
落叶松混交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微生物和酶活性特征被引量:57
2008年
近年来,落叶松(Larix gmelinii)纯林导致地力衰退和生产力下降现象引起了林业工作者广泛关注。为了揭示其地力变化的内在机理,对落叶松纯林、落叶松-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混交林和落叶松-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混交林中根际土与非根际土的pH值、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与纯林相比,混交林能提高根际土与非根际土的pH值,增加土壤有机质、全N、速效N、全P、速效P的含量,尤其能明显增加N素含量;能使土壤微生物总量、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有所增加,而真菌数量却有所减少;能提高过氧化氢酶、脲酶、蛋白酶、多酚氧化酶和蔗糖酶的活性。(2)与非根际土比较,除混交林中根际土的速效P外,其它养分含量与土壤生物活性均增加。(3)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能显著提高土壤养分和土壤生物活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混交能改善落叶松林地和根际土壤环境,为有效防止落叶松林地土壤退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吉艳芝冯万忠陈立新段文标张笑归
关键词:落叶松混交林土壤养分微生物酶活性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不同林龄人工梭梭林主林层和更新层特征被引量:11
2017年
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6个不同林龄人工梭梭种群的结构特征、天然更新及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7年生人工梭梭林能天然更新,17年生时幼苗(高度H<30 cm)、幼树(30≤H<50 cm)和小树(H≥50 cm)的密度均达到"优"级,小树的平均高度和基径为1.10 m和1.91 cm.20年生人工梭梭林内母树长势最好,35%的个体树高在2.50~3.00 m,23.1%个体的基径达8.00~10.00 cm;33年生人工梭梭林内母树高和径生长明显衰退,但自然落种更新能力依然较强;梭梭自然落种更新密度与0~100 cm土层土壤有效氮含量的关联度最大(0.87),其次是土壤速效磷(0.84)及土壤水分含量(0.79),p H 8.1~8.6的土壤未限制更新层的营养生长.在主林层,与整个更新层个体密度关联性最高的是人工梭梭林母树生物量(0.77),而与更新层小树密度关联性最高的是种植密度(0.71)和母树年龄(0.70).
陈启民罗青红宁虎森赵成义段文标
六盘山南坡不同密度华北落叶松水源林生长过程比较被引量:35
2009年
以六盘山南侧的华北落叶松水源涵养林为研究对象,利用标准木树干解析法,研究了21年生低、中、高3种密度(1200、1500和2000株·hm-2)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生长过程和直径结构.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3种密度林分在10年生前各项生长指标差异不显著;10年生后的林木直径、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生长过程明显不同;21年生时,低密度林分的生长状况明显优于中、高密度林分,但树高生长受密度影响不显著;3种密度林分直径分布的偏度系数(Sk)差异较大,高密度林分的Sk(0.338)大于中密度(0.072)和低密度林分(0.015).前者直径分布偏离正态分布,呈现顶峰偏左的现象;后者的直径分布接近正态分布,密度结构较合理;中密度林分直径分布的峰度系数(K,1.691)大于高密度(1.532)和低密度林分(0.665).说明中密度林分的林木分化程度比高、低密度林分小;林龄为21年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合理保留密度应为1200株·hm-2.
王晶莫菲段文标于澎涛熊伟王彦辉王占印曹恭祥
关键词:华北落叶松林木生长量林分密度
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次生演替不同阶段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2024年
选取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内阔叶红松林次生演替序列中的天然枫桦次生林、次生阔叶林、次生针阔混交林以及原始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结构参数(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的一元和二元分布,分析林木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一元二元分布中,林分角尺度均呈现相对正态分布,在W=0.5时频率最高,4个阶段的平均角尺度分别为0.577、0.557、0.634、0.589,均以轻度聚集分布为主;并随着演替进行,聚集趋势上升,到原始阔叶红松林后聚集程度又下降;4个演替阶段林木之间呈现混交状态为极强混交,强度和极强度混交的比例依次为69.94%、70.08%、65.56%、63.64%,混交林木的比例随着演替序列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从不同演替阶段的优势种空间分布来看,前5位优势树种呈集聚分布,树种混交程度都较高,但阳性先锋树种和耐阴树种林木的大小分化差异较大。可见,阔叶红松林4个演替阶段的变化说明演替前期林木的角尺度和混交度较大,后期尤其是原始阔叶红松林中聚集程度降低,随机分布比例上升,有利于群落长久稳定发展。
田珍王亚飞段文标王郅臻杨文陈立新
关键词:次生林演替空间结构
莲花湖库区水源涵养林水文效应的研究被引量:26
2005年
对莲花湖库区流域人工林主要林型的降水截持效益、林地和荒草地枯落物层持水性能、土壤层物理性状及其蓄水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松人工林、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和杂木林林冠截留率分别为34.83%,13.05%,19.61%,树干茎流率分别为6.79%,0.58%,4.01%,穿透率分别为58.37%,86.18%,77.66%。林冠截留量、茎流量、穿透率与降水量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并分别给出了它们之间的经验模型。枯落物层最大持水量变化范围为12.024.0 t/hm2,其大小顺序为红松林>兴安落叶松林>杂木林>荒草地。有效拦蓄量变化范围为2.9445.97 t/hm2,排序为红松林>兴安落叶松林>杂木林>荒草地。几种主要林型和荒草地有效拦蓄率变化范围为53.45%65.95%,排序为红松林>杂木林>兴安落叶松林>荒草地。各林型土壤最大蓄水量变化范围为1 838.62 186.3 t/hm2,依次为兴安落叶松林>杂木林>红松林>荒草地。土壤非毛管蓄水量为16.2625.28 mm,依次为兴安落叶松林>红松林>杂木林>荒草地。林地土壤入渗速率显著高于荒草地。从土层厚度来说,土壤入渗速率随土层厚度的下移表现出逐步降低的趋势,即空间特征表现出土层上部>中部>下部。本试验为研究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以及进一步综合评价该地区的森林生态功能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段文标刘少冲陈立新
关键词:水文效应树冠截留枯落物持水
洛浦县管花肉苁蓉种植园冬季土壤温度特征及防冻措施被引量:2
2019年
为解决和田地区管花肉苁蓉种植中冻害频发的问题,研究了种植园肉苁蓉的接种深度和肉质茎分布、气温与土壤温度变化规律以及5种防冻措施和对照的土壤温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研究前期(12月2日)50cm以下土壤温度、中期(1月7日)30cm以下土壤温度、后期(2月23日)40cm以下土壤温度不随每日的气温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越冬肉苁蓉肉质茎宜分布于50cm以下,最高不浅于30cm;种植园土壤最大冻土深度可达70cm以下,肉苁蓉接种深度应在70cm以下,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冻害,而且有利于其大型个体的生长;4种覆盖处理的保温效果为处理2>处理4>处理1>处理3,处理2和处理4与对照(CK)的土壤平均温度差异显著,有很好的保温效果,种子园越冬可将处理2和处理4组合使用,并在2月初掀帘以利于地温升高;冬灌由于大幅降低土壤平均温度(2.07℃)及延长冻土期(21d),不利于肉苁蓉越冬;为避免与采收冲突,和田地区肉苁蓉地表覆盖防冻措施宜在11月下旬进行,最晚不宜迟于12月上旬。
陈启民巴哈提古丽·木沙巴依褚奋飞桑巴叶段文标
关键词:管花肉苁蓉土壤温度防冻措施
沙地云杉林研究述评被引量:7
2020年
沙地云杉(Picea mongolica)是我国特有的针叶林树种,主要分布于内蒙古白音敖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该地区的防风治沙、退化土壤的生态恢复,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沙地云杉林的生长环境、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等方面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从不同尺度上对沙地云杉林未来研究中应该重视的一些科学问题进行了展望。这些科学问题主要有:(1)沙地云杉个体生长、生殖和保护的结构和生理机理方面的研究。(2)沙地云杉种群与群落方面的研究包括:生命表与生育力表编制与统计;种内与种间的关系;化感作用;种群、群落发生、发展和衰亡的内在机制;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对沙地云杉更新的研究;全球气温变化对沙地云杉林天然更新的影响等。(3)沙地云杉林生态系统方面的研究包括:大量和微量营养元素在沙地云杉林的凋落物⁃微生物⁃土壤⁃沙地云杉的循环、利用规律及转化机理;凋落物分解规律及机理;水分循环;土壤理化性质和生化特性对沙地云杉生长和生物量的影响;沙地云杉林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研究等。(4)沙地云杉林生态经营研究;沙地云杉丰产林营造技术;沙地云杉种子园、母树林规划与创建;沙地云杉林杄插繁殖技术与无性系研究;幼树移栽技术;沙地云杉天然林和人工林施肥技术;沙地云杉林病虫害预测与防治研究等。
刘云超陈立新陈立新段文标赵玉民
关键词:沙地云杉生态系统
椴树-红松林林隙大小与枯叶分解对土壤香草酸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阔叶红松林是中国东北东部山区的地带性森林植被,林隙是广泛存在于天然红松林里的特殊微结构,探究林隙大小、枯叶分解时间和枯叶种类对林地土壤中香草酸含量的影响,为阔叶红松混交林林隙调节和红松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方法】在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椴树-红松林内,选取由掘根倒木形成的大、中、小林隙,以郁闭林分为对照,分别在林隙中心及对照土壤中埋置3种枯叶(椴树、红松、枫桦)分解袋后,分5次(61、123、147、458、519 d时)取回枯叶分解袋下0~10 cm土层土样,去除杂质并过筛后用于室内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土壤中香草酸含量。分析条件为柱温25℃,流速0.1 mL/min,自动进样,进样体积10μL,检测波长280 nm。流动相A为色谱纯甲醇,流动相B为1%磷酸溶液,体积比及梯度洗脱方式为:0 min,V_A∶V_B=30∶70;15 min,V_A∶V_B=50∶50;20 min,V_A∶V_B=55∶45;30 min,V_A∶V_B=60∶40。通过方差分析,比较各林隙大小、枯叶分解时间以及枯叶种类对分解后土壤中香草酸含量的影响。【结果】林隙大小、枯叶分解时间及枯叶种类对土壤香草酸含量差异影响显著。林隙大小对土壤香草酸含量的影响不同,椴树枯叶分解后,小林隙、中林隙土壤香草酸含量普遍高于大林隙;红松枯叶分解后,小林隙土壤香草酸含量基本高于中林隙、大林隙;枫桦枯叶分解后,中林隙土壤香草酸含量高于大林隙、小林隙。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林隙大小、枯叶种类、枯叶分解时间的交互作用对土壤香草酸含量影响显著。Post Hoc检验结果表明在椴树-红松林小林隙内,枯叶分解519 d时,枯叶种类对土壤内香草酸含量影响不明显,在椴树-红松林大林隙对照中,枯叶分解123 d时,枯叶种类对土壤中香草酸含量的影响弱于其他水平交互作用。【结论】为更好地维护椴树-红松林更新,应�
梁薇薇陈立新段文标李亦菲李少然于颖颖
关键词:林隙
莲花湖库区水源涵养林林地产流产沙分析被引量:2
2006年
对莲花湖库区主要植被类型红松林、兴安落叶松林、杂木林和荒草地土壤物理性状及渗透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林型土壤最大蓄水量依次为落叶松林>杂木林>红松林>荒草地;土壤非毛管蓄水量依次为落叶松林>红松林>杂木林>荒草地。林地土壤初渗速率和稳渗速率均显著高于荒草地。以坡面径流观测场为观测手段,分析了4个径流小区产流产沙与降雨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场降雨产流量和产沙量与降雨量和雨强均呈良好的相关关系。林地与荒草地的降雨产流产沙差异显著,说明林地具有较好的保持水土功能。
段文标刘少冲
关键词:水土保持产流产沙
不同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被引量:4
2022年
土壤有机碳(SOC)矿化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过程之一,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土壤二氧化碳排放是源或者汇密切相关。明晰不同生态系统SOC矿化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机制,对于预测温室气体排放,管理土壤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生态系统SOC含量和质量显著不同,其底物的养分供应能力影响着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组成,而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生物化学过程调控土壤有机碳矿化温度敏感性(Q_(10)),目前缺少一致性结论。多数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系统的SOC含量与温度敏感性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这一结果意味着SOC含量的变化与温度敏感性的变化趋势一致;而有关土壤有机碳质量对温度敏感性影响的研究结果均显示二者呈现负相关关系,遵循着“碳质量-温度”假说;区分外源物分解与土壤本身SOC矿化对Q_(10)的贡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更准确的解析Q_(10)值的变化原理;温度敏感性对微生物特性的响应主要体现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主导群落的变化往往会导致温度敏感性的变化。影响SOC矿化及其Q_(10)的因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因素耦合效应,明确不同生态系统中参与碳循环各因素的交互作用,可以为实现“碳中和”提供参考。
郭殿坤尤孟阳何朋段文标李禄军
关键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温度有机碳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