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亮
-

-

- 所属机构:湖南省肿瘤医院
- 所在地区:湖南省 长沙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朱红

- 作品数:81被引量:295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 研究主题:蛋白质组学 宫颈癌 宫颈肿瘤 相关蛋白 S100A9
- 曹亚

- 作品数:254被引量:1,073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
- 研究主题:鼻咽癌 EB病毒 肿瘤 潜伏膜蛋白1 EB病毒潜伏膜蛋白1
- 裴海平

- 作品数:62被引量:279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 研究主题:蛋白质组学 结直肠肿瘤 结直肠癌 大肠癌 相关蛋白
- 邓亚平

- 作品数:28被引量:68H指数:5
- 供职机构:湖南省肿瘤医院
- 研究主题:蛋白质组学 临床病理研究 临床病理意义 放疗敏感性 预后
- 刘志红

- 作品数:47被引量:160H指数:5
- 供职机构:湖南省肿瘤医院
- 研究主题:乳腺癌 乳腺肿瘤 临床病理研究 免疫组织化学 Β-CATENIN
- MAPK信号通路与肿瘤侵袭和转移研究进展被引量:18
- 2002年
- 曾亮曹亚
- 关键词:MAPK信号通路肿瘤侵袭细胞粘附细胞外基质肿瘤血管生成
- 从纳米细胞生物学的出现看学科交叉的意义被引量:1
- 2003年
- 细胞生物学的发展经历了细胞、亚细胞、分子水平等阶段,而纳米技术的出现使得在纳米水平研究 细胞成为可能,即出现纳米细胞生物学(cellular nanobiology)。纳米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包括DNA、RNA、蛋白 质、细胞膜多个方面,体现了纳米科学与细胞生物学学科的交叉。
- 刘轶平曾亮曹亚贺达仁
-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
- 小鼠放射性肺损伤过程中TGF-β_1和TNF-α的表达变化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观察放射前后肺组织中两种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明确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发展机制。方法 35只Balb/c健康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照射组(全肺单次照射12 Gy)和对照组。各组于照射后15、30和90 d终止实验。肺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及Masson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TGF-β1、TNF-α表达情况。结果照射组照射野脱毛、皮肤可见湿疹,部分有糜烂。30 d时即出现广泛胶原纤维沉积。照射后肺组织TGF-β1、TNF-α表达强度均较对照组增高,且随时间延长表达增多(P<0.05)。结论 TGF-β1和TNF-α参与了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发展。
- 粟玲曾亮王嘉漫杨广峥黄生鹏袁君
- 关键词:放射性肺损伤TGF-Β1TNF-Α
- 人乳头瘤病毒与子宫颈腺癌病因关系研究被引量:30
- 2016年
- 目的:分析人乳头瘤病毒( HPV)阳性的子宫颈腺癌组织经显微切割后HPV型别的分布状况。方法收集2005—2010年全国7个不同地区9所三级甲等医院诊断为宫颈腺癌的病理组织,进行三明治切片,对全蜡卷和显微切割后的病灶组织进行HPV分型检测,采用HE 染色和免疫组化进行病理诊断。结果 HPV阳性的宫颈腺癌标本169例,其中颈管型腺癌94例,腺鳞癌9例,微小偏离型腺癌19例,透明细胞腺癌14例,宫内膜样型腺癌8例,浆液性腺癌9例,未分型腺癌16例。全蜡卷共检测了14种高危型HPV型别,感染率最高为HPV16,其次为HPV18和HPV52。与全蜡卷比较,显微切割后HPV阳性率有不同程度降低,不同病理类型宫颈腺癌显微切割后HPV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一感染和多重感染显微切割后HPV阳性率分别为50.8%和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不同病理类型宫颈腺癌组织中p16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显微切割后HPV阳性和阴性患者的p16阳性率分别为73.9%和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结论显微切割技术能够更精确地了解和评价宫颈腺癌中的HPV感染及分布状况,宫颈腺癌的发生与HPV感染的关系不是十分密切。
- 刘彬吴泽妮刘潇阳孙海魁李青林春青曾亮崔剑峰于晓红张询李凌陈汶
- 关键词:人乳头瘤病毒宫颈肿瘤激光捕获显微切割免疫组织化学
- 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大肠癌临床分期相关蛋白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筛选与大肠癌临床分期相关蛋白,为大肠癌分子分期和预后的预测提供依据。方法将不同临床分期大肠癌组织蛋白进行二维凝胶电泳,选择部分差异表达蛋白进行MALDI-TOF质谱分析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鉴定差异表达蛋白;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验证筛选结果。结果建立了不同临床分期大肠癌组织的二维凝胶电泳图谱,其中Ⅰ期、Ⅱ期、Ⅲ期、Ⅳ期大肠癌组织平均蛋白质点数分别为970.14±41.01、980.21±32.42、1010.23±43.10、1240.57±34.20;以Ⅰ期大肠癌为参照,Ⅱ期大肠癌差异表达蛋白有52.42±12.01,Ⅲ期大肠癌差异表达蛋白42.54±11.20,Ⅳ期大肠癌差异表达蛋白72.00±15.25。通过进行质谱分析和生物信息学查询,鉴定了显著差异表达的19个蛋白点,其中Ⅱ期、Ⅲ期、Ⅳ期均上调的有3种蛋白,而仅在Ⅳ期中上调的蛋白有1种。AnnexinⅡ和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表达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与蛋白质筛选结果基本一致。结论不同临床分期的大肠癌中存在着差异表达蛋白,这些蛋白可能作为大肠癌分子分期和预后的标志物。
- 汤明曾亮邓亚平陈森林裴海平李宜雄
- 关键词:大肠癌蛋白质组学标志物
- 一种晶格氧参与甲醇自热重整制氢的铜基载氧体及其制备和应用
- 本发明属于燃烧化工与材料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晶格氧参与甲醇自热重整制氢的铜基载氧体,为Cu<Sub>2</Sub>O‑Ca<Sub>2</Sub>Fe<Sub>2</Sub>O<Sub>5</Sub>的复合材料。本发...
- 孙朝孙志强曾亮
- 文献传递
- RECK基因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检测伴有Kazal域的富含半胱氨酸的逆转诱导蛋白(reversion-inducing cysteine-rich protein with Kazal motif,RECK)基因在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60例原发性NPC(颈淋巴结转移组和无颈淋巴结转移组各30例)、10例NPC颈部转移淋巴结(metastastic lymph node,MLN)和20例鼻咽黏膜慢性炎症组织(chronic nasopharyngitis tissue,CNT)中RECK mRNA的表达,并对NPC各临床病理参数进行分析。结果 CNT、NPC和MLN中RECK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0%(17/20)、26.7%(16/60)和30.0%(3/10)。与CNT比较,NPC和MLN中RECK表达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NPC有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RECK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3.3%(4/30)和40.0%(12/30),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NPC原发灶中RECK低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T分级和临床分期无关(P均>0.05),与颈淋巴结转移、复发和治疗后5年生存期有关(P均<0.05)。结论 RECK基因低表达可能与NPC的进展有关,它可作为评估NPC颈淋巴转移、复发及预后的生物学参考指标。
- 周冬妮邓燕飞曾亮殷平
- 关键词:鼻咽肿瘤原位杂交淋巴转移
- HSP27和claudin-10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HSP27和claudin-10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0例结直肠癌组织、25例结直肠腺瘤组织、5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HSP27和claudin-10的表达,并分析结直肠癌中两者表达的关系以及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在结直肠癌组织、结直肠腺瘤组织、正常结直肠黏膜中HSP2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4.0%、20.0%、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laudin-10阳性表达率72.0%、56.0%、5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中HSP27与claudin-10的表达呈正相关(r=0.318,P=0.024)。单因素分析显示,HSP27的阳性表达率与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claudin-10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生存分析显示,HSP27和claudin-10阳性表达患者平均生存期明显低于各自的阴性表达患者(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HSP27、claudin-10表达及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均P<0.05)。结论:HSP27在结直肠癌中组织中表达上调,并可能与claudin-10协同在结直肠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 蒋锐裴海平葛华曾亮
-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连接蛋白类
- KRAS突变型肺癌作用机制与治疗策略的最新进展
- 2023年
- 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KRAS是肺癌发生基因突变的重要位点。由于KRAS突变亚型中常缺乏药理学药物靶向的口袋,KRAS突变位点一直被认为是“不可成药”的靶点。本文主要概括了KRAS突变型肺癌的作用机制和KRAS成药所面临的困难,并对KRAS突变的治疗策略和耐药机制的最新进展进行阐述。
- 胡晓庆张聿达陈阳倩向思琦言欢秦浩越黄哲张星马宏志张琳曾亮张永昌杨农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免疫疗法靶向治疗
- 环氧合酶-2抑制剂塞来昔布对人肝癌HepG2裸小鼠移植瘤生长和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被引量:33
- 2006年
- 背景与目的:有研究证实,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与肿瘤,特别是与消化系统肿瘤形成的关系较为密切,而其抑制剂则具有抗肿瘤作用。本研究探讨特异性抑制剂塞来昔布对人肝癌HepG2裸小鼠移植瘤生长和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将肝癌细胞HepG2种植至裸鼠背侧皮下,4天后开始用塞来昔布治疗,58天后处死。观测裸鼠移植瘤的体积和质量。并采用免疫组化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裸鼠移植瘤组织中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和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ntin-2,Ang-2)的表达,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结果:治疗组切除的移植瘤平均体积和质量分别是(709.11±108.53)mm3和(2.63±0.34)g,对照组分别为(1417.55±69.50)mm3和(5.32±0.98)g,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肿瘤增殖率为55.21%。②对照组COX-2、VEGF、bFGF、Ang-2的表达和MVD值分别是4.50±0.25、5.43±0.58、4.03±0.47、5.53±0.54和128.24±9.82,而在塞来昔布组分别是2.42±0.29、2.80±0.30、2.23±0.41、2.88±0.25和29.23±1.52。两组相比较,COX-2、VEGF、bFGF、Ang-2的表达和MVD值差异有显著性(P<0.01)。COX-2与VEGF、bFGF、Ang-2和MVD有明显的相关性(r分别为0.862、0.882、0.857,P分别<0.01)。结论:塞来昔布有效抑制了人肝癌细胞HepG2裸小鼠移植瘤的生长和血管生成,其作用途径是抑制了COX-2的表达。
- 左朝晖黎祖荣周晓欧阳永忠周征宇曾亮
- 关键词:环氧合酶-2塞来昔布移植瘤新生血管生成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