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萍
作品数: 43被引量:281H指数:9
  • 所属机构:广东省中医院
  • 所在地区:广东省 广州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

相关作者

罗玉韵
作品数:36被引量:171H指数:7
供职机构:广东省中医院
研究主题:中风病 2型糖尿病 通腑泻浊法 健脾疏肝法 中医药疗法
徐进华
作品数:39被引量:351H指数:10
供职机构:广东省中医院
研究主题:2型糖尿病 中医 中医体质 健脾疏肝法 中风
刘东生
作品数:41被引量:160H指数:8
供职机构:广东省中医院
研究主题:中风急性期 前列腺液 肿瘤坏死因子-Α 井穴 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
吴小秋
作品数:27被引量:206H指数:9
供职机构:广东省中医院
研究主题:中医体质 2型糖尿病 代谢综合征患者 代谢综合征 气阴两虚证
关少侠
作品数:44被引量:268H指数:11
供职机构:广东省中医院
研究主题:垂体-肾上腺轴激素 始发状态 缺血性中风 中风急性期 风证
瘀血与痹证发病的关系被引量:9
2008年
《内经》在论述痹病时虽未使用"瘀血"的术语,但通过有关论述表明《内经》已认识到了瘀血在痹证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性。从古代医家对痹证的有关论治来看,瘀血与痹证发病的关系已经受到了重视。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正式提出了外伤瘀血致痹说。总之,瘀血既可作为病理产物贯串痹证发病始终,又可作为致病因素导致痹证的发生。这一点从现代医学对痹证范畴疾病的有关研究也可得到佐证。
刘东生丁萍袁少英郭元琦
关键词:痹证瘀血
中风病恢复期中西医综合治疗临床路径的实施评价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评价临床路径在中风病恢复期中西医综合治疗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采用同期队列研究比较常规治疗(对照组)与实施临床路径(路径组)患者的主要相关指标的差异。评价指标包括:①住院时间;②住院费用;③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④出院后的再入院率、伴发病控制达标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同对照组比较,路径组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但药物比例下降、治疗费用比例较高(P<0.05)。两组患者出院时较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显著改善(P<0.05),出院后6个月路径组两项评分较出院时仍有改善,且均优于对照组(P<0.05)。路径组伴发病控制达标率与各种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中风病恢复期中西医综合治疗临床路径可有效提高中风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效果,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存质量,并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出现,且在中风患者长期预后中体现出了良好的作用。
徐进华丁萍刘东生罗玉韵关少侠刘小军陈昕黄敏其
关键词:中风中西医结合
针刺治疗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血清胰高血糖素的影响被引量:6
2004年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对胰高血糖素的影响,探讨其机制。方法:将本观察组患者分为:针刺组(n=16):针刺治疗;针药组(n=43):在针刺治疗的同时加用常规降糖药;单药组(n=37):不加针刺治疗,单独使用降糖药物,同时分别进行中医分型,观察3组治疗前后疗效,并测定治疗前后空腹血糖、胰高血糖素(glucagon,GL)的水平,进行治疗前后及组间对照。结果:针刺组、针药组、单药组治疗后均能降低症状评分量值,总有效率分别为50%,67%,30%;降低空腹血糖,GL水平效果以针药组最为突出(t=2.95~6.67,P<0.01),单药组次之(t=2.99~3.95,P<0.05~0.001),两组气阴两虚型效果又优于阴虚热盛型(t=3.92,6.32,P<0.01~0.0001)。结论: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满意,其机制可能与其通过益气活血,舒筋通络的作用而调节GL水平有关。
丁萍谌剑飞罗玉韵杨平
关键词:针刺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胰高血糖素降糖药
黄保民教授诊疗缺血性中风经验
黄教授认为缺血性中风以肝肾阴虚、痰瘀阻络为其基本病机。肝肾阴虚致经血不足,肾精不足,无以濡养脑窍,脑络空虚为其根本原因,脏腑阴阳盛衰、气机升降失常,或脑气与脏腑之气接续受阻,是一切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气虚则阳闭,阴虚则血...
丁萍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肝肾阴虚痰瘀阻络
文献传递
中风恢复期中西医综合治疗临床路径研究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开发设计中风恢复期中西医综合治疗的临床路径。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中风恢复期患者的病历资料、总结文献、专家论证等方法,设计中风中西医综合治疗的临床路径,对中风恢复期的患者实施规范化综合治疗。结果建立了中风恢复期中西医综合治疗路径、康复路径、护理路径、健康教育路径及出院后随访路径。结论中风恢复期诊治的临床路径是以循证医学为指导,在强调诊疗服务标准化的同时,突出了医疗、护理、宣教、康复全面照顾及院内、院外连续性照顾的特点。
徐进华丁萍罗玉韵关少侠刘东生刘小军陈昕黄敏其
关键词:中风恢复期中西医结合
通腑泻浊法治疗急性脑梗死及其对垂体-肾上腺激素水平的影响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观察通腑泻浊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垂体-肾上腺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患者99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通腑泻浊中药,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并观察治疗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 C TH)、皮质醇(C S)的变化,同时与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A C TH、C S均升高,而治疗后均降低,且以治疗组降低更为明显;治疗组疗效亦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腑泻浊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明显,并能降低患者A C TH、C S水平。
丁萍谌剑飞罗玉韵
关键词:通腑泻浊法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
脑梗死痰湿证与垂体-肾上腺激素水平及相关性睡眠障碍的关系探讨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脑梗死(CI)痰湿证与垂体-肾上腺素水平及相关性睡眠障碍的关系。方法采用中风辨证量表对113例CI患者进行痰湿证证候评分,同时测定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S)含量,并就其在卒中中出现的睡眠障碍相关症状发生率作分析。结果脑梗死大面积组痰湿证评分量值与ACTH、CS含量,呈正相关关系(r=0.46,P<0.01;r=0.53,P<0.01);CI中面积组痰湿证评分量值与ACTH、CS含量也呈正相关关系(r=0.43,P<0.01及r=0.41,P<0.01);CI小面积组痰湿证评分量值与ACTH、CS含量无显著相关;CI大、中面积痰湿证组失眠、卒中后抑郁(PSD)和卒中后焦虑(PSA)睡眠失调、日间过度睡眠、睡眠呼吸紊乱发生率分别为56.8%、33.3%、7.4%、34.5%、23.5%;CI小面积痰湿证组失眠发生率为26.5%、PSD和PSA睡眠失调分别为18.81%、12.5%,睡眠呼吸紊乱9.6%,无日间过度睡眠者,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脑梗死痰湿证量值与ACTH、CS含量及其相关性睡眠障碍发生率关系密切,其升高水平可作为判定CI和睡眠障碍病因病机的微观指标。
丁萍谌剑飞关少侠
关键词:脑梗死相关性睡眠障碍痰湿证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健脾疏肝消糖散治疗葡萄糖耐量低减24例总结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观察健脾疏肝消糖散治疗葡萄糖耐量低减(IG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为IGT的患者66例随机分为生活干预组(干预组)22例、二甲双胍组(西药组)20例、中药加二甲双胍组(中西药组)24例,3组患者均给予生活干预,西药组给予盐酸二甲双胍治疗,中西药组给予健脾疏肝消糖散及盐酸二甲双胍治疗。结果:治疗前后比较,3组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水平均有下降(P<0.05或P<0.001),中西药组及西药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下降较为明显(P<0.001);3组患者治疗前后TG、TC变化比较,干预组TG、TC水平下降不明显(P>0.05);而中西药组TG、TC降低较为明显(P<0.05或P<0.001);西药组TG下降不明显(P>0.05),TC降低较为明显(P<0.05);3组治疗前后体重指数(BMI)下降不明显(P>0.05)。结论:通过生活干预、服用健脾疏肝消糖散及盐酸二甲双胍均可改善IGT患者的血糖水平;中药健脾疏肝消糖散能够改善空腹、餐后血糖水平及血脂水平,可以有效地治疗IGT。
谭泳梅丁萍罗玉韵徐进华
关键词:葡萄糖耐量低减中西医结合疗法
健脾疏肝法治疗葡萄糖耐量减低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07年
丁萍罗玉韵徐进华
关键词:葡萄糖耐量减低健脾疏肝法
健脾消糖颗粒对糖尿病前期炎症因子的影响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观察中药制剂健脾消糖颗粒治疗糖尿病前期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3种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将117例糖尿病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9例,对照组58例,两组均进行健康教育及生活干预治疗,治疗组服用健脾消糖颗粒和阿卡波糖片;对照组单纯服用阿卡波糖片。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糖负荷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IL-6,TNF-α,HsCRP的变化。结果:两组的炎症因子指标均有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TNF-α,HsCRP下降更明显(P<0.01)。两组治疗后FPG,2 hPG,HbA1c水平均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FPG,HbA1c下降更明显(P<0.01)。结论:健脾消糖颗粒和阿卡波糖片均能改善糖尿病前期患者FPG,2 hPG,HbA1c的水平,而健脾消糖颗粒疗效更满意,并能显著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丁萍吴小秋王丹
关键词:糖尿病前期炎症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