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棋福
-

-

- 所属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天文地球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陈颙

- 作品数:164被引量:1,609H指数:27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 研究主题:地震 地震灾害 气枪震源 地震波 地震预报
- 李乐

- 作品数:34被引量:148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 研究主题:滑动速率 重复地震 深部 龙门山断裂带 微震
- 王伟君

- 作品数:61被引量:315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 研究主题:地震 地震活动 谱比法 V Q
- 齐诚

- 作品数:32被引量:323H指数:8
- 供职机构:台州市统计局
- 研究主题:首都圈 P波 首都圈地区 地壳 近地表结构
- 陈凌

- 作品数:100被引量:836H指数:16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研究主题:接收函数 地壳结构 岩石圈 地壳厚度 地壳
- 地震前兆观测资料的分形处理方法被引量:7
- 1994年
- 本文从自仿射分形的角度探讨地震前兆观测资料的分形处理方法。在对自仿射分形的分维量测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处理地震前兆观测资料较为适用的分形方法和满足计算需要的样本点数。从对部分水氡和地电阻率资料进行的处理分析中,得到了有益的启示:地震前兆时序观测资料可用分形方法处理分析,分维值(或H值)可反映观测资料的结构变化特征,其作为一个无量纲量为综合对比分析各类前兆现象,探讨地震前兆场的复杂性特征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 陈棋福马丽陈建民李志雄
- 关键词:地震前兆观测数据氡
- 利用背景噪声进行地震成像的新方法
- 利用背景地震噪声提取格林函数,即通过一对台站记录的地震噪声进行互相关计算,来近似台站间的格林函数,并进一步通过地震成像获取地下结构的认识,成为最近跨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首先叙述了其发展背景及过程,然后分别从四个角...
- 齐诚陈棋福陈颙
- 关键词:格林函数互相关地震成像
- 文献传递
- 利用历史记载和地震动模拟约束历史地震震源参数
- 本文首先根据研究区域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和区域应力场的研究成果,确定所要研究震源参数的取值范围,在取值范围内以一定间隔对参数进行枚举,作为模拟计算的设定震源参数。对每一个设定震源,模拟计算其在地表产生的水平向最大峰值速度场...
- 谭毅培陈棋福王伟君
- 关键词:地震反演历史资料震源参数
- 利用ScS多次反射波研究地幔转换带结构--以日本岛及日本海为例
- 本文利用ScS多次反射波研究地幔转换带结构,初步结果表明,日本岛西南部和鄂霍次克海南部的660km间断面总体表现为下沉,幅度可达20-30km;日本岛东部660km间断面总体表现为上隆,幅度约为15km;而410km间断...
- 王新李娟陈棋福
- 关键词:地幔转换带结构特征多次反射波
- 文献传递
- 全球地震灾害预测研究
- 灾害定量化是减灾工作的基础。地震灾害预测是减灾科学的核心问题,也是面向21世纪的地震科学面临的挑战。地震灾害主要由三方面因素所决定:(1)地震危险性,发生地震的危险程度;(2)社会财富, 可能遭受地震灾害的社会财富总量,...
- 陈颙陈棋福刘杰王伟杰
- 文献传递
- 首都圈地震精定位的应用研究
- 地处华北北部的首都圈地区(38.5°~41.0°N,114.0°~120.0°E),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该地区既是新构造运动比较强烈的地区,又是世界上大陆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地区之一.首都圈地区地震活动频繁,震中分...
- 李乐陈棋福
- 关键词:首都圈地区地震活动地震定位活动断层
- 文献传递
- 汶川地震与龙门山断裂带的深浅部变形
- 2008年汶川8.0级大地震后近十年来,多学科的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汶川地震的破裂过程和孕震构造特征及地震的成因机制等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约束信息,为进一步分析汶川地震的深部构造变形特征提供了可能.通过对发生汶川地震的龙门山断...
- 陈棋福李乐
- 关键词:汶川地震龙门山断裂带
- 龙门山断裂带深部构造变形的粘弹性模拟分析被引量:1
- 2012年
- 根据龙门山断裂带地区的构造特征,建立该地区二维有限元模型.在考虑到深部构造发生粘弹性蠕动的条件下,利用粘弹性接触的有限元方法模拟计算上、下地壳和上地幔的滑动情况.模拟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带及周围是应力集中区域,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应力集中程度加剧.模拟还表明龙门山断裂带断层深处滑动速率比地表的滑动速率大,平均为3倍左右.因此,在龙门山断裂带地表滑动速率较小的情况下,速率较大的断层深部物质在滑动过程中则会产生能量高度的积聚,当能量积累超过极限强度,断层产生滑动,从而引发了地震.
- 高中华诚程晋陈棋福
- 关键词:龙门山断裂带滑动速率
- 用P波初动波形求解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被引量:12
- 2010年
- 本文以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2006年文安地震为例,拓展了基于P波初动波形和区域格林函数库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格点搜索方法。通过利用P波初动及随后几个波动周期的波形信息,获取文安5.1级震源机制解。应用示例表明,采用格点搜索方法可以获得较为可靠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证实了利用P波初至后几个周期的波形信息自动搜索获取中小地震震源机制的可行性。
- 张项陈棋福赵里孙安辉
- 关键词:震源机制解格林函数
- 基于重复地震研究川滇地区主要断裂带的深部变形被引量:3
- 2021年
- 发生在同一断层部位上0.5~4.0级的重复地震(也称重复微震)是研究断裂带深部变形的天然(有力)工具.本文系统汇集了川滇地区主要断裂带识别出的76组重复地震研究结果,构建了川滇地区重复地震的时空分布图像和断裂带深部变形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丽江—宁蒗断裂带在脆韧转换带约23 km深处的滑动速率为4.3~5.4 mm·a^(-1),小江断裂带3.0~12.3 km深处的滑动速率为1.6~10.1 mm·a^(-1),红河断裂带北段在6.0~13.4 km深处的滑动速率为2.3~10.0 mm·a^(-1),鲜水河断裂带南段3.0~18.7 km深处的滑动速率为3.0~10.2 mm·a^(-1),龙门山断裂带在4.0~17.3 km的汶川8.0级地震孕育深处的滑动速率为3.5~9.6 mm·a^(-1),龙门山断裂带南端3.6~18.7 km处滑动速率为5.8~10.2 mm·a^(-1).综合分析认为:川滇地区主要边界断裂带的深部滑动速率较为一致,揭示了川滇地块和巴颜喀拉地块整体协同变形的特征.由重复微震与深部滑动速率变化构建了孕震深处的变形模式,即重复微震与断裂带局部闭锁段在空间位置上存在密切的关联性,强震前孕震闭锁区存在明显的深浅部构造形变差异,震前存在的深部加速变形过程可能是断层亚失稳阶段的具体表征.
- 李乐陈棋福钮凤林
- 关键词:重复地震复发间隔凹凸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