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光璐
-

-

- 所属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魏文斌

- 作品数:521被引量:1,865H指数:19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 研究主题:视网膜脱离 葡萄膜黑色素瘤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脉络膜黑色素瘤 玻璃体切除术
- 孟淑敏

- 作品数:41被引量:285H指数:10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 研究主题:吲哚青绿 眼底病 眼底血管造影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 彭晓燕

- 作品数:185被引量:746H指数:13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 研究主题:视网膜疾病 经瞳孔温热疗法 眼底 视网膜 COATS病
- 张风

- 作品数:108被引量:645H指数:12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 研究主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激光治疗 光化学疗法 光动力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 卢宁

- 作品数:62被引量:342H指数:11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 研究主题:眼底病 吲哚青绿 急性缺血性 糖尿病 眼底血管造影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进展被引量:6
- 2006年
- 严格的血糖、血压控制和激光光凝术是治疗和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减少失明的主要措施。蛋白激酶C(PKC)-β抑制剂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通过下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发挥作用,其疗效被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所证明,特别是PKC-β抑制剂ruboxistaurin。此外,生长抑素类似物、皮质醇类玻璃体内注射的疗效也较明显,但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他汀类药物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也有一定作用。
- 杨金奎姜燕王光璐
-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光凝术
- 11例迟发性视锥细胞营养不良患者的临床特征观察
- 2014年
- 目的 观察迟发性视锥细胞营养不良(LOCD)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临床检查确诊的LOCD患者11例15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50~79岁,平均年龄60.2岁.患者畏光和昼盲症状不明显.视力≤0.05者4只眼;0.06~0.2者5只眼;0.3~1.0者6只眼.所有患者行视力、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检查.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11只眼、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13只眼,色觉检查6只眼.结果 行色觉检查的6只眼中,红绿色盲4只眼;色弱2只眼.15只眼中,眼底检查正常11只眼;黄斑色素紊乱4只眼.行FFA检查的11只眼中,正常5只眼;黄斑色素紊乱表现为荧光遮蔽及透见荧光点相间4只眼;黄斑卵圆形萎缩灶2只眼.F-ERG检查结果显示,明视b波振幅下降6只眼.其中,轻度4只眼;中重度各1只眼.明视、暗视b波振幅下降9只眼.mfERG检查结果显示,距中心凹7°范围内的视锥细胞中心异常5只眼;中心、距中心凹7°范围以外的周边部分均异常10只眼.OCT检查结果显示,黄斑色素上皮改变3只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正常8只眼;黄斑薄变5只眼.黄斑薄变的5只眼,黄斑厚度83~111μm.结论 LOCD患者早期眼底黄斑区正常,晚期呈卵圆形萎缩.可有色觉异常.F-ERG检查表现为早期明视b波振幅下降或晚期明视、暗视b波振幅均下降.mfERG检查表现为视锥细胞中心和(或)周边部异常.
- 王明扬王光璐
- 关键词:视网膜电描记术色觉缺陷
- 双眼Coats病的临床观察
- 1997年
- 目的:探讨双眼Coats病的临床特点和发病情况。方法:对7例双眼Coats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及治疗。结果:Coats病双眼发病较少(本组占11.7%),双眼病变多不平衡,病变较轻眼可不典型,位于颞侧周边,常无症状,可缓慢进展。结论:对Coats病患者检查双眼眼底和全身关联疾病实为必要。
- 张凤王光璐孟淑敏焦树玲彭晓燕卢宁严伟周辉
- 关键词:COATS病视网膜疾病
- 硅油填充治疗儿童复杂性视网膜脱离被引量:4
- 1999年
- 目的评价硅油填充治疗儿童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993年6月~1997年9月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治疗的14岁以下儿童复杂性视网膜脱离34例36只眼术后随访3~21个月的临床资料。结果视网膜完全复位19只眼,占52.7%;限局脱离10只眼,占27.8%;完全脱离6只眼,占16.7%,1只眼眼底不清,占2.8%。术后视力0.05以下者12只眼,占33.3%;0.05~0.2者20只眼,占55.6%;不会查视力者4只眼,占11.1%。结论硅油填充是治疗儿童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术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vitreoretinopathy。
- 焦永红魏文斌张荷珍王光璐张兰程景宁
- 关键词:儿童视网膜脱离硅油填充术
- 应用共聚焦激光扫描血管造影技术诊断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
- 2006年
- 目的评价激光扫描血管造影技术在诊断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中的应用价值。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临床诊断为疑似脉络膜血管瘤35例患者。方法对临床疑似为脉络膜血管瘤患者35例,彩色眼底照相后,行30°及150°视野共聚焦激光扫描血管造影检查。主要指标共聚焦激光扫描血管造影的成像特征。结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特征为所有35例患者动脉前期或动脉期即显荧光,至动静脉期荧光增强、融合,荧光素渗漏,其间夹杂斑点状弱荧光;静脉早期瘤体呈多湖状,可见血管网形态,晚期荧光素渗漏呈强荧光区。吲哚氰绿血管造影(ICGA)早期可清晰显现瘤体由脉络膜血管团组成,随后染料渗漏,荧光增强,融合呈强荧光灶。150°广角视野共聚焦激光扫描眼底成像提供了瘤体的整体形态。结论激光扫描血管造影技术中FFA和ICGA同步造影及全景造影为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
- 朱晓青田蓓魏文斌王光璐杨丽红丁宁史雪辉
- 关键词: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 脉络膜渗漏综合征的眼底血管造影特征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观察脉络膜渗漏综合征(UEs)的眼底血管造影特征。方法回顾分析UES患者11例17只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的临床资料。其中7只眼在作巩膜板层切除手术后1~28个月再行造影检查。结果FFA及ICGA检查显示12只眼有视网膜静脉纡曲扩张及视盘水肿,2只眼在后极部出现荧光素渗漏点,14只眼有豹纹样色素斑(豹斑),8只眼有线条状或网状色素条纹。ICGA检查4例5只眼的斑片状强荧光一直持续至晚期,1只眼在眼底下方有三角形弱荧光区,1只眼在后极部显示地图状弱荧光区。巩膜板层切除手术后患眼睫状体脉络膜脱离逐渐好转甚至消失,脉络膜高灌注状态改善,渗漏点消失。1只眼手术2年后视网膜下液又增多。结论视网膜静脉纡曲扩张及视盘水肿、豹斑和线条状或网状色素条纹是UES的特征性眼底血管造影表现;这些表现有助于加深对此病的理解和临床诊断。
- 王光璐王明扬
- 关键词:荧光素血管造影术吲哚花青绿
- 玻璃体切除术对角膜形态的影响
- 2001年
- 目的 探讨经睫状体平坦部的单纯玻璃体切除手术对角膜表面曲率所造成的影响。方法 用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仪分析行单纯玻璃体切除手术 2 0例 (2 1只眼 ) ,观察术前、术后 2~ 3周及术后 3月的角膜表面形态变化。结果 术后 2~ 3周△ Sim K值增加 ,P <0 .0 5 ,正柱镜散光轴位改变与切口方向有关。术后 3月与术前比较 ,散光度数与轴位均无统计学意义改变。结论 玻璃体切除术后早期可致角膜散光增加 ,但这种影响随术后伤口愈合而逐渐消失。
- 魏文斌张葵王光璐
- 关键词:玻璃体切除手术角膜地形图散光
- 外伤性黄斑病变的OCT特征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研究外伤性黄斑病变的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以总结其患病规律。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477例(486眼)4~76岁的外伤性黄斑病变患者。方法回顾及分析2002年9月~2009年6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不同类型外伤性黄斑病变患者的门诊病历资料及OCT图像。主要指标OCT图像特征。结果外伤性黄斑病变的OCT表现主要有九种:黄斑裂孔、神经上皮层脱离、黄斑出血、黄斑水肿、黄斑前膜、脉络膜破裂、黄斑部神经上皮层萎缩薄变、色素上皮层萎缩及脉络膜萎缩。在外伤的早期,较常见的OCT表现为黄斑部色素上皮层萎缩(49.0%)、黄斑裂孔(24.7%)、神经上皮层脱离(26.3%)、黄斑出血(24.2%)、黄斑水肿(19.2%);在外伤的中晚期,较常见的OCT表现为黄斑部色素上皮层萎缩(63.0%)、神经上皮层萎缩薄变(36.5%)。结论外伤性黄斑病变以多种OCT表现并存为多,黄斑部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萎缩是贯穿外伤早期、中晚期最多的表现。外伤性黄斑病变早期以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黄斑出血、黄斑水肿为主,中晚期以黄斑部神经上皮层及色素上皮层萎缩为主。
- 汪东生莫静魏文斌王光璐熊颖
- 关键词:相干光断层扫描
- FFA和OCT结合对老年性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分型的评估被引量:11
- 2006年
- 目的应用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和相干光断层成像(OCT)两种影像检查评估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分型和性质。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50例(68眼)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和Stratus-TM型OCT仪两种检查并相互印证。主要指标CNV的形态及类型。结果以FFA检查能否清楚显示CNV边界来分类,典型性CNV5眼(7.4%),部分典型性CNV14眼(20.6%),隐匿性CNV43眼(63.2%)(其中纤维血管性色素上皮脱离型38眼,晚期无源性渗漏5眼),CNV瘢痕化5眼(7.4%)。以OCT检查CNV所在部位来分类,CNVI型(RPE下型)5眼(7.4%),CNVII型(视网膜下型)19眼(27.9%),混合型38眼(55.9%)(又分为松散型、纺缍型、Duplicate型和高隆起型4种),CNV瘢痕化5眼(7.4%)。在FFA上显示为典型性CNV,在OCT上显示CNV多位于视网膜下(I型)或RPE复合体光带水平。CNV前无伴发病变的遮蔽。在FFA上显示为隐匿性CNV,在OCT上显示CNV多位于RPE复合体光带水平或位于RPE下(II型),主要是CNV比较松散或CNV前常有伴发病变的遮蔽或两者具有。伴发病变包括视网膜水肿出血、黄斑囊样水肿、视网膜和/或RPE的浆液性或出血性脱离。结论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的CNV分为I型、II型及混合型比较实用。两种影像检查相互印证,特别是在遮挡因素较重时,OCT极有助于对CNV的分型和性质的判断,为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王光璐魏文斌史雪辉田蓓丁宁杨丽红王明扬熊颖
- 关键词: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相干光断层成像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 相干光断层扫描在眼内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 研究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在多种眼内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设计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象 49例(52眼)未行治疗的多种眼内肿瘤的OCT图像.方法 收集2006~2009年在北京同仁医院进行OCT检查(Zeiss StratusOCT Model 3000)的49例(52眼)未行治疗的眼内肿瘤的临床资料,对各种肿瘤的OCT图像进行分析.肿瘤诊断根据患者的典型症状、病史、跟底镜下表现并综合眼底血管造影、眼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眼眶CT和MRI结果.其中14例脉络膜黑色素瘤及3例睫状体肿瘤在局部切除后病理检查确诊 2例脉络膜转移癌有明确原发恶性肿瘤.主要指标OCT图像表现.结果 42眼脉络膜肿瘤(脉络膜黑色素瘤27眼、脉络膜转移癌2眼、脉络膜血管瘤5眼、脉络膜骨瘤8眼)的OCT表现为瘤体处视网膜及色素上皮层(RPE)光带隆起,伴不同程度的反射强度改变及层次紊乱,光带后瘤体为暗区 瘤体局部(27眼)和黄斑部(27眼)可见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视网膜内(下)高反射点仅见于脉络膜黑色素瘤,脉络膜骨瘤的RPE光带反射显著增强且极不规则.7眼视网膜肿瘤(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2眼、视网膜血管瘤5眼)的OCT表现为视网膜光带隆起,反射强度不均匀,RPE光带不能显示 3眼可见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水肿、脱离.其中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隆起的视网膜光带可见特殊的虫蚀样外观.3眼睫状体肿瘤(黑色素瘤1眼、无色素上皮腺瘤2眼)OCT未能扫描到瘤体,2眼黄斑部OCT正常,1眼黄斑部视网膜水肿伴神经上皮层浅脱离.结论 OCT可显示肿瘤继发性的瘤体局部和邻近的视网膜及黄斑部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提示肿瘤的性质帮助诊断.
- 莫静魏文斌汪东生王光璐
- 关键词:相干光断层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