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
所属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所在地区: 北京市 研究方向: 医药卫生 发文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相关作者
李小霞 作品数:127 被引量:609 H指数:12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研究主题:系统性红斑狼疮 类风湿关节炎 骨关节炎 误诊 风湿性多肌痛 赵义 作品数:128 被引量:374 H指数:9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研究主题:类风湿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瓜氨酸化 关节炎 类风湿 张红宇 作品数:56 被引量:199 H指数:8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研究主题:医务社会工作 病例 误诊 病历 甲状腺功能减退性肌病 赵绵松 作品数:63 被引量:280 H指数:9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 系统性红斑狼疮 强直性脊柱炎 骨关节炎 发病机制 廖秋菊 作品数:54 被引量:297 H指数:9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研究主题:住院医师 老年 文献复习 胰岛素 护理
老年风湿性多肌痛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血清纤维蛋白原与风湿性多肌痛(polymyalgia rheumatic,PMR)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初诊为PMR患者60例,采用口服泼尼松15mg/d治疗4周,比较初诊与治疗4周患者血沉、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及PMR活动度评分。结果治疗4周后患者血沉[(18.23±10.01)mm/h]、C反应蛋白[(5.76±2.66)mg/L]、纤维蛋白原[(2.85±0.95)g/L]水平和PMR活动度评分(0.93±0.41)均明显低于初诊时[(63.35±17.23)mm/h、(63.19±17.24)mg/L、(5.81±0.52)g/L和(23.18±4.43)](P<0.01);纤维蛋白原、血沉、C反应蛋白与PMR活动度评分均呈正相关(r=0.956,P=0.000;r=0.903,P=0.001;r=0.937,P=0.000);纤维蛋白原判定PMR活动度的AUC为0.959,血沉为0.819,C反应蛋白为0.910。结论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与PMR患者病情活动度密切相关,可反映PMR患者病情活动情况。 廖秋菊 赵义 黄旭 孔芳 苏丽 田真 李雪梅 李小霞关键词:风湿性多肌痛 纤维蛋白原 血沉 C反应蛋白 急性化脓性蜂窝织炎误诊痛风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20年 患者,男,39岁,因"右足背红肿热痛3 d、发热2 d"入院。患者3 d前出现右足背肿痛,并伴有局部皮肤发红、皮温升高,症状逐渐加重,次日出现高热,最高达39℃,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痛风性关节炎",给予抗炎止痛药治疗后右足肿痛未减轻,出现右小腿胀痛,行走困难,遂来我院,以门诊"痛风"收入院。患者无明确外伤史,有足癣10年,有高血压病史,未规律服用药物。自发病以来纳差、恶心,呕吐2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腹泻,每天稀便2次。入院查体:体温38.5℃,血压110/70 mm Hg;神志清楚,精神差,心肺腹查体无异常,右侧腹股沟可触及6 cm×6 cm淋巴结,活动可,无压痛,右下肢有压痛,右足肿胀,局部皮肤呈暗红色,边界不清。 李雪梅 田真 黄旭 廖秋菊 魏廉 赵义关键词:急性蜂窝织炎 痛风 误诊 风湿性疾病的神经系统表现 2006年 张红宇 李小霞 赵绵松 黄旭关键词:神经系统表现 风湿性疾病 神经系统异常 疾病早期 周围神经 早期确诊 类风湿关节炎滑液囊性变1例报告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滑液囊性变的临床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断明确、资料完整的住院病例,查阅并总结相关最新文献。结果:类风湿关节炎的滑液囊性变少见,可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影响。结论:类风湿关节炎的滑液... 蔡雨辰 李小霞 黄旭 朱夏媛 刘倩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 狗毛、猫毛过敏患者特异性IgE水平分析 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不同年龄、性别过敏患者对狗毛、猫毛过敏原的敏感性差异。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纳入我科2016年10月至2020年1月因过敏性疾病就诊患者2092例。对狗毛和猫毛过敏患者的比例、性别、年龄以及sIgE水平进行比较,并对上述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狗毛过敏总阳性率明显低于猫毛(P=0.042)。狗毛过敏患者年龄明显高于猫毛患者(P=0.001)。对于狗毛sIgE水平,狗sIgE+组明显低于狗-猫sIgE+组(P=0.004);对于猫毛sIgE水平,猫sIgE+组明显低于狗-猫sIgE+组(P<0.001);狗毛和猫毛sIgE水平比较,狗-猫sIgE+组中狗毛低于猫毛(P=0.008)。狗sIgE+组患者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P=0.001);猫sIgE+组和狗-猫sIgE+组患者中,女性年龄均高于男性(均P=0.019)。结论狗毛sIgE的阳性率和血清sIgE水平均低于猫毛,但狗毛过敏患者年龄高于猫毛。女性患者更容易出现单一狗毛过敏,猫毛过敏者中女性年龄更大。 孔瑞 李赫 李雪梅 黄旭 赵义关键词:过敏 特异性IGE 咪唑斯汀、依巴斯汀和地氯雷他定的实验性抗组胺强度比较 被引量:4 2003年 目的:比较咪唑斯汀(皿治林)与依巴斯汀(开思亭)、地氯雷他定(芙必叮)的抗组胺强度与时效之间的关系。方法:36名志愿者分为3组,皿治林组12例、开思亭组12例和芙必叮组12例。在服药前和服药后的12d中,以及停药1周后皮内注射组胺100μg,诱导观察局部风团、红晕的反应强度。结果:皿治林组服药后12d内组胺诱导局部风团和红晕面积的反应强度在各时间点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1或0.05)。结论:皿治林的起效速度、抗组胺作用强度均优于和芙必叮。 黄旭 朱大勋关键词:咪唑斯汀 依巴斯汀 地氯雷他定 柳氮磺吡啶致中性粒细胞缺乏症 被引量:8 2012年 1例53岁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服用醋酸泼尼松,双氯芬酸钠、雷公藤多苷和来氟米特治疗。之后,因病情控制不佳,柳氮磺吡啶加入其治疗方案,柳氮磺吡啶的剂量初始为0.25 g,2次/d,1周后为0.25 g,3次/d,4周后为1.0 g,2次/d。柳氮磺吡啶治疗6周后患者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分别由6.5×109/L和4.56×109/L降至1.6×109/L和0.45×109/L。立即停用柳氮磺吡啶、双氯芬酸钠、来氟米特及雷公藤多苷、并给予细胞集落因子、亚胺培南及氟康唑。患者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在停用柳氮磺吡啶后1周和2周分别为5.5×109/L和2.86×109/L及6.4×109/L和2.53×109/L。之后,双氯芬酸钠,雷公藤多苷、来氟米特相继应用,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均在正常范围内。 黄旭 赵义 李小霞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 柳氮磺吡啶 粒细胞缺乏 48例大动脉炎临床分析 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大动脉炎(TA)的临床特点,加深对大动脉炎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0-2010年收治的48例大动脉炎患者的临床表现,总结发病年龄、性别、病变特征及治疗方法等。结果男女患者比例为1∶2.7,发病年龄>40岁者5例,占10.4%;临床分型头臂动脉型32例,广泛型6例;首发症状中最常见的是头晕(27例,56.3%)和肢体运动障碍(22例,45.8%),血管杂音、肢体间歇性运动障碍、脉搏减弱或消失、无脉症和血压不对称为较常见体征;21例(43.8%)出现血沉或C反应蛋白升高;并发症中高血压的发生率较高(17例,35.4%),主动脉瓣反流和动脉瘤形成分别为16.7%(8例)和10.4%(5例);受累血管以左锁骨下动脉(60.4%)、左颈总动脉(54.2%)、右颈总动脉(35.4%)、右锁骨下动脉(31.3%)、右肾动脉(20.8%)受累较为常见。接受外科手术者27例次,总药物治疗率为68.8%,所有药物治疗患者均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以甲氨蝶呤最多用。结论 40岁以上发病的TA并非少见,出现急性炎症反应的相对较少,治疗方面糖皮质激素和甲氨蝶呤是首选,酌情外科干预。 黄旭 赵义 李小霞关键词:大动脉炎 以呼吸系统症状起病的结节性多动脉炎1例 2007年 患者男性,78岁,因持续低热伴肌肉酸痛入院。主要症状:(1)受凉后低热,体温37.4~38.8℃。(2)伴全身肌肉酸痛,乏力,以下肢为著,不能站立。(3)有夜尿增多。(4)有银屑病史10余年。入院查体:体温37.4℃,脉搏72/min,呼吸21/min,血压130/80 mm Hg(1 mm Hg=0. 张宁宁 李小霞 赵绵松 黄旭关键词:结节性多动脉炎 肌肉酸痛 呼吸系统症状 抗体阳性 症状体征 主要症状 以缺血性卒中发病的大动脉炎15例临床特点分析 2021年 目的总结以缺血性卒中为首发症状的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1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连续收治的TA合并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以缺血性卒中为首发症状,分为缺血性卒中发病组和其他症状发病组,比较两组间临床资料的差异,分析以缺血性卒中发病的TA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最终纳入59例TA合并缺血性卒中患者,TA发病年龄8~51岁,平均29.7±13.1岁,男性7例(11.9%),缺血性卒中平均发病年龄35.8±14.1岁。15例(25.4%)患者以缺血性卒中为首发症状,首次卒中平均年龄低于其他症状发病患者(27.2±9.6岁vs.38.8±14.2岁,P=0.005)。缺血性卒中发病组患者与其他症状发病组比较,BMI较低(21.4±3.9 kg/m^(2) vs.24.2±4.6 kg/m^(2),P=0.039),合并高血压比例偏低(6.7%vs.34.1%,P=0.048),非特异性系统症状的发生率偏低(0 vs.27.3%,P=0.026),关节炎/关节痛比例较高(20.0%vs.2.3%,P=0.047),血压不对称的发生率偏高(73.3%vs.36.4%,P=0.018),偏瘫发生率较高(93.3%vs.59.1%,P=0.023),印度大动脉炎临床活动度评分2010(Indian Takayasu clinical activity score 2010,ITAS-2010)较高(12.2±5.4分vs.7.1±5.8分,P=0.004)。结论以缺血性卒中为首发症状的TA患者,较其他症状发病的患者,卒中年龄早10岁左右,BMI较低,高血压和非特异性系统症状发生率低,关节炎/关节痛、血压不对称和偏瘫发生率高,ITAS-2010较高。 孔芳 黄旭 魏廉 赵义关键词:大动脉炎 缺血性卒中 首发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