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平原
-

-

- 所属机构: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文学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钱理群

- 作品数:275被引量:1,653H指数:19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 研究主题:中国现代文学 知识分子 现代文学研究 鲁迅作品 老师
- 王德威

- 作品数:87被引量:804H指数:18
- 供职机构:哈佛大学
- 研究主题:文学 抒情 中国文学研究 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 唐晓峰

- 作品数:121被引量:258H指数:10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 研究主题:人文地理 北京城 历史地理 地理 城市
- 刘勇

- 作品数:152被引量:352H指数:10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中国现代文学 现代文学 新文学 文学史 五四新文学
- 杨萌芽

- 作品数:30被引量:75H指数:5
-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宋诗派 宋诗运动 媒体融合 《东方杂志》 雅集
- 上什么课,课怎么上?被引量:17
- 2011年
- 近十几年来中国一些大学的发展思路,先是忙着盖“大楼”,接下来炒“大师”。现在是到了思考制度建设的时候了。一定要在“大楼”和“大师”之间PK,我只好选择后者;可实际上,比“大师”更重要的是“制度”。一所大学或一个院系,没有好的制度与风气,很可能日渐平庸乃至堕落。这个时候,即便储存若干真假“大师”,也都不管用。中国大学目前仍然缺钱,但最大的制约,还是文化精神及制度建设。
- 陈平原
- 关键词:文化精神大师院系
- 大学之道,不在排名
- 2011年
- 当今中国,各行各业,最时尚的词,莫过于“世界一流”,大学也不例外。甚至,每年还会推出各色“大学排行榜”,给大学排出三六九等。
不过,对于这些热闹非凡的“大学排行”,我在好多文章中曾经批评过。
- 陈平原
- 关键词:大学之道
- 一个文学教授眼中的中国传媒
- 2015年
- 近期,因《“新文化”的崛起与流播》(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出版,我接受了若干媒体的采访,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记者们普遍关注我十多年前的一段话:“20世纪的中国,其社会生活与文化形态之所以迥异于前,报童乃至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迅速崛起,无疑是重要因素。从1872年发行不足千份的《申报》,到今日几乎无远弗届的卫星电视,大众传媒的勇猛扩张,
- 陈平原
- 关键词:中国传媒文学大众传媒卫星电视文化形态
- 做好人才的发现、培育与奖励工作
- 2016年
-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有一重要判断:“总的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还处于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总书记的判断很准确。当今中国,例如在人文学领域,一方面人才济济,另一方面缺少“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的坚毅之士。此外,比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人文学评价标准不一,其成果很难量化。
- 陈平原
-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文学领域自然科学总书记
- 声音的政治与美学--现代中国演说家的理论与实践被引量:7
- 2022年
- 晚清以降,几乎所有重要的政治人物、政治思潮及政治运动,多少都牵涉作为一种技术及文化的“演说”。而铺天盖地的演说,不仅影响中国政治态势,同时影响文章体式。本文主要着眼演说的政治功能与美感实践,借助演说之氛围、演说之乡音、演说之变奏、演说之危险、演说之诗性五个不同层面,讨论若干兼擅演说理论与实践的政治人物及其演说名篇。而不论是学问家(文学家)对文化传播的关注,还是政治家(实践家)的注重社会动员,其共同之处在于,注重声音转化为文字,以及“以话为文”的得失成败。
- 陈平原
- 关键词:演说家政治美学
- 历史、传说与精神——现代中国大学的六个关键时刻被引量:5
- 2016年
- 中国的高等教育历史悠久,资源丰厚;但目前实行的大学制度,却是道地的舶来品。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而创办现代大学的这120年间,中国大学史上经历了六个关键时刻:1905年的废除科举,1919年的学生运动,1937年的大学内迁,1952年的院系调整,1977年的恢复高考,1998年的大学扩招与争创一流。中国高等教育如要在未来有开拓性发展,需认真反思这些蕴含巨大能量且充满戏剧性的关键时刻,在深入反思和自我反省中不断砥砺前行。
- 陈平原
- 关键词:传说
- 论四十年代的讽刺文学及其知识分子形象被引量:2
- 1987年
- 一道讽刺的潜流,贯串着整个现代中国文学。有趣的是,在四类常见的讽刺形象——狠毒的官僚士绅、无聊的小市民、懦弱的知识分子和愚昧的劳动人民——中,四十年代作家选择官僚和知识分子作为主要嘲讽对象。在一个封建专制源远流长的国度,官僚自然是讽刺的焦点;至于知识分子成为主要讽刺对象,则与四十年代特殊的社会理想和审美趣味有关。
- 陈平原
- 关键词:知识分子形象讽刺文学作家中国传统文化小市民个人主义
- 学术转型的见证——谈谈我的《学者的人间情怀》
- 2006年
- 陈平原,1954年生于广东潮州。现为北京大学中文承教授。主要研究领域:20世纪80年代着重“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而后逐渐将目光延伸至古代中国小说与中国散文;1990年代初开始关注现代中国学术史,近年兼及现代中国教育史。
- 陈平原
- 关键词:学术转型随笔集学术规范建设书评
- 革命想象与历史论述——关于《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集》及其他被引量:6
- 2020年
- 事情还得从2006年北大中文系的一场对话说起——那年的10月29日下午,在北京大学五院中文系演讲厅里,举行一场题为"海外中国学的视野"的对话,参加者有王德威、刘东、吴晓东和我,还有近百位对此话题感兴趣的研究生。此次对话有个副题"以普实克、夏志清为中心",那是我拟的。为什么?
- 陈平原
- 关键词: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海外中国学
- 《西安:都市想像与文化记忆》序言被引量:1
- 2008年
- 漫长的中国史上,曾作过都城的城市很多:但同为都城,持续时间及重要性相差甚远。其中至关重要的,按历史顺序,是西安、洛阳、南京、开封、杭州、北京(也有加上安阳而成“七大古都”的)。而“重中之重”,毫无疑问,前期是西安,后期是北京。这就很容易理解,我们之谈论“都市想像与文化记忆”,为何首选这两座城市。
- 陈平原
- 关键词:文化记忆序言想像都市持续时间中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