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尚文
作品数: 46被引量:274H指数:9
  • 所属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 所在地区:江苏省 南京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

相关作者

朱斌
作品数:450被引量:1,638H指数:16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MRI CT 疗效预测 实时定量PCR
何健
作品数:158被引量:708H指数:13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CT 计算机体层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X线计算机
胡安宁
作品数:61被引量:238H指数:8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研究主题:全脊柱 全下肢 DR 放射摄影术 胸部
杨献峰
作品数:69被引量:446H指数:12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MRI 膝关节 图像噪声 CT
周科峰
作品数:66被引量:370H指数:11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研究主题: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16排螺旋CT 磁共振成像 噪声指数
CT图像分辨率对人工智能肺结节辅助诊断系统诊断准确性的影响被引量:27
2020年
目的探讨肺部CT图像分辨率对人工智能(AI)辅助诊断软件肺结节诊断准确性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2019年9月~10月来我院行胸部CT平扫检查的患者35例。每位患者的肺部图像均使用两种不同分辨率进行重建,使用常规高分辨率512×512矩阵重建的为A组图像,使用超高分辨率1024×1024矩阵重建的为B组图像。使用AI辅助诊断软件分别对A、B两组图像进行肺结节分析,记录结节的密度类型、体积和最大径。同时由2名胸部影像诊断医师在AI辅助诊断的基础上,对B组图像进行肺结节分析,以2位医师的一致性意见作为该患者肺结节诊断的金标准。将肺结节按最大径>4mm和最大径≤4mm进行分类分析比较,不同分辨率组间AI辅助诊断结果的敏感性比较采用McNemar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于最大径>4mm和最大径≤4mm的结节,AI辅助诊断系统在超高分辨率(B组)图像的诊断敏感性均显著高于常规高分辨率(A组)图像(97.1%vs 75.4%、96.9%vs 74.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1.76、74.33,P均<0.01)。对于全部结节,B组的敏感性高于A组(97.0%vs 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3.83,P<0.01)。A、B两组AI诊断结果的全部结节的假阳性检出率(FPDR)分别为17.6%和21.1%。结论使用超高分辨率肺部CT图像进行AI辅助肺结节诊断,无论结节大小,诊断的敏感性明显高于常规高分辨率图像。对于最大径>4mm的结节,FPDR没有明显变化。对于所有结节,FPDR则略有升高,可以提高肺结节诊断的准确性。
杨尚文胡安宁徐亚运张帅张建卢玉刘柏韵张冰杨雯辛小燕
关键词:肺结节人工智能超高分辨率
不同部位注射对比剂对头颈部CTA图像质量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对比研究经不同部位注射对比剂。对头颈部血管成像质量影响,找到注射对比剂的理想部位。方法连续收集100例行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50例。A组患者经右上肢静脉注射对比剂,B组患者经左上肢静脉注射对比剂。两组患者均采用团注跟踪触发法扫描,感兴趣区放于降主动脉内,触发阈值为120HU。CT扫描和对比剂注射参数完全一致。扫描结束后测量颈总动脉远端CT值,并由两名医师对图像质量和对比剂反流情况进行评分。结果A组患者颈总动脉增强CT值(501±71)HU高于B组(461±104)HU(t=-6.96,P〈0.05),A组图像质量评分范围(3,5)分,高于B组(1,5)分(z=-0.68,P〈0.01)。B组有3例患者图像质量评分≤2分,图像无法诊断。结论经患者右侧上肢注射对比剂进行头颈cTA检查,图像质量和成功率优于经左侧上肢静脉注射对比剂组。
杨尚文杨献峰胡安宁王钟蒋辉朱斌
关键词:头颈部X线计算机血管成像对比剂
ASIR技术结合自动管电流技术在降低下肢CTA辐射剂量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在宝石CT上,应用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ASIR),并结合自动管电流技术,降低下肢动脉CTA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3年12月至2014年2月间,来我院行下肢CTA检查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两...
杨尚文马一鸣史志浩朱斌
品管圈在提高冠状动脉CTA图像优良率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在提高冠状动脉CTA图像优良率中的作用。方法:成立QCC活动小组,确立活动主题,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6年10月南京鼓楼医院冠状动脉CTA图像优良率情况,分析其原因、设立目标并分析可行...
麦筱莉陈文萍杨尚文胡安宁秦民益张冰朱斌
关键词:品管圈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优良率
双层探测器光谱CT虚拟平扫应用于肺结节人工智能诊断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探讨利用双层探测器光谱CT肺部虚拟平扫(VNC)图像进行肺结节人工智能(AI)诊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5-11月间,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胸部CT平扫联合双期增强扫描的52例患者资料。选择静脉期扫描数据重建肺窗VNC图像。用AI诊断软件对常规平扫(TNC)和VNC图像进行分析,测量肺实质的CT值和噪声并计算信噪比(SNR),并由2名放射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记录各期扫描的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2组图像质量客观指标和辐射剂量,采用Wilcoxon非参数检验比较图像质量主观评分。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2组图像AI诊断的敏感性和假阳性检出率(FPDR)。结果与TNC相比,静脉期VNC图像的噪声降低了13.8%,SNR升高14.9%,DLP和E均降低了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82、-5.35、22.93、22.92,P<0.05)。2组图像肺实质的CT值及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不同类型的肺结节,2组图像AI诊断的敏感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于直径≤4 mm实性结节和全部肺结节总体而言,VNC组的FPDR略有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03、-3.09,P<0.05),对于其他类型的肺结节,FPDR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光谱CT的肺部静脉期VNC图像,在保证图像质量和肺结节AI诊断准确性,且FPDR没有显著升高的情况下,大幅降低患者辐射剂量,可以替代TNC进行常规应用。
徐亚运胡政杨吕品杨雯辛小燕杨尚文陈杏彪
关键词:计算机体层成像人工智能肺结节虚拟平扫
MR扩散张量成像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初步应用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采用3.0T磁共振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进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及纤维束示踪成像(FT)的可行性。方法:对25名健康志愿者进行膝关节DTI检查,男15例,女10例,年龄21~40岁,平均34.6岁。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成像序列,在工作站进行纤维束示踪三维模拟成像,计算前交叉韧带的纤维束长度及平均FA值、ADC值,比较不同性别的FA值及ADC值差异,并分析同一操作者在不同时间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结果:25名受检者中16例前交叉韧带显示三维纤维束结构,4例显示多束,5例未显示规则的纤维束。所显示的平均纤维长度为(13.79±1.75)^(25.43±3.37)mm.。全部受试者前交叉韧带平均FA值为0.457±0.058,平均ADC值为1.419±0.289,无性别差异。比较同一测量者在不同测量时间的FA和ADC测量值,其可信度和组内相关系数均较好。结论:采用3T MR成像系统能成功完成正常前交叉韧带DTI和DTT,并可显示正常前交叉韧带的双束结构。
杨献峰李茗杨尚文王冬梅朱斌
关键词: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磁共振成像
以平扫图像噪声设置毫安秒降低肝脏CT增强扫描辐射剂量的研究
目的:探讨在固定管电流CT上根据图像噪声设置毫安秒,行肝脏增强扫描,降低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在我科行肝脏增强CT扫描的患者100例(A组),采用固定250 mAs进行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测量平扫和静脉期...
杨尚文何健杨献峰马一鸣朱斌
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和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中诊断价值比较的回顾性研究被引量:29
2021年
目的:研究对比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和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颅内动脉瘤中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9年1月2日~2020年12月15日收治的6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资料,所有受试者均开展头颅CTA检查、MRA检查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头颅CTA和头颅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效能。此外,对比头颅CTA和头颅MRA诊断不同分级、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的符合率。结果:DAS检查结果显示确诊动脉瘤患者48例,共检出动脉瘤74个,CTA检出动脉瘤65个,MRA检出动脉瘤51个,CTA动脉瘤检出率高于MRA检出率(均P<0.05)。以DSA结果为金标准,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分别为94.20%(65/69)、60.00%(3/5)、91.89%(68/74),均高于MRA的82.26%(51/62)、41.67%(5/12)、75.68%(56/74)(均P<0.05)。CTA诊断1级颅内动脉瘤的符合率为13.85%(9/65),高于MRA的7.84%(4/51)(P<0.05)。各种检查方式诊断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的符合率对比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均高于MRA,可提高对小直径肿瘤的检出率。然而,MRA具有无辐射、检测费用少、安全性高等优势,临床实际工作中可综合选择合理的检查方式。
王坤杨尚文顾康康张鑫靳晶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成像
“三低”技术联合全模型迭代重建算法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29
2017年
目的探讨80kV低管电压、低对比剂注射速率和低对比剂用量的“三低”技术,联合全模型迭代重建(IMR)算法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2015年7—11月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两组,每组各30例。A组为常规剂量组,管电压120kV,滤过反投影(FBP)重建,对比剂注射速率4.5~5.5ml/s,注射时间10S;B组为80kV低管电压组,分别使用FBP和IMR进行图像重建,得到B1和B2两组图像,对比剂注射速率3.5~4.0ml/s,注射时间10s。测量并计算A组、B1组、B2组的图像动脉血管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并由2名放射诊断医师对图像质量按照5分法进行评价。3组图像间动脉血管CT值、图像噪声、SNR和CNR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图像质量主观评价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两组检查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A、B1和B2组3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范围分别为3~5分、2~4分和3~5分,B1组有12例患者图像之间评分≤2分,图像无法诊断。A和B1、A和B2、B1和B2图像之间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5、-6.58、-2.03,P〈0.05)。B2组与A组的图像客观指标SNR和C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2和A组图像的SNR、CNR均优于B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14、13.39、-9.96、9.45,P〈0.05)。B组CTDIvol[(1.7±0.2)mGy]比A组[(8.9±1.0)mGy]减少了80.9%,DLP[(77.9±9.0)mGy·cm]比A组[(415.5±56.7)mGy·cm]减少了81.3%,B组对比剂注射速率[(3.9±0.1)ml/s]比A组[(5.0±0.2)ml/s]减少了22.0%,B组对比剂总量[(39.2±1.9)m1]比A组[(50.3±2.2)ml]减少2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1、32.2、20.8、20.8,P〈0�
杨尚文邵明冉杨献峰胡安宁王钟蒋辉朱斌张冰辛小燕
关键词:血管成像
ASIR技术结合自动管电流技术在降低下肢CTA辐射剂量中的应用
2014年
目的:探讨宝石CT应用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ASIR),并结合自动管电流技术,降低下肢动脉CTA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对行下肢CTA检查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各30例,A组使用固定管电流200mA扫描,滤过反投影(FBP)重建;B组使用自动管电流扫描,噪声指数(NI)设为12HU,ASIR重建,ASIR权重为40%。记录两组受检者CT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并由三位放射医师采用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并对两组患者的CTDI、DLP和图像质量评分进行2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 A、B两组CTDI分别为(13.52±2.53)mSv和(4.18±1.10)mSv,DLP分别为(1954.39±128.41)mGy.cm和(613.25±39.93)mGy.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B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65±0.75)分和(3.52±0.6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均满足诊断要求。结论在宝石CT下肢动脉CTA检查中,应用ASIR技术,同时结合自动管电流技术,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对患者的辐射剂量。
韩琳杨尚文施健马一鸣
关键词:下肢血管造影术体层摄影术图像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