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卫平
作品数: 48被引量:199H指数:8
  • 所属机构:东南大学
  • 所在地区:江苏省 南京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高蕾
作品数:81被引量:267H指数:9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81医院
研究主题:重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重型肝炎 人工肝 重型病毒性肝炎
方娟娟
作品数:8被引量:35H指数:4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医学院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
研究主题:RIZ1 RIZ1基因 乳腺肿瘤 基因表达 甲基化状态
卫开斌
作品数:18被引量:78H指数:4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医学院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
研究主题:心钠素 大鼠肾脏 SMMC-7721 癌细胞生长 人肝细胞
沈成兴
作品数:156被引量:695H指数:14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研究主题:冠心病 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
安艳丽
作品数:49被引量:89H指数:5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磁性 肝癌 血管平滑肌细胞 靶向
西红花酸对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效应及机制的研究
该论文通过过氧化氢(H<,2>O<,2>)诱导法制备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包括氧化应激钙超负荷模型和氧化应激凋亡模型,研究西红花酸对该模型的效应及机制.探讨西红花酸对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西红花酸对H<,2>O<...
余卫平
关键词:西红花酸心肌细胞氧化应激胞内钙
文献传递
长肌球蛋白轻链激酶的5DFRXXL序列促使肌动蛋白聚集成束
2005年
长肌球蛋白轻链激酶(L-MLCK)含有5个DFRXXL序列,可与丝状肌动蛋白(F-actin)结合.结合动力学结果提示,一个DFRXXL序列可与F-actin中的一个单体结合,但其生物学意义仍不清楚.L-MLCK的5DFRXXL序列既然含有多个actin的结合位点,推测有可能它通过该序列发挥一个F-actin成束蛋白的作用.为此,体外表达并纯化了HA标记的重组5DFRXXL蛋白,并通过结合动力学实验分析了重组5DFRXXL蛋白与肌丝或F-actin的结合特征,结果表明,重组5DFRXXL蛋白与F-actin和肌丝均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其中与肌丝的结合常数KD为0.45μmol/L,与F-actin的结合常数为0.41μmol/L.通过交联实验发现,重组5DFRXXL蛋白可以有效地交联F-actin并使其形成大分子聚集物.应用激光共聚焦和电子显微镜方法观察到该聚集物具有典型的F-actin蛋白束结构.将5DFRXXL的表达质粒转染真核细胞后,可见5DFRXXL能促使细胞边缘的“微绒毛”结构形成,可能与5DFRXXL聚集F-actin的活性有关.这些结果表明,L-MLCK除能通过其磷酸激酶活性控制细胞收缩外,还可能作为一个新的F-actin成束蛋白影响细胞骨架形成.
杨春香魏冬梅陈晨余卫平朱敏生
关键词:肌球蛋白轻链激酶肌动蛋白F-ACTIN
HPLC-FD法检测尿儿茶酚胺被引量:15
2004年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的尿儿茶酚胺检测方法。方法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 (HPLC)系统和荧光检测器 ,探索检测 2 4h尿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含量的最佳条件以及回收率、线性范围、精密度、最低检测线。结果 :流动相甲醇与 0 .0 2mol·L- 1 磷酸二氢钾的比为 2∶98、pH值为 3 .0时测定效果最佳。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回收率依次为 69%~ 78%、63 %~ 73 %及 60 %~ 71% ,最低检测线依次为 0 .0 15、0 .0 0 8、0 .0 0 3 μmol·L- 1 ,RSD为 4.9%~ 10 .6%。结论 :HPLC FD法用于临床检测尿儿茶酚胺简便易行 ,灵敏度高 ,重复性好 。
邢艳霞余卫平任慕兰杜鹏
关键词:儿茶酚胺高效液相色谱去甲肾上腺素
含RIZ1 PR结构域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提纯与功能分析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表达与提纯R IZ1第1个至第200个氨基酸含PR结构域的活性GST融合蛋白质(GST-PR200融合蛋白)。方法:设计引物以含人R IZ1 cDNA全序列的pR IZ1 RH质粒为模板克隆获得目的基因片段,测序核对后经EcoRⅠ与XhoⅠ双酶切,以正确阅读框架插入相同酶切的pGEX-6P-3中,经转染与IPTG诱导表达筛选到阳性大肠杆菌克隆并提纯该融合蛋白质。分别采用SDS-PAGE蛋白电泳法、质谱分析法及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HMT)测定法鉴定其性质与功能。结果:获得的纯化融合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7 000,其CPM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与作用时间呈正相关。结论:所构建的融合蛋白原核表达系统能有效表达活性GST-PR200融合蛋白,可供大量提取作进一步研究。
余卫平方娟娟DONG Wei-fengRon Geyer
乙醛及其刺激的Kupffer细胞对肝星状细胞活化的影响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乙醛及其刺激的Kupffer细胞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s)活化的影响。方法用链酶蛋白酶和胶原酶原位灌流,Nycodenz密度梯度法离心分离大鼠肝脏HSCs和Kupffer细胞,制备乙醛刺激的Kupffer细胞培养上清液(KCCM),并以MTT法观察乙醛及乙醛与Kupffer共同培养的KCCM对HSCs的增殖效应,以放射免疫法检测HSCs培养上清液中Ⅳ型胶原的含量。结果乙醛直接作用于HSCs后HSCs明显增殖,并能合成分泌Ⅳ型胶原;未用乙醛处理和经乙醛处理后的KCCM均能使HSCs增殖并生成Ⅳ型胶原,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醛可促进HSCs活化,与酒精性肝病时肝纤维化的发生有关。乙醛不能直接作用于Kupffer细胞引起HSCs活化。
张馨余卫平高蕾
关键词:乙醛KUPFFER细胞肝星状细胞
一种光敏细胞外小囊泡及制备方法、应用和药物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敏细胞外小囊泡及制备方法、应用和药物,属于纳米药物载体领域,包括如下步骤:从BALB/c小鼠骨髓提取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利用光学显微镜、流式细胞仪鉴定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利用“经典的差速超速离心法”...
丁一楠唐秋莎余卫平邵国良王陆鸿
携人乳头瘤病毒6型全基因细胞的组织工程皮片培养的初步研究
2015年
目的:建立人乳头瘤病毒6型(HPV6)全基因体外组织工程皮片培养模型,为进一步研究 HPV病毒周期奠定基础。方法用电转的方法,将 HPV6全长线性基因和质粒 pEGFP-▲EGFP 共转染 hTERT 细胞,G418抗性筛选,Southern 印迹法检测细胞内 HPV 病毒含量;3T3 J2滋养层细胞、I 型鼠尾胶原与含 HPV6基因的 hTERT 细胞(HPV6.hTERT 细胞)混合后,在金属网格上共同培养,逐渐形成皮片样结构。 HE 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皮片的组织结构和 HPV6 L1蛋白表达,电镜检查皮片病毒颗粒。结果 HPV6全长线性基因成功转入 hTERT 细胞,Southern 印迹法检测细胞内含 HPV6 DNA;与3T3 J2细胞、I 型鼠尾胶原共同培养的 HPV6. hTERT 细胞随时间而增殖分化,逐渐形成具有疣状增生外观的皮片。皮片 HE 染色显示,培养7 d 即出现典型的皮肤分层结构;培养21 d 皮片可见明显乳头瘤样增生、空泡细胞、角化过度、角化不全等 HPV 感染组织病理表现。免疫组化显示皮片上部有 HPV6 L1蛋白表达。电镜检测发现皮片中存在 HPV6病毒颗粒。结论 HPV6全基因组织工程皮片培养模型为 HPV 的生物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平台,但在应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王飞郭宗科张红叶潘永正董正邦陈梅单莹严翘余卫平
关键词:病理学病毒包膜蛋白质类
细胞外囊泡参与T细胞耗竭机制的研究进展
2024年
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是指由各种细胞释放的脂质双层膜结构,可携带不同物质参与机体的病理生理过程。T细胞耗竭(T cell exhaustion,TCE)是指抗原刺激和(或)炎症持续存在造成T细胞分化、数量与质量异常改变,出现以耗竭T细胞(exhausted T cells,Tex cells)表现为主要特征的反应状态。EVs携带的信号分子能参与T细胞耗竭过程。本文综合评述了EVs在T细胞耗竭机制中的作用及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代明珠余卫平薛明
关键词:免疫治疗
喜树碱囊泡的研制被引量:33
2002年
目的 研制喜树碱囊泡。方法 以司盘和胆固醇为主要膜材 ,用薄膜分散法制备喜树碱囊泡。用透射电镜考察其形态和构造 ,粒度分析仪测定其粒度分布 ,HPLC法测定含量并用超速离心法测定包封率。考察其对小鼠S180肉瘤的抗癌活性。结果 研制的喜树碱囊泡为与脂质体相似的单室双分子层微型囊泡 ,平均粒径为 ( 5 65± 6)nm。平均包封率为 61%。抑瘤率为 76 1% (P <0 0 5 ) ,给药后小鼠体重分别为空白组和溶液组的 92 7% (P >0 0 5 )和 13 4 7% (P <0 0 5 )。结论 本文首次研制出单室双分子层喜树碱囊泡 ,其粒度小且分布均匀 ,包封率较高 ,抗癌活性较强 ,并能降低喜树碱毒性。
栾立标朱家壁余卫平卫开斌
关键词:囊泡粒度分布包封率抗癌活性喜树碱
胞外组蛋白—一种新发现的内源性损伤相关分子模式分子被引量:4
2013年
核内染色质成分组蛋白释放至细胞外便成为胞外组蛋白。最近证实胞外组蛋白是一种内源性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分子,能诱导组织细胞尤其是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激活白细胞和血小板、促进异常凝血过程与血栓形成、直接或间接造成炎症反应与免疫反应,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抗组蛋白抗体、激活蛋白C(APC)、C反应蛋白(CRP)可拮抗胞外组蛋白细胞毒性作用。
蒋训高蕾余卫平
关键词:细胞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