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匡时
-

-

- 所属机构: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 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陆杰华

- 作品数:388被引量:2,968H指数:28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 研究主题:人口老龄化 人口 老年人 流动人口 人口学研究
- 张许颖

- 作品数:28被引量:280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 研究主题:人口负增长 人口预测 人口发展 生育水平 城镇化
- 贺丹

- 作品数:4被引量:14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 研究主题:五普 微观数据 趋同研究 生育水平 生育率
- 贺丹

- 作品数:49被引量:326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 研究主题:人口 人口发展战略 生育 健康 人口老龄化
- 刘鸿雁

- 作品数:96被引量:826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 研究主题:流动人口 影响因素 生殖健康 人工流产 生育
- 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人口”图景被引量:4
- 2018年
- 人工智能正在引发一场比工业革命发展速度更快、颠覆性更强、强度更大的巨大变革,这种变革将彻底颠覆传统人口问题。低生育率是人类的工业化和现代性理性产生的意想不到的后果。机器换人将释放5~6亿劳动力。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人口"(smart population)将解决所有人口问题。不过,"智慧人口"只是人工智能时代人口发展的一部分。人工智能将颠覆传统人口学的方法和理论,对人类的发展究竟是催生文明的摇篮还是人类的坟墓?在人工智能时代,人口学家将面临人类命运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前瞻性、战略性、颠覆性的思考。
- 黄匡时
- 关键词:人工智能人口问题
- 数字化时代的人口学发展:从人类人口学向数字人口学转变被引量:6
- 2020年
- 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人的身体、行为和意识不断被数字化,人口的概念也由自然人口向数字人口拓展。数字人口不仅包括数字化了的人类人口,还包括计算机专家系统、机器人、类人脑和数字孪生体。数字人口的死亡、出生、分布、人口再生产、劳动和消费属性等均与人类人口有根本性的区别。人口学由人类人口学向数字人口学转变,而数字人口学最终将朝着智能人口学方向发展。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传统人类人口学的理论基础、方法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等均出现了巨大突破。从应用来看,数字人口学在人口监测、人口普查、应急管理、战争模拟、疫情防控、智慧城市建设、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仿真模拟、个体智能化管理(含健康管理)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 黄匡时
- 关键词:数字化
- 关于创新首都人户分离人口服务管理体制的理论思考
- <正>一、引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人口流动和身份变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加上户籍政策的逐步宽松,"人在户不在"和"户在人不在"的"人户分离"现象在诸多大中城市中越来越普遍。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
- 陆杰华黄匡时
- 文献传递
- 社会融合的心理建构理论研究被引量:17
- 2008年
- 社会融合的心理建构对促进社会融合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社会融合的心理建构通常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体对群体或社会的认同,另一方面是群体或社会对个体的接纳。因此,社会融合的心理建构主要围绕认同和接纳展开。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想的社会融合应该是个体积极主动地认同群体或社会,而群体或社会以更具包容性的姿态接纳个体。
- 黄匡时
- 关键词:自我认同社会认同和谐社会社会融合
- 中国老年人平均预期照料时间研究——基于生命表的考察被引量:26
- 2014年
- 文章基于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CLHLS)数据,运用Sullivan方法和多状态生命表法分别编制中国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生命表,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的平均预期时间及其占余寿的比重。研究结果发现,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的平均预期时间性别差异明显,65岁男性老人平均预期照料时间为4~5年,女性老人平均为7~8年。此外,预期轻度照料时间比预期重度照料时间长,但城乡之间基本没有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预期轻度照料时间呈下降趋势,而男性和女性预期重度照料时间在不同年龄阶段基本是一个相对固定的值;不同类别的预期照料时间及其占余寿的比重存在较大差异。文章认为,政府建立和完善照料保险制度和老年照料服务体系十分必要。
- 黄匡时陆杰华
- 关键词:老年人生命表
- 供求关系视角下的中国老年照料服务资源分析被引量:13
- 2013年
- 本文动态地考察我国未来老年照料服务资源供给和需求的平衡状况,研究发现,尽管未来中国养老服务资源呈现逐渐增加的态势,但是中国未来养老服务资源依然面临很大缺口:2013-2050年每年有2 000-3 000万老年人口的入住养老院的愿望无法得到满足,每年有2 000-4 000万张养老床位缺口,专业护理人员缺口每年从2013年的2万增加到2050年的15万。面对未来我国养老服务资源的巨大缺口,本文建议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完善养老照料服务相关配套政策,健全社会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和老龄事业,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市场导向型养老照料政策体系,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发展养老服务业中的主体作用。
- 黄匡时
- 关键词:老年照料养老服务养老资源
- 关于低生育率的理论综述被引量:4
- 2011年
- 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进入很低生育率行列,中国的部分特大城市甚至已经进入超低生育率。低生育率事实呼唤低生育率理论。对与低生育率相关的七种理论进行分析,包括人口转变理论、理论选择理论、班加茨的低生育率模型、低生育率陷阱理论、扩散理论、性别均衡理论和文化视角。这些理论和模型从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女性学、行为主义和文化等不同学科,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不同层面对生育率进行解读。人口学家不能依靠一个囊括所有方面的宏大理论来解释多样化的低生育率现实,而要从地区模式来理解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不同的低生育率模式。
- 黄匡时马小红
- 关键词:低生育率超低生育率
-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主要指标和政策框架被引量:53
- 2014年
- 本文在梳理以人为本城镇化理念和政策形成的基础上,对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的基本内涵、主要指标和政策框架进行深入探讨,认为,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基本内涵不仅体现在形式城镇化,即城镇人口数量和比重的增加,而且更重要的是实质城镇化,即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包括人口素质的改善和提高、健康、绿色、可持续、文明的生活方式的养成、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全覆盖、稳定的就业岗位和体面的居住。传统以GDP为核心的城镇化思路忽略实质城镇化而片面追求形式城镇化,而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以实质城镇化为重点和关键,其政策框架是以人的需求为导向,以人的素质为基石,以人的就业为关键,以人的保障为支撑,以人的居住为重点。
- 张许颖黄匡时
- 关键词:城镇化
- 社会保障“全覆盖”研究被引量:7
- 2013年
-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通过单位福利保障实现"单位全覆盖";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保障经历了从"建制扩面"向"广覆盖"与"双覆盖"的转变;"十八大"将"全覆盖"作为我国社会保障的首要方针,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社会保障全覆盖既指制度全面覆盖,也指人数全民覆盖(即应保人口的全覆盖)。社会保障全覆盖反映了普遍主义福利思想,折射出政府反对社会排斥、促进社会融合的施政理念。要坚持"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以制度全覆盖带动人口全覆盖,以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覆盖为突破口,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全覆盖为重点,逐步完善全覆盖的补充性社会保障制度,循序渐进地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进程。目前,应全面启动社会保障全覆盖计划,做好社会保障全覆盖政策的顶层设计,尽快实现全国社会保障信息联网,理顺全覆盖网络,并避免全覆盖陷阱。
- 黄匡时
- 关键词:普遍主义社会融合制度全覆盖
- 基于改进的Lee-Carter模型的二孩生育间隔研究被引量:2
- 2018年
- 文章基于原国家卫生计生委2013年全国121个出生人口监测县的全员人口数据库,采用改进的Lee-Carter模型将1980~2013年每年20~50岁妇女的二孩生育间隔分解成年龄别的二孩最小间隔、年龄别的二孩间隔弹性和二孩间隔的时间效应3部分。研究发现:二孩最低生育间隔为1.2~1.7年,年龄越大,二孩生育间隔的最小值越大;年龄别的二孩生育间隔弹性呈现S型变动,20~30岁之间在平稳中波动,而30岁之后、45岁二孩生育间隔弹性呈现线性增加的态势,不过45岁之后略有下降;在1986~1996年的10年间,二孩平均生育间隔的时间效应为负,但是1980~1985年以及1997~2013年这两个时期的二孩生育间隔的时间效应为正。二孩生育间隔的这些特征有助于加深对二孩生育间隔的年龄别规律和随时间波动规律的认识。
- 黄匡时刘鸿雁
- 关键词:生育间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