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耕田
-

-

- 所属机构:中共中央党校
- 研究方向:哲学宗教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张荣洁

- 作品数:31被引量:162H指数:6
- 供职机构: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研究主题:以人为本 生态文明 科学发展观 和谐社会 可持续发展
- 王丹

- 作品数:14被引量:52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共中央党校
- 研究主题:哲学审视 哲学沉思 绿党 组织架构 德国绿党
- 王虎学

- 作品数:124被引量:290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共中央党校
- 研究主题:分工 社会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概念 马克思主义
- 韩庆祥

- 作品数:220被引量:1,228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共中央党校
- 研究主题: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治国理政 总书记
- 曾冬梅

- 作品数:70被引量:956H指数:16
- 供职机构:广西大学
- 研究主题:高校 高等教育 学科建设 教育 教育改革
- 持续发展的三大特征初析被引量:1
- 1995年
- 邱耕田
- 关键词:环境问题人与自然关系人类中心主义
- 人口控制效益初探
- 1993年
- 当前,我们下大力气抓计划生育工作,无疑是“有利可图”的。确切地说,我国以控制人口增长为主的计划生育工作能带来一系列的效益或好处.那么,这种人口控制的效益是否就是我们常说的少生了多少人、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及妇女总和生育率都降低了多少的“成绩”呢?当然不能这样简单地认为。
- 邱耕田张荣洁
- 关键词:人口控制计划生育工作人口生产自然增长率生态效益
- 人的存在的四个维度——青年马克思的人的存在论被引量:3
- 2020年
- 马克思创立了以实践为核心的人学理论,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人学革命。马克思的人的存在论包含四个维度: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是人的起点,自然赋予人生命,给予人生产生命存在的材料;人以自然界为对象开展实践活动,把自己的本质以存在的形式展现出来,确证了人作为对象性实践存在物;随着"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人的精神生产越来越具有相对独立性,人成为精神生产、传播、承载的主体和载体即有意识的精神存在物;人以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不断突破"受动"(自然和自身种的限制)追求自由,进而"再生产整个自然界",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解基础上的个体与类斗争的真正解决即人的解放,确证了人作为普遍的自由的类存在物。
- 张逊邱耕田
- 关键词:类存在
- 从互害型发展走向互利型发展被引量:1
- 2020年
- 以利益主体身份出场的发展主体在发展实践中的核心任务就是追求和实现自己的利益,但利益主体的求利行为是在一定的利益关系或"利益场"中进行的,为此就必须处理好利己和利他的矛盾关系。在对利己和利他关系的处理中,利益主体一般采取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的做法。如果采取零和博弈即利己损他的做法,就导致了一种互害型发展;如果采取非零和博弈即既利己又利他的做法,就会导致一种互利型发展。互害型发展是迄今较为盛行的一种发展模式,导致了相当严重的发展问题,造成了社会发展的高代价现象。互利型发展能真正实现全民的全面的长远的利益,具有真善美的属性,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未来和方向。实现由互害型发展向互利型发展的转变,必须建立起一套健全完善且执行有力的"律约制度"。
- 邱耕田
- 关键词:利己利他
- 浅析人口增长的社会控制和家庭控制
- 1990年
- 控制人口增长是摆在当今人类面前的一项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就当前世界性人口控制的现实情况来看,人类对自身再生产的约束主要是通过社会和家庭控制来完成的。一所谓人口增长的社会控制。是指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通过统一的领导,运用政策法令、行政管理、舆论宣传等手段,对迅速增长的人口进行的积极主动的控制。这种控制主要表现为国家政府所开展的计划生育活动。
- 邱耕田
- 关键词:国家政府社会利益社会控制控制人口增长接受国
- 社会发展安全之维的哲学审视
- 2022年
- 一、安全:何种本质从发生学角度考察,社会发展的受限性主要有内在限制和外在限制两种表现。外在限制源于社会系统及其发展的外部,主要指地理或自然环境等的约束限制;内在限制源于社会系统内部及其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社会系统在运动发展中“天然自带”的一种限制。
- 邱耕田
- 关键词:自然环境哲学审视发生学社会
- 需要的变化与当今中国社会的转型被引量:2
- 2010年
- 中国社会的转型体现在诸多方面,其中包括人的需要的转型和提升。伴随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国民需要的转型上升映现着中国社会转型的进步性,而我们在需要及其满足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又反映了中国社会转型的曲折性。为了实现当下中国社会的科学转型,必须建构一种科学的需要观,并以一种科学合理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最大多数人的丰富多样的合理性需要。
- 邱耕田
- 关键词:社会转型
- 科学发展观:一种代价论视角的分析被引量:6
- 2008年
- 科学发展观有着严整的体系结构,它是发展本体论、发展价值论、发展方法论和发展代价论的有机统一。在代价论的视阈内,科学发展观高度关注代价——要求人们在科学发展中培养或强化代价意识,积极调控代价,调控代价的关键是要防止代价的转化。而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则必须实现由高代价的发展模式向低代价的发展模式的转换,走低代价发展之路。
- 邱耕田
-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 关于循环与发展的哲学思考、突围机制与现实启示被引量:3
- 2023年
-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在科学的循环观看来,事物是在运动中存在,而运动其实是一种循环运动。任何事物,不论是天然事物还是人工事物,在时间链条中周而复始并有规律地发生发展,这就构成了循环运动。事物的循环运动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复杂性、历史性、开放性等特征。要实现由循环运动向循环发展的转变,必须构建一种“突围机制”,循环运动中突围机制的生成是受趋利避害规律支配的。所谓突围机制是揭示或反映事物突破原有循环运动而呈现出向上向前发展变化的方式、机理和结果的统一体。要促进循环发展,需要重视并坚持这样一些做法:设法解决观念认识问题,培养一种科学的循环观;在对待循环运动时,一定要密切关注突围的存在,并把握住机会寻找突破口;根据科学的循环观所揭示的事物在循环运动中所遵循的立体套嵌结构律,认真处理好不同层级的循环运动之间的关系。
- 何玲玲邱耕田
- 价值论视阈中的发展与代价的关系被引量:4
- 2007年
- 代价问题是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本刊本期特组织几位中青年学者从不同角度就代价问题进行了讨论,以期能对学界更深入地解决这一问题有所裨益。邱耕田等基于价值论的视角,分析了必然性代价和人为性代价的内涵、发展与代价的数量关系、发展与代价关系的历史演变性、发展收益与发展代价的逆向互动性等问题,并阐述了社会发展的当然的总体方略;李钢提出,自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处于动荡的转型过程中。然而,由于主要的两种转型路向采取了非此即彼的态度,要么全盘西化,要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没有实现转型的历史任务,反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反思这一百多年来的文化转型的经验和教训,有助于我们创造出适应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中国现代文化;施惠玲从现代性的维度审视了现代化、全球化进程中的代价问题,把代价看做现代性的危机与困境,并力图阐析全球化、现代性与代价之间复杂交织的关系;王林平提出,马克思的代价概念不仅是价值哲学层次上的范畴,而且还是一个奠基于现代性基础上的关系范畴。
- 邱耕田张荣洁
- 关键词:价值论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中国现代文化历史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