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耿向苏
-

-

- 所属机构:北京积水潭医院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洪雷

- 作品数:109被引量:695H指数:15
- 供职机构:北京积水潭医院
- 研究主题: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 膝关节 关节镜检查 后交叉韧带
- 冯华

- 作品数:210被引量:1,221H指数:18
- 供职机构:北京积水潭医院
- 研究主题: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 膝关节 关节镜检查 复发性髌骨脱位
- 张辉

- 作品数:1,197被引量:5,466H指数:32
- 供职机构:西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 研究主题:关节镜 膝关节 前交叉韧带 直流微电网 关节镜检查
- 王雪松

- 作品数:106被引量:647H指数:12
- 供职机构:北京积水潭医院
- 研究主题:关节镜 关节镜检查 膝关节 前交叉韧带 后交叉韧带
- 王满宜

- 作品数:565被引量:8,679H指数:46
- 供职机构:北京积水潭医院
- 研究主题:骨折 骨折固定术 髋臼骨折 手术治疗 肘关节
- 肩关节损伤外科治疗的系统临床研究及相关基础研究
- 姜春岩鲁谊朱以明冯华洪雷耿向苏王满宜荣国威黄强刘晓华龚晓峰
- 该项目是针对肩关节损伤的系统研究,属于临床医学外科学中的骨科领域。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肩关节骨折的治疗,包括:1)肱骨近端骨折外科治疗的临床与生物力学研究;2)人工肱骨头置换的临床与生物力学研究;3)应用联合腱...
- 关键词:
- 关键词:肩关节损伤外科治疗
- 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后交叉韧带重建中胫骨隧道的规划及定位(英文)被引量:2
- 2008年
- 背景:常规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可改善关节的后向稳定性,但移植物与胫骨隧道口之间相互磨损,使移植物机械强度下降或隧道口扩大而导致后交叉韧带术后残存松弛。目的:利用基于术中透视的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胫骨隧道的合理规划及准确定位,探讨导航技术在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的有效性与实用性。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分析,于2006-08/2007-03北京积水潭医院完成。对象: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患者15例均为复合韧带损伤,14例选用异体跟腱移植,1例选用自体骨一髌韧带中1/3一骨移植。方法:导航系统需要在胫骨及后交叉韧带胫骨导向器上分别安装追踪器,经过注册及校准后,导航系统识别并捕获上述追踪器主动发射的信号,实时计算确定胫骨近端的三维空间位置及与胫骨导向器的相对关系,并将后交叉韧带重建中所需要的虚拟胫骨隧道路径叠加至由术中"C"型臂X射线透视机所获得的胫骨近端X射线影像上。根据规划方案术中实时调整虚拟隧道的位置,正位影像隧道出口位于两侧髁间嵴中线偏外侧、关节面远侧1.5cm处,侧位影像上要求在保证胫骨近端后侧皮质完整的情况下、与胫骨平台关节线角度呈最大。主要观察指标:手术中透视时间和次数,术后标准正、侧位X射线片、三维CT及MRI评估胫骨隧道的出口位置、移植物与隧道的角度、隧道与胫骨后方皮质的贴合程度及隧道后壁的完整性。结果:15例患者中14例获得手术成功,1例失败。手术中透视次数由2~15次减少至2~4次,透视时间缩短10~30min。无导航相关并发症出现。14例获得成功的病例隧道出口均位于后交叉韧带的解剖附丽区内,胫骨隧道与移植物夹角平均为123.3°;隧道与胫骨后方皮质贴合紧密,贴合距离均在2mm内。10例隧道后壁完整,4例轻度破裂但隧道整体完整性存在。结论
- 张晋冯华洪雷王雪松耿向苏张辉
- 关键词:透视导航后交叉韧带关节镜
- 全关节镜下膝关节后外复合体重建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 介绍全关节镜下腘肌腱重建、腘肌腱联合腘腓韧带重建或膝关节后外复合体(posterolateral corner,PLC)解剖重建的手术技术,探讨全关节镜下PLC重建治疗膝关节后外不稳定的效果.方法 2008年8月至2010年4月,共完成全关节镜下后十字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PLC重建手术34例.患者在接受手术时平均年龄34.1岁(15~52岁);男32例,女2例;从受伤到手术平均10.7个月.所有病例均为陈旧性损伤,且均为复合韧带损伤.所有PCL损伤的病例都存在PLC损伤.合并前十字韧带损伤6例(17.6%),合并前十字韧带、内侧副韧带损伤2例(5.9%),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5例(14.7%).对膝关节PLC损伤进行分型,采用不同的重建技术进行治疗.对于A型旋转不稳定,采用全关节镜下腘肌腱重建、腘肌腱联合腘腓韧带重建;对于C型后外不稳定,采用全关节镜下PLC解剖重建.结果 14例患者获得随访并进行二次关节镜检查,平均随访18.5个月(13~25个月).终末随访包括:膝关节查体、KT-1000测量、膝关节应力像和胫骨外旋稳定性.使用膝关节应力像测量胫骨后移程度,胫骨后移由术前平均15.56mm减少为术后5.16mm,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使用屈膝30°位胫骨外旋试验评估膝关节后外旋转不稳定.对比患侧与健侧胫骨外旋的差值,由术前平均14.92°减小为术后-0.22°,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患者平均屈曲受限4.23°,无伸膝受限.结论 对于膝关节PLC损伤导致的不稳定,采用全关节镜下PLC重建的手术技术,能够有效恢复膝关节后外旋转不稳定.这种手术技术能够与PCL重建联合应用.
- 张辉冯华洪雷耿向苏张晋刘心
- 关键词:关节镜检查膝损伤韧带
- 透视导航技术辅助前交叉韧带重建的工作原理及手术流程被引量:6
- 2006年
- 目的:介绍双平面透视导航技术辅助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的原理、术前规划方案、手术流程。方法:术前根据标准正、侧位X线片设计股骨、胫骨隧道的理想位置、角度。股骨采用四方格定位法,胫骨采用矢状位46±3%、正位65°~70°方案进行设计。术中C臂获得标准正侧位X线透视影像后输入计算机系统形成虚拟工作界面。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分别固定主动型红外线追踪器,称为“患者追踪器”。前交叉韧带胫骨及股骨导向器上另分别装配“工具追踪器”。经过注册及校准后,导航系统识别并捕获上述追踪器所发射的信号,经过计算确定膝关节与手术工具的空间位置与相互关系,实时跟踪手术工具的位置、方向并投射在上述工作界面上,作为隧道的虚拟路径,供术者实时调整,直至达到术前规划要求。最后将理想化的虚拟隧道转换为真实骨隧道,置入移植物并固定,实现导航目的。结果:2005年12月至2006年5月,共完成导航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47例,全部获得成功。其中,单纯ACL损伤43例,合并MCL损伤4例。急性损伤18例,陈旧损伤29例。移植物均选择骨-髌韧带中1/3-骨,其中自体移植物36例,异体移植物11例。固定方式均为金属挤压螺钉。术后除3例于股骨侧追踪器固定钉孔处出现骨化现象外,无其它并发症。结论:透视导航技术可以实现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骨隧道的术前、术中规划,保证隧道位置的准确性及可重复性。
- 冯华张辉洪雷耿向苏王雪松
- 关键词:透视导航前交叉韧带关节镜
- 导航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与关节镜下重建手术骨隧道位置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3
- 2006年
- 目的:将计算机辅助手术技术(导航系统)应用于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分组测量导航手术和同期进行的传统关节镜下手术中股骨和胫骨隧道位置,通过数据分析比较评估导航系统辅助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的精确性和可重复性。方法:自2005年12月至2006年5月,导航下完成47例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选取其中连续进行的40例导航手术作为研究组,再选取40例同期连续进行的传统关节镜手术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手术后的股骨和胫骨隧道关节内口位置进行比较测量。胫骨隧道位置的测量采用Klos推荐的方法进行测定,股骨隧道按照Amis法进行测量。结果:导航手术组胫骨隧道关节内出口位置平均值45.35%(标准差3.827%,范围37%~53%),传统关节镜手术组胫骨隧道关节内出口位置平均值41.05%(标准差6.008%,范围25%~54%),两组结果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导航手术组标准差小于关节镜手术组。导航手术组股骨隧道关节内入口位置平均值62.25%(标准差5.610%,范围52%~73%),传统关节镜手术组股骨隧道关节内入口位置平均值56.62%(标准差7.316%,范围46%~77%),两组结果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导航手术组标准差小于关节镜手术组。结论:导航系统应用于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与传统关节镜下重建手术相比,股骨和胫骨的隧道位置均明显偏后,更接近前交叉韧带的解剖位置,导航手术组的可重复性明显高于传统手术组。
- 王雪松冯华洪雷张辉耿向苏
-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手术前交叉韧带重建
- 腘窝小切口入路治疗后十字韧带胫骨附丽撕脱骨折
- <正>目的介绍后十字韧带胫骨附丽撕脱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腘窝小切口入路及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 2004年8月至2005年12月,共治疗26例急性后十字韧带胫骨附丽撕脱移位骨折,Ⅱ型17例 (65.4%),Ⅲ型9例(34....
- 洪雷王雪松张辉耿向苏冯华
- 文献传递
- 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关节镜下前十字韧带重建
- <正>目的透视导航技术应用关节镜下前十字韧带重建手术, 辅助胫骨及股骨侧骨隧道的准确合理定位,重点介绍术前规划方案和手术方法,比较导航技术辅助与单纯关节镜技术对股骨、胫骨隧道位置的影响。
- 冯华张辉洪雷耿向苏王雪松
- 文献传递
- 一种医用外科股骨滑车导向器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由导向臂、导向器、固定套筒及固定螺丝组成的医用外科股骨滑车导向器,钩状的细长杆导向臂穿入圆柱体固定套筒上部的横向穿过孔内,固定螺丝从固定套筒顶端垂直向下固定导向臂,下部为半圆形横截面的固定套筒插入矩形...
- 张辉冯华刘心张晋沈杰威洪雷王雪松耿向苏
- 文献传递
- 交叉韧带囊肿MR影像与临床表现分析被引量:12
- 2007年
- 目的:分析交叉韧带囊肿的MR影像和临床表现。方法:对7例交叉韧带囊肿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30.6岁)。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症状持续时间、体征、外伤病史以及MR影像进行了分析。结果:本组病例有5例前交叉韧带囊肿和2例后交叉韧带囊肿,所有囊肿形态为椭圆形或分叶状。大多数位于交叉韧带的后方。采用关节镜手术对所有患者的囊肿进行切除和吸取,术后症状消失并且经过随访未出现复发。结论:膝关节内的交叉韧带囊肿较为少见。它可能造成膝关节疼痛,屈伸功能受限。MRI检查是有助于确立诊断、指导治疗的有效手段。这类损伤经过关节镜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 王雪松冯华洪雷张辉耿向苏
- 关键词:交叉韧带膝关节囊肿核磁共振
- 同种异体骨-髌腱-骨组织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3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0
- 2008年
- 目的:回顾性研究并评估采用同种异体骨-髌腱-骨组织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4年12月至2006年8月,对36例ACL损伤病例进行了同种异体骨-髌腱-骨组织移植重建。男性16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28岁(15~56岁);急性损伤11例,慢性损伤25例。对所有患者进行了主观评估(包括手术前后Lysholm评分、IKDC评分和症状改善情况)和客观评估(包括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KT-1000测量,以及关节活动范围),并对比了患者术前以及术后的MR影像和关节镜手术探查影像,还对术后发热情况以及并发症进行了记录。结果:本组病例平均随访23.6个月(12~32个月)。主观评估:术前Lyshrolm评分为63.61±13.4分(46~90分),术后最终评分为98.03±3.6分(85~100分),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IKDC评分总体优良率达到91.7%。客观评估:KT-1000测量结果:术前两侧胫骨前移的差别为7.05±2.15mm(2-11mm),术后最终测量值为1.15±1.43mm(0-6mm),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术后并发症以及病毒和细菌感染。1例患者移植物松弛度增加,给予固缩治疗后好转。另1例部分韧带磨损,但主观评估良好,给予清创和髁间窝成形术处理。结论:短期观察显示,采用同种异体骨-髌腱-骨组织移植重建ACL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具备有效性和安全性。
- 张辉王雪松冯华洪雷耿向苏王满宜
- 关键词:骨-髌腱-骨前交叉韧带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