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德红
-

-

- 所属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北京希望马拉松专项基金
相关作者
- 周纯武

- 作品数:411被引量:3,230H指数:27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乳腺肿瘤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MRI
- 李琳

- 作品数:143被引量:906H指数:15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 研究主题:CT表现 X线计算机 头颈部 多层螺旋CT 能谱CT
- 林蒙

- 作品数:73被引量:450H指数:13
-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学院
-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鼻咽癌 同步放化疗 扩散加权成像 下咽鳞癌
- 赵燕风

- 作品数:58被引量:436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 研究主题:CT表现 磁共振成像 X线计算机 能谱CT 鼻咽癌
- 赵心明

- 作品数:180被引量:1,286H指数:20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多层螺旋CT X线计算机 胰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
- 不同VEGF水平喉及下咽鳞癌能谱参数的研究
- 目的 探讨不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水平喉及下咽鳞癌能谱参数的差异,为判断喉及下咽鳞癌预后及个性化治疗提供帮助.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
- 杨亮罗德红赵燕风林蒙李琳郭炜
- 关键词:能谱CTVEGF
- 头颈部肿瘤多层螺旋CT冠状面多平面重建与常规扫描图像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2
- 2003年
- 目的 分析头颈部肿瘤多层螺旋CT冠状面多平面重建 (MPR)与常规扫描图像 ,探讨冠状面MPR能否替代常规冠状面扫描。方法 使用GELightspeedUltra 8层螺旋CT扫描仪对 90例头颈部肿瘤患者进行扫描 ,在横断面基础上行MPR。由 3位资深放射科医生对冠状面MPR像与常规扫描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90例冠状面MPR像对正常鼻咽、鼻腔、鼻窦、上颈部等部位软组织的显示与常规扫描冠状面像相似 ,图像质量好 ,均为 1级。 5 9例 (6 5 .6 % )冠状面MPR像对骨质的显示优于常规扫描像 ,6 8例 (75 .6 % )对颅底孔道的显示优于常规扫描像。增强CT扫描中 ,5 1例明显肿瘤病灶 ,4 6例 (90 .2 % )对肿瘤的显示优于常规扫描冠状面像。结论 多层螺旋CT扫描MPR图像除对口腔、口咽的显示欠佳外 ,均近似或优于常规冠状面扫描像 。
- 罗德红梁颖吴宁赵心明黄遥王建卫周纯武
- 关键词:头颈部肿瘤多层螺旋CT检查
- 能谱CT在鉴别淋巴瘤与头颈部转移淋巴结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9
- 2015年
- 目的探讨能谱CT在鉴别淋巴瘤、头颈部鳞状细胞癌(SCC)和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转移淋巴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14年1月至6月非霍奇金淋巴瘤(NHL)25例共236枚淋巴结、霍奇金淋巴瘤(HL)3例共32枚淋巴结、SCC21例共86枚淋巴结和PTC19例共92枚淋巴结。记录40~140keV能量区段所对应的CT值及碘基图和水基图各枚淋巴结的碘和水含量,分别测量不同keV下淋巴结的标化CT值、标化碘含量和水含量,计算能谱曲线斜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70keV为最佳单能量图像。弥漫大B细胞型淋巴瘤(DLBCL)、滤泡型淋巴瘤I/II级[FL(I/Ⅱ)]、T淋巴母细胞型淋巴瘤(T-LBL)、HL、PTC和SCC转移淋巴结的标化CT值分别为0.32±0.10、0.46±0.08、0.41±0.11、0.41±0.11、0.56±0.15和0.34±0.16,标化碘含量分别为0.20±0.08、0.32±0.08、0.25±0.09、0.30±0.12、0.49±0.18和0.23±0.18,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1.92±0.55、-2.45±0.60、-1.82±0.57、-2.57±0.54、-5.44±2.41和-1.97±0.81。不同病理类型转移淋巴结标化CT值比较,除DLBCL与SCC、T-LBL与HL外,其余各类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病理类型转移淋巴结标化碘含量比较,除DLBCL与SCC、FL(I/Ⅱ)与HL、T-LBL与SCC、T-LBL与HL外,其余各类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病理类型转移淋巴结能谱曲线斜率比较,除DLBCL与T-LBL、DLBCL与SCC、FL(I/II)与HL、T-LBL与SCC外,其余各类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不同病理类型转移淋巴结的能谱CT定量参数具有一定差异,应用单能量图像CT值、碘含量及曲线斜率分析,可为淋巴结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定量分析信息。
- 王小艺赵燕风吴宁杨亮李琳朱正罗德红
- 关键词:头颈部肿瘤淋巴瘤肿瘤鳞状细胞淋巴结
- 甲状腺病变的影像诊断进展被引量:9
- 2017年
- 甲状腺病变是头颈部最常见病变,而甲状腺癌又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术前正确鉴别甲状腺病变的性质、确定临床分期对于病人治疗方式的选择及预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 罗德红李琳
- 关键词:甲状腺病变影像诊断常见病变恶性肿瘤甲状腺癌预后评价
- CT纹理分析技术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可行性研究被引量:21
- 2017年
- 目的探讨CT纹理分析技术在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病变病人35例,共42个病灶,其中恶性结节26个,良性结节16个。所有病人治疗前均行颈部增强CT扫描。将DICOM格式的CT增强图像(层厚和层间距均为5 mm)导入CT Kinetics软件进行纹理及直方图分析得到未经滤过的原始细纹理图像。CT纹理分析主要参数包括熵值、偏度、峰态、平均像素值和像素分布的标准差。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间纹理参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并对有统计学意义的纹理参数进行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确定诊断阈值。结果甲状腺恶性结节的熵值、偏度、峰态、像素值和标准差分别为6.65±0.92、0.63±1.37、0.69±1.23、84.08±23.36和18.14±3.31;良性结节分别为5.96±0.54、0.59±1.42、0.51±1.17、72.00±24.52和20.05±6.10。熵值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度、峰态、像素值和标准差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以熵值6.09为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阈值,其ROC曲线下面积、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33、71.3%和70.0%。结论 CT纹理参数对鉴别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有一定帮助。
- 郭炜罗德红赵燕风李琳林蒙胡镭赵心明周纯武
- 关键词:甲状腺结节
- 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残留患者行核素治疗效果的评价及再次手术治疗的作用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观察核素治疗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残留患者的疗效评价及再手术的作用。方法选择20例首诊在外院治疗后有甲状腺乳头状癌残留,并曾接受核素治疗的患者进行分析。其中I期13例,Ⅲ期3例,Ⅳ期d例。因颈部仍有肿瘤残留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再次手术,再手术时切除残留甲状腺肿瘤5例,颈淋巴清扫15例(20侧)。同时对比20例患者在外院行核素治疗前后CT影像学上的肿瘤变化,采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in Solid Tumors,RECIST)评价其客观疗效。数据采用SPSSl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例患者年龄22~58岁,中位年龄40岁;核素治疗前接受过1~4次手术,平均1.5次;行核素治疗2-6次,平均3.3次,剂量210-660mCi,平均318mCi。对20例曾行手术及核素治疗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行核素治疗前后患者的靶病灶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77,P〉0.05)。再次手术后经病理证实均有肿瘤残留或颈淋巴结转移。结论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残留或转移患者,再次手术应为优先选择,核素治疗无明显治疗作用,应仅选择性用于有远处转移,或其他原因不能手术者,以及具备摄碘功能,颈部病灶得以彻底切除后病例的辅助治疗。
- 吴跃煌郑蓉罗德红杨红鹰梁青壮
- 关键词:碘放射性同位素再手术
- 90天-6°卧床后重力再适应过程中大脑局部功能活动重塑研究
- 2024年
- 目的比较并分析90 d、-6°卧床实验后,不同恢复时间下大脑局部功能活动变化,明确重力再适应过程中脑功能重塑机制,为脑功能恢复模型的构建与健康评估提供影像学依据与指导。方法36名男性健康志愿者在卧床前、90d卧床后恢复3d及后恢复26~28d时,分别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扫描,计算局部一致性(ReHo)和低频振幅(ALFF)并进行不同时间点间的差异脑区分析。结果与卧床前相比,卧床后恢复3 d时,左侧顶下缘角回的ReHo降低,右侧后扣带回ALFF降低;左侧距状裂周围皮层及右侧舌回ReHo升高,左侧楔前叶、左侧旁中央小叶及右侧中央后回ALFF升高。后恢复26~28 d时,除上述脑区外,更多脑区表现出更显著的局部活动变化。结论90d长期卧床及后恢复可引起大脑的默认网络、感觉运动网络及视觉网络的神经功能活动发生改变,且较长时间的重力再适应恢复后会出现明显的适应性重塑现象。
- 刘雅文任鹏玲李铠蔡林坤张婷婷吕柯吕柯吕晗吕晗罗德红曲丽娜李莹辉
- 关键词:模拟失重头低位卧床
- MR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预测进展期下咽癌对诱导化疗敏感性价值研究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MR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预测进展期下咽癌对诱导化疗敏感性的价值。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28例下咽癌患者,在治疗前及诱导化疗后3周内分别行IVIM-DWI检查。IVIM序列设置12个b值(0、10、20、30、50、70、100、150、200、400、800和1000 s/mm^2)。分析IVIM双指数模型假性扩散系数(D^*)、真性扩散系数(D)、灌注分数(f)值,并与单指数模型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进行比较。诱导化疗结束后行疗中评价,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将患者分为治疗有效组,包括完全缓解(CR)和部分缓解(PR);治疗无效组,包括稳定(SD)和进展(PD)。有预测价值的IVIM参数及阈值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受试者特征曲线(ROC)分析和确定。结果 28例患者中,18例治疗有效,10例治疗无效。诱导化疗后,IVIM参数中ADC、D值均升高,D^*值降低(P均〈0.05),f值改变不明显(P〉0.05)。与治疗无效组比较,治疗有效组的疗前ADC、D值较低,治疗前后ΔADC、ΔD和ΔD^*较高,而Δf变化不显著。ROC曲线分析疗前D值预测治疗有效最佳,以D值0.847×10^-3mm^2/s为阈值,相应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06、75.0%和88.9%。结论 IVIM-DWI有助于预测下咽癌对诱导化疗的敏感性。
- 郭炜罗德红王晓华袁慧书
- 关键词:下咽癌诱导化疗扩散加权成像
- 颈部间隙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颈部是连接头与躯干的枢纽,解剖结构复杂,影像检查方法包括传统的X线、B超、CT、MRI、核素、血管造影等.本文探讨 颈部间隙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包括,一、腮腺肿瘤,二、颈部淋巴结病变,三、颈部非淋巴结肿物,四、甲状腺疾...
- 罗德红
- 关键词:影像诊断腮腺肿瘤淋巴结病变甲状腺疾病
- 文献传递
- 多参数MRI预测舌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探讨多参数MRI预测舌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和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且临床、MRI资料完整的46例舌癌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组30例(单侧转移16例、双侧转移14例),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组16例。40例行头颈部MRI平扫及增强扫描,6例仅行MRI平扫;其中32例行DWI检查。测量和记录肿瘤ADC值、长径、厚度、距舌中线距离、距舌下间隙距离。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比较颈部淋巴结转移组与无转移组间、单侧和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组间MRI测量参数的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MRI参数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效能。结果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组患者间肿瘤距舌下间隙距离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长径、厚度、距舌中线距离、ADC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问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长径、厚度及距舌中线距离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肿瘤ADC值、长径、厚度及距舌中线距离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ROC下面积分别为0.878、0.822、0.834和0.794,分别以1.13×10^-3mm^2/s、31.08mm、17.33mm及-2.26mm为阈值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分别为90.9%、83.3%、86.7%和86.7%,特异度分别为90.O%、81.3%、81.3%和75.0%。肿瘤ADC值预测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ROC下面积为0.806,以1.07×10^-3mm^2/s为阈值,预测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0%和75.0%。结论舌癌患者多参数MRI上,肿瘤ADC值、长径、厚度及距舌中线距离可作为独立因素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其中ADC值对预测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有一定帮助。
- 郭炜罗德红李琳林蒙赵燕风杨亮胡镭赵心明周纯武
- 关键词:舌肿瘤淋巴转移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