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吉
作品数: 236被引量:3208H指数:39
  • 所属机构:南京大学
  • 所在地区:江苏省 南京市
  • 研究方向:天文地球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王苏民
作品数:197被引量:4,488H指数:3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古气候 湖泊 气候变化 湖泊沉积 青藏高原
张恩楼
作品数:87被引量:1,181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沉积物 湖泊沉积 湖泊沉积记录 古气候 重金属
刘恩峰
作品数:71被引量:1,268H指数:23
供职机构:山东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沉积物 太湖 重金属 南四湖 人为污染
羊向东
作品数:135被引量:1,952H指数:3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研究主题:湖泊 硅藻 古气候 湖泊沉积 环境变化
王苏民
作品数:103被引量:2,869H指数:3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研究主题:古气候 湖泊 湖泊沉积 古环境 岱海
毛乌素沙地东南缘全新世湖相地层石英和钾长石释光测年对比被引量:4
2015年
采集来自毛乌素沙地东南缘巴图湾、大沟湾和三岔河等3处典型湖相地层出露点的3个样品,分别提取石英和钾长石矿物组分,采用小片技术(样品直径2 mm)进行释光年代测试,并将两种矿物年代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应用单片再生剂量( SAR)流程测试了石英样品的等效剂量(预热温度选为260℃).剂量恢复实验和光释光特性显示,SAR流程测试条件选择合适,样品沉积前光释光信号晒退完全,说明石英年代结果可靠.另外,应用两步红外激发(激发温度分别为50℃和150℃)的单片再生剂量流程( post-infrared infrared-stimulated luminescence,简写为pIRIR流程)测试钾长石样品的等效剂量,剂量恢复实验和释光特性等各项检验均符合要求,剩余剂量在-0.2~0.026 Gy之间,可忽略不计.钾长石的pIRIR150信号异常衰减速率为0.55~1.71(%/decade),因造成的误差较小,故无需对年代结果进行校正.3处湖相地层的石英年代分别为11.3±0.9、6.5±0.6、2.7±0.2 ka BP,钾长石 pIRIR150年代分别为10.0±0.7、6.9±0.5、2.4±0.2 ka BP,两者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说明毛乌素沙地东南缘的全新世湖相沉积物适合用钾长石pIRIR150流程进行释光测年.本研究为毛乌素沙地部分样品因石英信号较弱而无法测年问题提供了解决办法,也为该区域全新世,尤其是历史时期(近2000年)以来的环境变化研究提供了年代学支撑.
冯玉静隆浩黄银洲王洪娇王乃昂高磊沈吉
关键词:毛乌素沙地湖相沉积钾长石全新世
乌伦古湖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古气候环境意义被引量:64
2006年
利用乌伦古湖沉积钻孔的粒度资料,分析了粒度频率曲线、粒度参数和粒度组成等粒度特征,并探讨了乌伦古湖粒度代表的古气候意义。结果表明乌伦古湖沉积物频率曲线主要是正态单峰型,反映流水作用为主要沉积作用。岩芯下部(225~197cm)沉积物分选较差,偏度和尖度较大,为浅水沉积环境;中部(197~103cm)分选由差变好,物源由复杂变单一,为浅水沉积向深水沉积过渡环境;上部(103~0cm)分选较好,物源单一,中值粒径减小,反映了湖水位的下降。沉积物粒度特征反映了乌伦古湖地区全新世降水、流水和风力作用以及湖面水位高低的变化。乌伦古湖一万年来的古气候环境演化大致经历了10250~7720cal.aBP的干旱、7720~2800cal.aBP的湿润和2800cal.aBP以来的偏干三个阶段。
蒋庆丰刘兴起沈吉
关键词:粒度特征古气候环境
末次盛冰期以来泸沽湖沉积记录的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和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及其古植被意义被引量:20
2015年
泸沽湖是云贵高原上典型西南季风区的一半封闭湖泊,本文通过研究水深69.3m处长度为18.3m岩芯中15个样品的陆源高等植物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及碳同位素组成,揭示了湖区木本/草本植被和C3/C4植被的变化历史,并试图探讨C3/C4植被变化的可能影响机制.在末次盛冰期至全新世早期,正构烷烃含量及(C27+C29)/2C31比值逐渐增加,正构烷烃(碳数>C25)的平均碳链长度(ACL)值逐渐减少,指示木本植物比例相比草本植物较多且呈逐渐增加态势,表明气候逐渐向暖湿方向发展;而同一时期,陆源高等植物正构烷烃(C27、C29和C31)δ13C值均逐渐偏正,无法用气候变化来解释,应该反映了C3/C4植被变化,由此,通过二元模式计算得出的C4植物比例从19.6%逐渐增加至31.9%,上述结果表明该时期温度升高对C4植物增多起了主要作用.到全新世中期,正构烷烃分布特征表明木本植物比例依然较高,表明此时气候温暖湿润,而δ13C值则呈偏负的趋势,我们认为这是降雨增加和C4植物减少协同导致的.在全新世晚期,正构烷烃分布特征指出草本植物比例相对增加,而该时期的δ13C值则稍微偏正,这可能是因为气候变干所导致的.陆源高等植物正构烷烃分布特征所揭示的植被变化可以与研究区域孢粉记录进行较好对比.研究进一步明确了温度是C4植物出现的主控因素,而在温度满足要求时降雨的增多会降低C4对C3植物的竞争优势.
崔琳琳王旭沈吉丁仲礼
关键词:单体碳同位素正构烷烃末次盛冰期
万洋山-诸广山复式岩基及322铀矿田地质特征和成因研究
沈吉
云南北海湿地孢粉记录的全新世印度夏季风演化
作为全球季风环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夏季风的演化历史在过去气候变化研究中得到广泛关注。大量研究发现,夏季太阳辐射的变化以及热带辐合带(ITCZ)的迁移是影响季风演化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海洋表面温度(SST)变化在不同...
王永波沈吉汪勇刘兴起曹现勇Ulrike Herzschuh
关键词:全新世印度夏季风孢粉
文献传递
湖泊沉积物记录的藏中地区2.8Ma以来的环境演变历史被引量:10
2004年
对青藏高原中部错鄂钻孔岩芯湖泊沉积物δ13C、总有机碳(TOC)、总氮(TN)、C/N和Rb/Sr比值等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岩性、孢粉组合特征等,建立了2.8Ma以来藏中地区的环境演化序列、区域构造活动和湖盆演化过程。研究显示,大约在2.8Ma,错鄂构造成盆,2.6Ma的构造运动之后,湖泊扩张,夏季风降水增加,湖泊沉积物以青灰色泥为主,藏中地区总体上处于温湿或凉湿的环境下;约0.78Ma后,沉积岩性明显变粗,湖盆快速充填,反映了强烈的构造隆升运动,并使高原中部整体隆升到4000m以上,δ13C和TOC反映藏中地区环境具明显的高寒特点;高原剧烈隆升时期,化学风化较弱,而在高原相对稳定的剥蚀夷平阶段,化学风化较强,说明藏中地区的化学风化在受气候强烈影响的同时,又受高原阶段性的构造隆升所控制。
陈诗越王苏民金章东沈吉
关键词:湖泊沉积地球化学化学风化环境演化
大空间尺度野外便携微宇宙实验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大空间尺度野外便携微宇宙实验装置,包括培养器、密封盖和固定架,培养器包括伸缩管状的伸缩部和与其下端密封螺纹连接的底座,底座内设置有培养腔,伸缩部的顶部敞口并设有密封盖,密封盖包括气孔和电极孔,气孔处设置...
王建军李明家沈吉
文献传递
云南鹤庆盆地2.780~1.802MaB.P.期间的古植被和古气候被引量:19
2007年
鹤庆深钻421.7m以下岩芯的孢粉组合揭示2.780~1.802MaB.P.期间鹤庆盆地周围山地植被类型的更替主要是松林和寒温针叶林林带的上下迁移,并且研究区在第四纪之前就已基本具备了目前的主要植物种类及其自然地理轮廓。根据孢粉组合中寒温针叶林主要成分的孢粉含量变化推测研究区周围的山顶气候在2.780~1.802MaB.P.期间依次经历了相对温和偏干→整体相对寒冷潮湿→温和偏干→寒冷较湿→温凉较干→温和偏干→寒冷较湿的7次明显波动;同时结合孢粉组合特征和山顶气候推测盆地周围较低海拔区的气候经历了温暖干旱→整体相对温暖潮湿→温暖干旱→温凉较湿→温和偏干→温暖干旱,但夏季有一定降雨→温凉较湿的7次明显波动。在重建古植被与古气候时,还根据孢粉组合中寒温针叶林的主要成分与喜热成分的孢粉含量变化,探讨了2.780~1.802MaB.P.期间不同时段导致研究区周围山地垂直植被带迁移的主要原因,即区分了构造抬升与气候变化对其影响的可能性。研究认为2.729~2.608MaB.P.期间寒温针叶林面积增加主要是由于山体强烈抬升造成的,此次山体强烈抬升正对应着晚新生代地质时期青藏高原强烈隆升的“青藏运动B幕”,而其他时段的寒温针叶林面积增减主要是气候变化引起的。
肖霞云沈吉肖海丰王苏民童国榜
关键词:孢粉古气候鹤庆盆地
应用于湖泊沉积物-水界面过程研究的室内模拟系统
本发明提供一种应用于湖泊沉积物-水界面过程研究的室内模拟系统,其主要包括水动力扰动系统、光照系统、恒温水浴系统、自动取样系统四部分,其优点在于:采集的湖泊沉积物直接放置在保温箱中,可以人为控制界面水动力扰动、界面光照、界...
王建军沈吉瞿文川
文献传递
程海沉积物重金属时空变化及人为污染与潜在生态风险研究
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是影响湖泊等水体环境质量与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对程海9个沉积短岩芯中10种金属元素含量的分析,在210Pb与137Cs定年的基础上,研究了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与污染的时空变化特征;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
于真真刘恩峰张恩楼林琪沈吉王荣李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