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正学
作品数: 211被引量:1059H指数:16
  • 所属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所在地区:重庆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蒋电明
作品数:530被引量:2,195H指数:22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纳米羟基磷灰石 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 聚酰胺66 PA66 内固定
欧云生
作品数:187被引量:929H指数:15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PA66 聚酰胺66 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 脊柱结核 椎间融合器
唐可
作品数:60被引量:287H指数:9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椎弓根螺钉 内固定 后路 PA66 手术治疗
安洪
作品数:266被引量:1,262H指数:18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脱蛋白骨 骨水泥 骨移植 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 关节软骨
罗小辑
作品数:101被引量:357H指数:10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骨肉瘤 成骨分化 手术治疗 内固定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n-HA/PA66人工椎体在颈椎病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用n-HA/PA66人工椎体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2月至2008年3月,我科对53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n-HA/PA66人工椎体植入钛板内固定术。术后观察患者脊髓功能恢复情况,颈椎曲度、椎间隙高度变化情况,植骨融合情况,并发症、切口愈合情况。通过与同期在我科行钛网植骨融合的颈椎病患者对照,评估其临床效果。结果:全部患者均获门诊或电话随访。两组所有患者术后较术前脊髓功能、颈椎曲度、椎间隙高度改善明显,植骨融合率100%。n-HA/PA66人工椎体组术中术后未见并发症,钛网组有5例术后出现钛网下沉。两组比较,n-HA/PA66人工椎体组在脊髓功能、颈椎曲度、椎间隙高度、植骨融合率及局部反应等方面与钛网组无明显差异;在术后并发症方面优于钛网组。结论:n-HA/PA66人工椎体能有效恢复颈椎曲度及椎间隙高度;植骨融合率高。应用于颈前路治疗颈椎病的手术中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张荣权正学蒋电明欧云生唐可李基明
关键词:颈椎病脊柱重建术羟基磷灰石
地震开放性损伤伴感染转运伤员的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分析汶川地震开放性损伤伴感染转运伤员的临床特点,总结其治疗经验。方法对我科2008年5月13日-2008年6月10日收治的54例汶川地震开放性损伤伴感染转运伤员进行分析、总结。治疗方法包括:在全身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对创口行反复彻底清创,在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基础上抗感染治疗,并行高压氧辅助治疗,对开放性骨折患者行外固定支架固定。结果所有地震开放伤均有感染,且多为混合感染,以G^+球菌和G^-杆菌为主,大部分患者合并厌氧菌感染。54例患者中无一例死亡,1例院外截肢患者因残端感染严重而行多次行残端清创、修整。除2例患者外,其余患者伤口均愈合。骨折患者骨折复位好,外固定牢靠,目前正处于康复中。结论在积极抗感染的基础上反复、彻底地清创和正确及时地闭合创口是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根据感染特点予以恰当的辅助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
卢旻鹏蒋电明权正学黄伟倪卫东赵增辉陈虹
关键词:自然灾害地震
特发性脊髓疝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2018年
脊髓疝是一种临床少见的疾病,分为特发性脊髓疝、创伤后脊髓疝和医源性脊髓疝。其中创伤后脊髓疝和医源性脊髓疝病因明确。本文主要对特发性脊髓疝的分型、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式作一综述,为特发性脊髓疝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彭俊木钟伟洋唐可罗小辑权正学
Id1基因在BMP-2维持椎间盘细胞软骨特性中的作用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构建Id1基因过表达和RNAi慢病毒载体,并以兔椎间盘髓核细胞为研究对象,观察Id1基因表达水平调整后,BMP-2诱导髓核细胞分泌软骨特性因子的变化。方法 1设计针对Id1基因过表达和RNA干扰的序列,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将目的基因片段连接到慢病毒载体,转染293T细胞后测定病毒滴度。2将2种慢病毒分别感染髓核细胞,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髓核细胞Id1mRNA和蛋白表达。3重组腺病毒Ad BMP2感染髓核细胞,利用已制备的2种慢病毒再次感染细胞,QRT-PCR检测细胞表达软骨特性分子的能力。结果 1慢病毒感染髓核细胞后,Id1基因的mRNA与蛋白的表达量与未感染病毒组(0.428±0.079)及空载病毒组(0.400±0.045)相比,过表达组(0.848±0.154)增加,RNAi组(0.115±0.014)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符合预期结果。2细胞内Id1的表达增加可促进colⅡ(0.407±0.083)和ACAN(0.284±0.074)的mRNA表达增加,与GFP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ADBMP2处理细胞后,Id1的表达增加可使colⅡ(0.590±0.072)和ACAN(0.351±0.066)的mRNA表达进一步显著升高;Id1表达降低时,以上因子的表达被明显抑制[colⅡ:(0.244±0.060),ACAN:(0.168±0.0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d1能够促进椎间盘细胞软骨特性分子的表达,细胞内Id1基因水平变化能够显著影响BMP-2诱导细胞分泌软骨特性因子,推测Id1是BMP-2维持椎间盘细胞软骨特性作用的关键因子。
周栩权正学罗小辑唐可周强钟伟洋张圆江维
关键词:分化抑制因子1骨形态发生蛋白2髓核细胞
Ⅰ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炎19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探讨Ⅰ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炎的临床疗效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998年2月~2004年8月我院收治19例腰椎间盘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7例原发性腰椎间盘炎Ⅰ期行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12例腰椎间盘术后椎间盘炎行后路病灶清除、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脊柱融合术,观察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患者术后剧烈腰痛即感明显缓解,不再需用止痛剂,能自行翻身,切口无感染,抗生素治疗6~8周。随访5~53个月,病变间隙术后3~6个月达到骨性融合,无腰痛后遗症。结论Ⅰ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炎能迅速缓解症状,缩短病程和住院时间,利于脊柱融合,减少惠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是治疗腰椎间盘炎的有效手段。
欧云生权正学蒋电明安洪
关键词:椎间盘炎手术腰椎内固定腰椎间盘炎
涉及腰骶关节的不稳定型骶骨骨折手术治疗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初步探讨涉及腰骶关节的不稳定型骶骨骨折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笔者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6月期间治疗的不稳定型骶骨骨折10例,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28~51岁,平均38.7岁。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神经系统查体是否合并神经系统损伤、以及影像学检查进行骨折分型;根据骨折解剖区域不同,按照Denis分型:Ⅱ区2例,Ⅱ区+Ⅲ区5例,Ⅰ区+Ⅱ区+Ⅲ区3例。其中根据Gibbons评分标准:1分4例,3分3例,4分3例。手术方式采用经后路骶神经孔减压+腰椎椎弓根螺钉联合骶骨椎弓根螺钉[和(或)髂骨螺钉]重建腰-骨盆环稳定性。随访根据Majeed及Gibbons评分评估恢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00~210min,平均130min;术中出血量300~700mL,平均480mL。1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1个月,患者均骨性愈合。涉及Ⅱ区2例恢复良好,神经功能无明显异常;Ⅱ区+Ⅲ区4例恢复良好,1例明显改善;Ⅰ区+Ⅱ区+Ⅲ区1例恢复良好,1例明显改善,1例改善不明显。结论对于涉及腰骶关节的不稳定型骶骨骨折,早期采取手术治疗往往是首选方案,而除摘除碎骨、解除神经根压迫外,还需重视重塑腰-骨盆环的稳定性。腰骶段的重建对于脊柱骨盆的整体稳定性有重要作用,腰椎椎弓根螺钉联合骶骨椎弓根螺钉和(或)髂骨螺钉系统能有效重建腰骶段受损结构,是治疗涉及腰骶关节的不稳定型骶骨骨折的有效手段。
王尧权正学
关键词:骶骨骨折骨盆环腰椎螺钉
原发性椎间盘炎的临床特点及前路手术探讨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 探讨原发性椎间盘炎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 5例经外科手术确诊的原发性椎间盘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细菌学培养结果及在大剂量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前路手术的临床疗效。结果 剧烈痉挛性腰痛、腰部活动严重受限、持续性低热、血沉增快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MRI检查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可作早期诊断 ,2例细菌学培养阳性 ,3例为阴性 ,本组病例均行前路病灶清除 ,植骨融合并内固定 ,剧烈腰痛明显缓解 ,不再需用止痛剂 ,5例均治愈。结论 如诊断明确 ,短期保守治疗无效者 ,宜早期手术 ,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能迅速缓解症状 ,缩短病程 ,是治疗本病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欧云生安洪权正学蒋电明
关键词:原发性椎间盘炎前路手术外科手术
129例汶川地震转运骨科伤员的临床特点和救治措施
目的:总结汶川地震转运骨科伤员的临床特点和救治经验。 方法:对该科自2008年5月13日到2008年6月10日收治的129例汶川地震转运骨科伤员进行检伤分类,记录内容主要包括:转运人次,患者的主诉,诊断,损伤部...
蒋电明卢旻鹏权正学黄伟倪卫东江伟陈虹
关键词:骨科伤员救治措施
文献传递
聚氨基酸/羟基磷灰石椎间融合器植入山羊颈椎
2012年
背景:聚氨基酸/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已被研究证实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目的:观察聚氨基酸/羟基磷灰石椎间融合器对山羊颈椎的融合效果.方法:取成年雄性山羊,切除C3、4椎间盘,清除软骨终板,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植入聚氨基酸/羟基磷灰石颈椎间融合器与自体髂骨.术后2,4,8,12 周行X射线检查;术后4,12 周行CT扫描和组织学检查.结果与结论:术后2 周,实验组平均椎间高度高于对照组(P 〈 0.05),术后4~12 周,两组平均椎间高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4 周,实验组融合度评分差于对照组(P 〈 0.05),术后12 周两组融合度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4,12 周,两组均可观察到从成骨细胞集聚、胶原增生到新骨形成的过程.表明聚氨基酸/羟基磷灰石椎间融合器具有良好的初始稳定性和融合效果,是一种理想的椎间融合装置.
彭磊权正学谭超欧云生唐可
关键词:椎间融合器生物材料
探讨交感型颈椎病的手术疗效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交感型颈椎病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组22例交感型颈椎病的手术疗效,男8例,女14例,年龄42~76岁,中位年龄(59.68±9.75)岁,病程12~120个月,平均(30.73±31.60)个月。术前22例患者,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均提示颈椎不稳,交感神经症状包括:头晕、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物模糊、心慌等。交感神经症状评价采用20分评分法及患者主观满意度评定法(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结果 22病例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时间5~43个月,截至末次随访,平均(19.33±12.97)个月,术前交感症状20评分3~8分;平均(5.09±1.95)分;末次随访0~2分,平均(0.64±0.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主观满意度评价:优13例,良6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86.4%。术后X线片均显示植骨融合。结论颈椎间盘退变是颈椎不稳的病理基础,颈椎不稳是导致交感型颈椎病的重要因素。因此,手术治疗退变性颈椎不稳所致的交感型颈椎病有良好的疗效。
钟伟洋权正学
关键词:颈椎病颈椎不稳交感神经系统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