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安
作品数: 424被引量:3993H指数:31
  • 所属机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 所在地区:上海市
  • 研究方向:文化科学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相关作者

刘虹岑
作品数:28被引量:21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
研究主题:专访 记者 首席记者 周刊 小人物
沈菲
作品数:19被引量:198H指数:9
供职机构:香港城市大学
研究主题:调查记者 影响因素 中国受众 疫情 媒介角色
章震
作品数:19被引量:188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
研究主题:媒体 话语研究 新闻业 媒体融合 政务
吴涛
作品数:10被引量:110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
研究主题:互联网 互联网治理 新闻发布 公共性 新闻生产
瞿旭晟
作品数:25被引量:173H指数:7
供职机构: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
研究主题:外国媒体 外国记者 政务 社交媒体 新闻生产
互联网平台数字劳动的合法性话语建构研究被引量:5
2021年
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法和建构性话语分析法,以"996工作制"、"美团外卖骑手"和新型灵活用工实践为例,考察互联网平台企业如何建构新型劳动关系的合法性话语。研究发现,互联网平台企业以制度和资源为两大核心诉求,根据情境和议题、风险的不同会采取三种应对策略:抗拒与回避,实现组织内劳动的去剥削化;默从与妥协,达成组织对经营环境的适应和协商;控制与再造,以"零工"和"灵活劳动"话语试图对平台劳动价值重构。文章指出,针对平台数字劳动的研究需要保持价值追问的批判性立场,也需要强化立足现实社会的在地性把握。互联网监管部门不仅要妥善处理新的劳动关系和媒介文化对传统劳动问题的转移与遮蔽,还要对新业态下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定更完善的法律法规。
张志安刘黎明
关键词:互联网平台
“城市国际传播”的三个关键词
2024年
近几年来,各省市、各地区相继建立国际传播中心,总数迄今已达100余家。在第29届上海国际电视节“全球城市与国际传播”论坛上,从与会者的交流可见,这些国际传播中心扎根本地实际,探索各自不同的国际传播路径,其实践经验、优势短板等值得复盘总结。
张志安
关键词:短板城市
有悲悯之心,但以专业为标准——《中国青年报》“冰点”原副主编卢跃刚访谈被引量:7
2007年
真相不足,需要通过报告文学来弥补 张志安(以下简称“张”):记者和作家两个身份,您会把哪一个放在前面?为什么? 卢跃刚“。(以下简称“卢”):记者。就传播信息以及表达自己的价值、理念而言,当然是记者在前,虽然记者是残缺的、不完整的。当作家和我的经历有关。
张志安
关键词:《中国青年报》副主编悲悯报告文学传播信息
场域理论视野下真人秀节目形象建构研究
2020年
本文从历时态角度考察湖南电视台真人秀节目《变形计》的形象建构变迁轨迹,探讨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多重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继而将这一节目置身于娱乐场、新闻场的关系格局中加以阐释。研究发现,从2006年起,《变形计》初期关注城乡差距、教育体制、家庭教育等社会问题,后期逐渐模糊社会背景、聚焦个体形象建构,减少对社会问题的揭示。这档经历本土化改造的真人秀节目,从具有一定的新闻属性转向更明显的娱乐风格,同时通过调整城乡人物形象建构来规避传播风险、体现节目主旋律。可见,除了常规的政治影响之外,消费文化和技术演进带来的流量依赖对节目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多种因素共同形构了自主性较低的娱乐场。
张志安黄桔琳
关键词:《变形计》真人秀娱乐场自主性
融合报道的特征及生产机制被引量:29
2011年
本文探讨了融合报道的特征,认为其具有全时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在融合报道生产模式下,需要记者掌握多媒体的报道技术、多平台的传播意识,即成为技术全能的移动记者;但这并不意味着始终"一人包干",依然需要分工合作,建立起分工合作的协同关系。在该模式下,新闻从产品变成了过程,由原本的静态、单向、线性向动态、双向、融合转变,更注重速度与深度的平衡,与"钻石模型"(The News Diamond)的描述相吻合。
龚瀛琦张志安
关键词:全能记者
融合环境下的党媒情感传播模式:策略、动因和影响被引量:77
2019年
传统党媒在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主导的社会化传播语境下,话语主导权、议程设置能力以及社会影响力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冲击和影响。其创办的微博、微信、客户端等融合新媒体,正逐步采用情感传播的方式来实现生产机制和传播模式的创新和变革。本文以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我的军装照""幸福长街40号"等内容产品,发现其进行情感传播的主要策略。本文分析指出,融合环境下的情感传播模式的兴起背后,依托的是新传播环境中党媒的独特资源与互联网商业公司技术、经济资本间的整合与互惠共赢。总体上,情感模式的运用提高了党媒的网络传播力和舆论引导力,增进了网民群体的参与、强化了公众的国家认同,推动了党媒内容生产机制和传播模式的变革,但同时,也面临着观念认知影响不足、内容创意难度大等挑战。
张志安黄剑超
关键词:人民日报
社群新闻的混合文化实践及其专业化可能——以南京大学“核真录”为例被引量:5
2019年
新闻学子通过校内新闻实践参与专业实训的做法在主流新闻院校都比较普遍,但囿于其报道题材的局限、专业能力的起步和传播范围的有限,总体上校园新闻实践的社会关注度与影响力普遍不高,未能形成比较成熟的新闻文化。作为校园新闻实践项目的南京大学"核真录",采取相对专业化的事实核查手法,在报道选题中突出问题指向、发挥传播纠偏的社会功能,体现出混合文化实践基础上的专业化趋势。本文采取社群媒体的视角观察"核真录"的新闻实践,从实践特点、社会影响、发展环境、认同构建等维度对这一社群新闻实践展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社群新闻的相关实践形式及专业化可能。
张志安张指晗
关键词:新闻实践
浪漫化、妖魔化、多元化——访CNN北京分社社长Jaime A.FlorCruz被引量:3
2009年
中国是一幅马赛克画,我们只能一片片地把它贴出来。我希望,我们的观众读者能一块块地理解、吸收,可能过一段时间,从比较远的角度来看它,才能看清。如果看得很具体,一篇报道一篇报道地看,可能就是一片黑,或者有的是灰色的,有的是白色的、有的是红色的。
张志安叶柳
关键词:浪漫化妖魔化CNN社长马赛克
中国青年发展十大热点观察报告(2022)被引量:7
2022年
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青年拥有更高质量的发展条件,更宽阔的人生舞台,更全面的社会支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新时代青年在面临着丰富人生机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遭遇了诸多风险挑战。文章聚焦2022年,从新型城镇化、数字化时代、风险社会、老龄化社会等四个关系青年成长与发展的现实时空背景切入,关注“小镇做题家”“网络原住民”“985”青年、“90后”“00后”等四类青年画像,总结归纳了青年基层实践、青年人口流动、青年社会交往、青年粉丝文化、青年网络参与、青年社会心态、青年就业择业、青年教育焦虑、青年结婚生育、青年养老责任等十大方面的中国青年发展热点。“青年是标志时代最为灵敏的晴雨表”,通过本年度热点问题的回顾,从描述这些青年发展热点的现象表征入手,剖析现象背后产生的原因,以期如实地反映青年温度,为全社会开展青年工作提供青年真实图景,为开展针对性的政策研究和学术分析提供更多思考和启发,助力形成推动青年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贡献青春力量的强大合力。
张志安龚沈希
关键词:青年新型城镇化风险社会老龄化社会
记者的职业精神就是流浪——深度报道精英访谈之三
2007年
【观点摘要】——记者的精神就是自由的。我很认同陈寅恪的一句话:"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一个人只要坚持了这点,就是在流浪,在寻找自己精神的方向,精神永远都是在动态当中。——转型期的这头二三十年,各式各样的乱象、怪象层出不穷,超过欧美新闻爆发量的一百倍。在这个社会巨变、乱象不断的时代,最好的研究是做记者,跑一线,而不是做媒体老总。——将记者的工作放入一个大的社会人文框架中,你就能发现新闻的历史功用,单个散见的新闻报道就可以分门别类地形成一个学类、一个专项的深入研究,一种参与推动历史或部分参与历史的力量,而不仅仅是冷静旁观的记录。
张志安赵世龙
关键词:记者陈寅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