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4634篇“ SEDIMENT“的相关文章
- 生物碎屑砂运动特性研究进展
- 2024年
- 生物碎屑砂是海洋沉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特性是研究其沉积过程的关键。从生物碎屑砂的特性出发,归纳出形状和内孔隙这2个对泥沙运动产生影响的主要特性。分别从沉降、起动和岸滩演变的实验研究出发,剖析了生物碎屑砂特性对泥沙运动特性产生的影响。现有研究只探究了形状对单颗粒生物碎屑砂运动的影响,缺乏对群颗粒运动的探讨。受限于研究手段,缺少讨论内孔隙特性对生物碎屑砂运动产生的影响。未来应结合海洋水动力条件,综合考虑生物碎屑砂形状和内孔隙特性,开展生物碎屑砂运动特性研究,量化生物碎屑砂特性产生的影响,将成果运用于实际,预测生物碎屑沉积环境中的岸滩地貌演变。
- 陈杰边城蒋昌波蒋昌波蒋超梁海
- 关键词:泥沙沉降泥沙起动
- 珊瑚礁海岸沉积物输运及珊瑚砂岛演变研究综述
- 2024年
- 珊瑚礁海岸沉积物的输运及珊瑚砂岛的演变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同时南中国海的珊瑚砂岛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空间资源,涉及国家领土主权的核心利益,开展这方面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综合分析了推移质和悬移质碳酸盐沉积物输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重点介绍了短波、低频长波和海流对沉积物输运的驱动机制,以及粗糙珊瑚对沉积物的遮蔽效应。总结分析了珊瑚砂岛的动态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重点介绍了珊瑚砂岛在长期海平面上升和短期风暴潮增强时的演变规律,并提出了今后研究需要关注的方向。
- 姚宇韩秀琪陈龙许从昊
- 关键词:珊瑚礁沉积物输运海岸演变
- 泥沙云团运动特性对初始投放条件的响应研究
- 2024年
- 基于CFD-DEM耦合方法并依据沙水同轴射流实验建立泥沙云团水下运动模型,研究0.25 mm、0.50 mm和0.75 mm等3种粒径泥沙云团的水下运动特性,以及水沙中心速度对圆形、同轴环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4种形状投放口的响应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抛投泥沙入水后形成的泥沙云团由泥沙相为主的球形前锋和以液相为主的云团尾部组成,触底后云团的几何形态表现为稳态的泥沙射流;云团运动初始阶段水流截面形状与投放口形状保持一致,在沉降过程中逐步扩展并转化为圆形,云团沉降扩散过程中的运动形态与泥沙颗粒的粒径直接相关;投放口形状对云团中心速度的影响范围约为等面积圆形投放口内径的7倍,在此区域内非圆形截面投放口投放的泥沙云团中心速度快,但速度衰减率高。
- 班浩扬蒋茗韬陈维
- 关键词:泥沙粒径运动特性
- 粤东大亚湾水沙环境及岸滩演变分析
- 2024年
- 根据现场实测水文泥沙及地形资料,对大亚湾海域的自然条件、水沙环境特征及岸滩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亚湾潮差较小,波浪和潮流动力弱,水体含沙量较低,泥沙来源有限,主要来自近岸附近滩面就地搬运的少量泥沙。湾内底质多为黏土质粉砂,呈现淤积质海岸的沉积特点。因此大亚湾海域水清沙少,自然状态下海床长期保持稳定。近期受港口航道建设、围填海等人类活动的影响,部分海床地形出现较大幅度的冲淤变化。湾内港池、航道疏浚开挖后航槽稳定,回淤强度较小。正确认识该海域的水动力条件、泥沙运移及海床冲淤变化,不仅是开展海岸工程开发建设的关键技术问题,也有利于近岸海洋环境保护及资源开发利用。
- 谢华亮赵张益王恒
- 关键词:泥沙来源
- 黄河下游花园口以上河段滞沙能力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黄河下游河床调整主要取决于来水来沙和河床边界条件,河床调整沿程不均衡特征明显,花园口以上河段床演变对水沙条件的变化响应尤为突出,泥沙冲淤调整幅度最大。基于河道冲淤及水沙演进特性、滞沙可行性、河槽几何特性等分析,提出了花园口以上河段可作为泥沙天然反调节“库”概念,结合黄河下游实测洪水资料,采用水力计算方法,计算了花园口以上河段的河槽排洪能力及不同河槽规模条件下河槽允许滞沙量,提出了反调“库”滞沙能力,可为小浪底水库排沙指标的确定提供依据,对维持小浪底水库有效库容、弥补后续清水河床沙源不足、改善黄河下游河槽冲淤不均衡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 申冠卿王平张武欣
- 关键词:水沙调控黄河下游
- 苏四期底泥疏浚与处置专题研究
- 2024年
- 上海市在底泥处置中首次采用生态土管袋工艺,在新工艺于工程中实际运用之前,通过专题研究并在中试工作中进行先期实验,验证其可靠性、有效性和经济性,来降低决策风险。结合苏州河底泥特性,对脱水助剂各化学成分配比进行试验后改进。生态土管袋工艺处置苏州河底泥后降低重金属的活性,达成底泥中重金属的固定和稳定,减轻土壤浸出毒性。
- 汤秀翔
- 关键词:底泥疏浚浸出毒性
- 三峡水库典型入库水沙序列对比研究
- 2024年
- 入库水沙序列的选取贯穿于三峡水库从规划到运行的各个环节,直接决定了水库规模、建设周期、运行方式和优化调度等关键方面。基于1961—1970年序列(简称60 s序列)、1991—2000年序列(简称90 s序列)、2011—2020年序列(简称10 s序列)的实测资料,分析各序列的入库水沙特征和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序列更新,年入库水量年内两极化特征趋于加重,年入库沙量离散程度趋减。各序列最大洪水年的入库水量无显著差异,但60 s和90 s序列的入库沙量相当,10 s序列的入库沙量少于90 s序列最枯年份。60 s和10 s序列的入库水沙来源相近,90 s序列嘉陵江来沙占比显著减少。主汛期内高来沙月份趋于集中,来沙量占全年比重趋于增大。
- 张成潇赵汗青任实吕超楠
- 关键词:三峡水库水沙来源
- 鄱阳湖流域水沙变化及出湖水沙模拟研究
- 2024年
-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鄱阳湖流域气候发生显著变化,人类活动日益频繁,降水、产流能力和产沙能力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基于鄱阳湖流域“五河”入湖控制站以及湖口水文站数据,运用Mann-Kendall检验法和双累积曲线法确定了年输沙量突变时间点,再利用累积量斜率变化分析法量化降水、产流能力和产沙能力对鄱阳湖入湖沙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变分模态分解、LSTM神经网络和完全逐步抽样技术等多方法耦合的水沙模拟模型及其评价方法,并建立了研究区域鄱阳湖湖口站水沙模拟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五河”入湖沙量变化,还是湖区泥沙淤积量变化,以降水变化为代表的气候变化因素对其影响较小,主要影响还是来自人类活动因素;但在具体的变化规律上却存在差异,人类活动对入湖沙量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但对同期鄱阳湖湖区淤积沙量的影响贡献率则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水沙模拟分析表明,湖口站出湖月径流量、出湖月输沙量的模拟过程与实测过程较为吻合,取得了较高模拟精度,湖口、星子站水位对模拟精度的提升贡献较小。
- 香天元孙思瑞王超吴绍飞
- 关键词:水沙变化归因分析鄱阳湖
- 岸边取水口导沙坎防沙效果数值模拟研究
- 2024年
- 为解决岸边取水口前泥沙淤积问题,探究不同导沙坎防沙效果。基于RNG k-ε湍流模型和质量粒子模型,建立了雅砻江锦屏二级水电站取水口区域的水流和泥沙运动三维数学模型,模拟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吻合较好。进一步模拟了设置单一导沙坎和组合式导沙坎后取水口区域的水流和泥沙运动过程,结果表明:在取水口前加设单一导沙坎能够改变底层水流流向,但防沙效果有限;加设组合式导沙坎后,河流底部大部分水流流向下游,中层和表层水流竖轴回流消失,进入取水口的水流宽度显著增加。组合式导沙坎能够生成连续较强的螺旋流,可以有效防止河床泥沙颗粒向取水口运动,同时将上层清水引入取水口,达到较为理想的引清、防沙效果。本研究可为岸边取水工程的设计提供参考。
- 李金轩张杨张龙刘昉
- 关键词:导沙坎
- SMFC用于湖泊底泥处理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介绍了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SMFC)的运行机理,阐述了SMFC用于湖泊底泥污染物(有机质、氮磷、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等)去除过程机理及效果,分析了影响SMFC系统处理效能及产电性能的重要因素(电极材料及距离、微生物种类及丰度、pH及DO等),以期更好地将SMFC应用于实际工程。
- 陈利争李小亚付时翔钟焕王志鑫
- 关键词:湖泊底泥污染物质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