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899篇“ PCI治疗“的相关文章
院前特征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PCI治疗病人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的影响
2025年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病人院前特征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成功的病人住院全因死亡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9月1日—2021年9月1日经院前成功抢救送至医院并成功行PCI治疗的AMI合并CS病人97例,分析其基本特征、院前特征以及住院期间特征,并分析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纳入97例病人,年龄(58.07±11.03)岁,男63例(64.95%),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23例(23.71%),独居18例(18.56%),无业/退休32例(32.99%),总缺血时间(6.35±2.20)h,收缩压(75.46±9.39)mmHg。病变支数(1.54±0.74)支,其中,多支病变14例(14.43%),住院时间(16.98±6.17)d,全因死亡22例(22.68%)。Logistic分析显示,独居、糖尿病、总缺血时间、NSTEMI、联合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多支病变以及住院期间并发症为病人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独居、总缺血时间、联合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为影响病人住院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
陈小妹吴琼月符明庄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全因死亡
从IRA到NON⁃IRA:全面血运重建在STEMI合并MVD患者PCI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2025年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多支血管病变(MVD)在临床实践中发病率高,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治疗策略的精准选择对患者的长期预后具有显著影响。目前,专家们主要关注三种PCI的策略:(1)仅对梗死相关动脉(IRA)进行血运重建;(2)同步处理IRA与非梗死相关动脉(non-IRA);(3)先对IRA进行PCI,随后在适当时机对non-IRA进行分期PCI。尽管对IRA的处理方案已相对明确,但对non-IRA的处理策略仍存在争议。考虑到MVD中的non-IRA具有特殊的病理生理状态,精准制定血运重建的策略和选择适宜的时机,对于提升患者临床预后具有关键性作用。虽然相关研究持续深入,但针对non-IRA PCI的最佳治疗策略和时机,仍缺乏统一的临床指南。本文综述了该领域对于non-IRA PCI治疗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血运重建策略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以期改善患者的预后。
朱能元曾梦雅罗颖陈跃武
关键词:多支血管病变经皮冠脉介入血运重建
阿利西尤单抗联合PCI治疗STEMI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TIMI血流分级和预后的影响
2025年
目的探究阿利西尤单抗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TIMI)血流分级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10月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18例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9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PCI治疗,研究组患者采取PCI联合阿利西尤单抗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PCI后6个月。PCI后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的心功能[心脏指数(CI)、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排血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TIMI血流分级水平,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重大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LVESD、LVEDD水平分别为(34.29±3.61)mm、(46.29±4.11)mm,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60±4.13)mm、(50.63±4.72)mm;CI、LVEF、CO水平分别为(3.55±0.48)L/(min·m^(2))、(51.28±7.06)%、(4.82±0.53)L/min,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21±0.47)L/(min·m^(2))、(55.31±7.23)%、(4.27±0.48)L/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LDL-C、IL-6、TC、MMP-9水平分别为(1.74±0.42)mmol/L、(14.31±4.27)ng/L、(3.54±0.69)mmol/L、(35.16±5.20)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3±0.46)mmol/L、(17.52±4.83)ng/L、(4.16±0.73)mmol/L、(39.43±5.76)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TIMI血流分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期间的MACE发生率为5.0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利西尤单抗联合PCI治疗STEMI优于常规PCI治疗,且阿利西尤单抗联合PCI治疗S
李秋霞赵晖苏毅
关键词: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血流分级预后
基于TTM的早期心脏康复护理用于PCI治疗AMI患者的价值
2025年
目的研究基于跨理论模型(TTM)的早期心脏康复护理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价值。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行PCI治疗的82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41例)和TTM组(41例)。TTM组男18例,女23例;年龄48~85(60.23±3.86)岁;发病至手术时间2~12(6.41±1.26)h;病变血管:左前降支19例,右回旋支5例,右冠状动脉17例。常规组男16例,女25例;年龄47~85(59.98±3.72)岁;发病至手术时间2~12(6.38±1.32)h;病变血管:左前降支16例,右回旋支7例,右冠状动脉18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早期心脏康复护理,TTM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用基于TTM的早期心脏康复护理。两组均干预至出院后6个月。比较两组依从性,干预前后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健康信念水平[冠心病健康信念量表(CADHBS)]、自我管理能力[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CSMS)],干预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TTM组总依从率[97.56%(40/41)]高于常规组[80.49%(33/41)](P<0.05)。干预后,TTM组LVEF高于常规组[(61.69±3.58)%比(55.06±3.15)%],LVESD、LVEDD均低于常规组[(34.16±2.13)mm比(39.74±2.61)mm、(52.47±2.35)mm比(61.85±3.27)mm](均P<0.05);TTM组CADHBS和CSMS评分均高于常规组[(69.85±4.59)分比(51.38±4.12)分、(98.76±6.89)分比(87.41±5.02)分](均P<0.05)。干预期间,TTM组心脏不良事件总发生率[4.88%(2/41)]低于常规组[24.39%(10/41)](P<0.05)。结论基于TTM的早期心脏康复护理用于PCI治疗AMI患者中,可提高患者依从性、健康信念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改善心功能,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童晶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血清Hcy、Ang-2水平与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短期预后的关系
2025年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管生成素(Ang)-2与老年ST短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治疗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500例老年STEMI患者均接受PCI治疗,随访至术后28 d,根据是否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分为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术前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采用酶循环法检测Hcy;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Ang-2水平。收集老年STEMI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合并基础疾病情况、发病至PCI时间、Killip分级、全球急性冠脉综合征动脉时间注册(GRACE)评分、植入支架数量等。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血清Hcy、Ang-2等其他指标与老年STEMI患者PCI短期预后的关系,同期绘制受试者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Hcy、Ang-2对老年STEMI患者PCI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随访28 d内,76例(15.20%)出现MACE。预后不良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GRACE评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GRACE评分、血清Hcy、Ang-2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CK-MB、NT-proBNP、血清Hcy、血清Ang-2与老年STEMI患者PCI后短期预后不良均呈正相关(r>0,P<0.01,P<0.001)。绘制ROC曲线显示,血清Hcy、血清Ang-2对老年STEMI患者PCI后短期预后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AUC分别为0.875、0.852,二者联合对老年STEMI患者经PCI治疗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较高,AUC为0.916。结论 检测血清Hcy、Ang-2能有效预测老年STEMI患者PCI后短期预后,且联合预测可获得更好的效能。
赵婷高俊峰任进平
关键词: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血管生成素-2短期预后
溶栓后介入治疗(PCI)和直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
2024年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应用溶栓后介入疗法(PCI)和直接PCI医治的效果。方法 本研究选自本院2022年1月-2023年9月收入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实行直接PCI疗法)与对照组(实行溶栓后介入疗法),对比其应用效果。结果 较对照组,观察组在疗效、LVEF、LVEDD指标与生活质量评分上效果更优(P<0.05),而不良反应率较低(P<0.05)。结论 溶栓后介入疗法(PCI)及直接PCI医治法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上凸显其疗效,患者经有效医治后心室功能改善效果明显,预后良好。
郭睿蓉李烁郑雷李月
关键词:直接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后早期PCI与延迟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对比研究
2024年
目的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给予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rhPro-uk)进行溶栓治疗,比较溶栓后联合早期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与延迟PCI对STEMI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20年12月—2023年12月安徽省多医学中心的146例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注射用rhPro-uk进行溶栓治疗,将溶栓后24 h内行PCI治疗的88例患者作为研究组,超过24 h行PCI治疗的5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ST段回落>50%、胸痛完全缓解、PCI术支架植入的占比以及出院前和出院后1个月的心脏彩超指标〔左心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记录并分析在院期间全部出血事件发生率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CE)、净临床不良事件(NACE)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胸痛完全缓解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80.7%比51.7%,P<0.05),PCI术支架植入占比显著低于对照组(64.8%比98.3%,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ST段回落>50%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7.5%比86.2%,P>0.05)。研究组出院前LVE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54.50%(44.00%,55.50%)比52.50%(42.00%,55.00%),P<0.05〕;两组出院前LAD、LVED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出院后1个月LAD、LVED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LAD(mm):37.45(35.00,39.45)比38.80(36.75,41.00);LVEDD(mm):46.55(43.25,52.85)比51.00(46.15,55.50);LVEF:56.00%(53.00%,59.75%)比50.50%(46.00%,55.50%);均P<0.05〕。两组院内均未出现心源性猝死和再发心肌梗死事件,所有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MACCE、NACE、充血性心力衰竭及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MACCE:9.1%比24.1%;NACE:9.1%比27.6%;充血性心力衰竭:3.4%比13.8%;严重心律失常:3.4%比13.8%;均P<0.05)。结论STEMI患者给予注射用rhPro-uk溶栓后24 h内行PCI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心肌重构,减少支架植入数量,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且出血风险无显著增加。注射用rhPr
王晓宇范西真王喆岳萃涛
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不同剂量新活素在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效果与安全性
2024年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新活素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急诊PCI治疗期间,A组给予0.01μg·kg^(-1)·min^(-1)新活素,B组给予0.015μg·kg^(-1)·min^(-1)新活素,持续给药24 h。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血管内皮功能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的ET-1明显低于A组,NO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大剂量新活素可明显改善急诊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提升其血管内皮功能,且不会增加用药风险。
刘钰卢士建王琛
关键词:新活素急诊PCI急性心肌梗死血管内皮功能安全性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联合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4年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64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实施PCI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IABP。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生命体征指标[血氧饱和度(SpO_(2))、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功能[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高敏肌钙蛋白T(hs-cTnT)、血清脑利尿钠肽(BNP)]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HR、SpO_(2)、RR、MAP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LVEF高于对照组,LVESd和LVEDd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hs-cTnT、CK-MB、BN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联合PCI治疗AMI可提高整体疗效,改善患者生命体征,降低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促进患者心功能恢复。
王盼盼袁甜静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生命体征
一站式TAVR+PCI治疗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一站式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接受一站式TAVR+PCI治疗的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相关临床数据,并记录术后1个月随访结果。结果共纳入37例患者,其中男22例、女15例,平均年龄(69.14±6.47)岁。36例患者术后康复出院,1例(2.7%)患者术中死亡。所有患者均经股动脉途径置入自膨式TAVR瓣膜,35例(94.6%)患者PCI开通1支冠状动脉,2例(5.4%)患者PCI开通2支冠状动脉。所有PCI开通血管狭窄均>70%。36例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出现肺部感染11例(30.6%),重症肺炎10例(27.8%),肝功能损伤14例(38.9%),肾功能损伤5例(13.9%),脑梗死1例(2.8%),心房颤动1例(2.8%),室性早搏2例(5.6%),房室传导阻滞2例(5.6%),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5例(13.9%)。术后中位呼吸机辅助时间12.0(0.0,17.0)h,ICU监护时间1.0(0.0,2.0)d,术后住院时间5.0(4.0,7.0)d。患者术前及术后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少量瓣周漏21例(58.3%),少-中量瓣周漏6例(16.7%),无中量及以上程度瓣周漏。术后随访1个月,36例康复出院的患者心力衰竭症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无再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无再次行PCI患者,无心血管系统疾病相关再住院患者。结论一站式TAVR+PCI治疗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冠心病患者可获得满意的近期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尝试和研究。
王华君张航苏彤廖红娟陈子英石凤梧马千里刘苏安景辉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主动脉瓣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相关作者

韩雅玲
作品数:2,576被引量:6,859H指数:33
供职机构:沈阳军区总医院
研究主题:冠心病 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疾病 射频导管消融
王效增
作品数:727被引量:1,761H指数:18
供职机构:沈阳军区总医院
研究主题:冠心病 介入治疗 STANFORD_B型 冠状动脉疾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刘海伟
作品数:249被引量:675H指数:15
供职机构:沈阳军区总医院
研究主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疾病 冠心病 影像学特点 血管内超声
王耿
作品数:410被引量:794H指数:15
供职机构:沈阳军区总医院
研究主题:介入治疗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心病 冠状动脉疾病
马颖艳
作品数:458被引量:1,170H指数:17
供职机构:沈阳军区总医院
研究主题: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疾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心病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