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39篇“ CALEDONIAN“的相关文章
Age and geochemical evolution of granite magmatism in Olkhon region from Caledonian syncollisional ore-free granite to the rare metal granite and pegmatite of Middle Paleozoic intraplate setting
2024年
The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wo granite complexes in the Olkhon subterrane is given.The Early Paleozoic Sharanur complex was formed by granitization of gneisses of the Olkhon series.It includes migmatites,granite-gneisses,granites and pegmatites of normal alkalinity;they belong to the type of syncollisional granites.The Middle Paleozoic Aya granite complex includes mother Aya massif of amazonite-bearing granites and several types of rare-metal pegmatites.They have elevated alkalinity,low of Ba,Sr,and high LILE and HFSE elements contents.The Aya pegmatites lie in northwest cracks of stretching and associated with the rise of the territor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North Asian plume.These cracks and pegmatites mark the beginning of a new intraplate geodynamic setting.Two geochemical types are distinguished among the pegmatites of this complex.These are amazonite pegmatites of Li-F type with Ta mineralization and complex type pegmatite with Be-Rb-Nb-Ta and Li-F mineralization(the Ilixin vein).The Tashkiney pegmatite vein is similar to Ilixin,but lies in the gneisses of the Olkhon series.It shows high concentrations of Be,Nb,Ta,as well as W,Sn,but lacks Li and F,due to a greater depth and higher temperature of the melt crystallization of this pegmatite.
Viktor AntipinValentina MakryginaLarisa KushchNataliya Sheptyakova
关键词:PEGMATITEMAGMATISM
华南加里东期“非典型”造山特征及关键科学问题
2024年
典型加里东运动指的是晚志留纪时期亚匹特斯洋关闭导致现今大西洋两侧出现的一系列区域不整合、强烈变质-变形和花岗岩侵位事件的大陆碰撞和远程推覆作用。华南在该时期也发生了明显的造山作用,但却与经典的加里东运动相去甚远。本文在系统总结了华南加里东期造山表现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典型加里东造山带,明确提出了华南加里东期“非典型”造山的概念及特征:空间上自东向西逐渐变新大规模面状花岗岩、非线状花岗岩且缺乏典型火山岛弧属性基性岩及大洋残余物,区域性角闪岩相—绿片岩相变质,缺乏典型的高温麻粒岩及线状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存在多期次多阶段的空间分异但同一期次华南板块内部沉积建造连续过渡—不存在截然的空间分界线。另一方面,从探讨“非典型”造山形成的地球动力方向、来源与动力学机制的角度,提出了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以雪峰山—九岭山一线为界,泥盆系与前泥盆系接触关系自东向西表现为高角度不整合、低/微角度不整合向平行不整合的过渡,前泥盆系变形主要表现为从南到北由轴迹近E-W向为主转变为轴迹近NE-SW向为主的不同形态的褶皱,但仍需有效手段排除印支期或燕山期构造运动对加里东期褶皱变形的影响,对动力学机制的进一步探讨也需在此基础上进行;华南板块在早古生代“非典型”造山过程中与其他板块之间的位置关系是如何,华南板块尺度的沉积响应如何与全球尺度的构造古地理格局耦合;这一种“非典型”造山的动力学过程究竟是华南内部俯冲-碰撞/斜向碰撞-走滑造山模式,华南板块内部的板内造山,华南板块与东冈瓦纳板块俯冲-碰撞造山模式,还是东、西华夏地块之间的洋-陆碰撞造山。通过回答上述问题,可为探讨华南早古生代造山的地质过程提供重要依据,同时为�
侯明才齐靓李夔洲黎乐任强赵子霖胡生平胡佳驹王铸炜
关键词:早古生代
东昆仑昆仑河泥盆纪过铝质花岗岩成因和找矿意义被引量:2
2024年
昆仑河地区是东昆仑造山带过铝质花岗岩分布相对集中的地区,昆仑河过铝质花岗岩分布区形成了Li、Be、Sn等元素高背景区,部分地区具明显的异常,可为东昆仑造山带古生代碰撞造山过程的研究和相关稀有金属矿产成矿预测提供重要的依据。本文通过对昆仑河地区花岗岩岩相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及Hf、Sr同位素研究发现:昆仑河地区新发现的花岗岩形成时代为早泥盆世(418~416Ma),其岩性为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二云母花岗闪长岩和二云母花岗岩,暗色矿物均为黑云母(≤5vol%);为富钠弱过铝高钾钙碱性系列,Na_(2)O/K_(2)O平均值是1.13,A/CNK为1.03~1.10,富集LREE,(La/Yb)_(N)为9.7~28.1,重稀土弱亏损,Y为8.69×10^(-6)~23.4×10^(-6),Yb为0.67×10^(-6)~2.43×10^(-6);Eu具较明显的负异常(Eu/Eu^(*)=0.48~0.86),Rb/Sr比值(0.34~1.12)和Rb/Ba比值(0.18~0.32)较低;(^(87)Sr/^(86)Sr)_(i)为0.7045~0.7083,ε_(Nd)(t)为-4.94~-1.64,t_(DM2)为1.56~1.29Ga;锆石ε_(Hf)(t)值分布在-3.3~2.7之间,t_(DM2)为1.61~1.28Ga;岩浆源于古老元古代地壳的部分熔融,源区有地幔物质或源于地幔的新生地壳物质的参与。结合以往研究成果,昆仑河地区存在晚志留世(425~422Ma)和早泥盆世(418~416Ma)两期过铝质花岗岩,两者与东昆仑加里东期碰撞造山带俯冲岩石圈板片断离、幔源岩浆底侵引发的地壳熔融相关。根据1/25万化探数据做概要分析,该花岗岩分布区显示了较好的Li、Be、Sn等矿的找矿前景。
王涛王秉璋陈静张金明何皎金婷婷李五福
关键词:过铝花岗岩东昆仑
桂北加里东期越城岭岩体和都庞岭西体黑云母矿物化学特征对比及对成岩成矿指示
2024年
加里东期越城岭岩体和都庞岭西体同处于南岭西段W-Sn-Cu多金属成矿带,但二者成矿能力不同。越城岭岩体以铁质黑云母为主,形成于相对低温(平均531℃)和高压(平均277 MPa)环境,具有贫镁(MgO平均8.05%、X_(Mg)=0.39),富铁(FeOT平均22.4%、I_(Fe)=0.61)、铝(Al_(2)O_(3)平均16.8%)等特征;都庞岭西体以镁质黑云母为主,形成于高温(平均687℃)和低压(平均194 MPa)环境,具有富镁(MgO平均11.9%、X_(Mg)=0.56),贫铁(FeOT平均17.0%、I_(Fe)=0.45)、铝(Al_(2)O_(3)平均15.5%)等特征。综合岩相学和前人全岩分析结果表明,越城岭岩体具有S型花岗岩特征,其岩浆可能主要来自上地壳变质泥岩的部分熔融,而都庞岭西体具有I-S过渡型花岗岩的特征,其岩浆可能主要来自壳幔混合源区岩浆岩的部分熔融。越城岭岩体具有变质泥岩源区岩浆岩属性、低氧逸度(log f_(O_(2))=-23.6)、富氟(F平均1.10%、IV(F)=1.62、IV(F/Cl)=6.00,log(f_(H_(2)O)/fHF)^(fluid)=4.78)、高铁指数(XFe=0.58)及高结晶分异程度(log(f_(H_(2)O)/f_(HCl))^(fluid)=5.10,log(fHF/f_(HCl))^(fluid)=0.10)等特征,指示其具有较好的钨及一定的铜成矿潜力;而都庞岭西体具有壳幔混合源区岩浆岩属性、较低的氧逸度(log f_(O_(2))=-17.3)、富氯(Cl平均0.04%,log(fHF/f_(HCl))^(fluid)=-0.36)、中等铁指数(XFe=0.41)及较低的结晶分异度(log(f_(H_(2)O)/f_(HCl))^(fluid)=4.41,log(fHF/f_(HCl))^(fluid)=-0.36)等特征,指示其局部可能有一定的铁成矿潜力。综合分析认为,岩石成因、源区性质以及成岩过程的物化条件是制约越城岭岩体和都庞岭西体不同类型金属成矿能力的重要因素。
莫连刘奕志方贵聪白玉明郑国峰吴疆唐世磊吴旭杰
关键词:黑云母矿物化学氧逸度成岩成矿加里东期花岗岩
桂东南莲垌和古龙岩体加里东期Ⅰ型花岗岩类的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
2024年
早古生代加里东造山运动使整个华南板块产生了广泛的岩浆活动,而关于华南早古生代的构造属性是俯冲碰撞还是陆内造山尚存争议。对钦杭结合带的I型花岗岩成因研究对揭示桂东南地区早古生代地球动力学背景及其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本文对桂东/南莲垌和古龙岩体中的花岗岩样品进行了全岩地球化学分析、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分析。莲垌和古龙岩体花岗岩的形成时代相近,分别为435~434和436~435 Ma。莲垌和古龙岩体均为花岗闪长岩,并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10000Ga/Al值为2.07,w(Zr+Nb+Ce+Y)值为183×10^(-6),A/CNK为0.87~1.1,平均值为0.97,εHf(t)值为-2.2~1.8,主要集中在0~2,对应的T DM2年龄主要分布在1.6~1.2 Ga,峰值在1.5~1.3 Ga,Nb/Ta值为11.47~14.66,平均值为12.80,Rb/Sr值为0.22~0.52。以上分析结果表明:莲垌和古龙岩体均为钙碱性I型花岗岩,来源于中元古代基底变质火成岩的部分熔融,并可能含一定的幔源物质。其主要形成过程为:华南板块南部与冈瓦纳北缘大规模碰撞所产生的应力,自南向北、自东向西传入华南板块,引发华南板块陆内造山作用。加厚的岩石圈经历了造山后伸展减薄,地幔物质上涌为下地壳部分熔融提供了热量,形成新生地壳熔融型(如古龙岩体)或新生地壳与古老地壳混合熔融型(如莲垌岩体)的母岩浆;在陆内造山作用期后的伸展环境下,母岩浆沿通道上涌,形成了具有俯冲碰撞特征的I型花岗岩。
周予茜时毓黄椿文刘希军蓝媛春唐源远翁伯寅
关键词:花岗岩类锆石U-PB年代学桂东南
赣中相山地区加里东期细粒花岗岩成因及其对钼多金属矿的找矿意义
2024年
华南燕山期成矿事件频发,形成于该时期的花岗岩研究程度较高,而关于加里东期的花岗岩研究相对薄弱。赣中相山矿田及其周边深部岩浆与铀多金属成矿作用复杂。近些年,在对相山地区开展进一轮找矿突破过程中,其周边陆续发现了铅锌、钼、锡等金属矿化点,其深部均出露了块状细粒花岗岩。为查明该套花岗岩与多金属矿化的关系,本文对其开展了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以及辉钼矿Re-Os年代学等方面研究。该细粒花岗岩形成于加里东晚期410±2.5 Ma,与辉钼矿年龄接近(405±1.2 Ma)。结合焦坪单元花岗岩锆石微量元素特征,得到锆石的Ti结晶温度为572℃~585℃,氧逸度ΔFMQ=-9.62~-2.52,(Ce^(4+)/Ce^(3+))_(锆石)=0.9,说明焦坪单元花岗岩成岩温度较低、氧逸度较低;(Ce/Nd)/Y比值(0~0.012)较低,Dy/Yb比值(0.23~0.42)较高,指示岩浆含水量不高,预示着该套花岗岩虽然与钼多金属关系密切,但并不具备形成大型钼多金属矿床的条件。赣中古塘地区加里东期大地构造背景复杂,在大地构造背景判别图解中,样品主要落在板内/非造山环境与岩浆弧/造山环境的过渡范围内,但通过总结前人赣中地区加里东期花岗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发现:430 Ma是赣中加里东期花岗岩差异性分化的时间节点,加里东早期以造山期挤压环境为主,晚期以后造山伸展环境为主。
杨庆坤杨庆坤章传超齐子瑞周云云揭伟成
关键词:辉钼矿氧逸度
当代新喀里多尼亚文学中的卡纳克问题
2024年
卡纳克人是法属新喀里多尼亚地区的原住民,他们是一个独特的族群,其文化的特殊性在文学领域有着充分的体现。考察当代新喀里多尼亚文学中的卡纳克问题,需要从族群、语言与文学表达三个层面进行。在殖民时期,卡纳克人被压迫,其文化被忽视,在二战后的独立运动中,作为一个族群的卡纳克人逐渐形成;卡纳克人所使用的口语复杂多样,这些语言借由拉丁字母逐渐得到了书面化。在当代,随着卡纳克人在政治、教育等领域获得了更多权利,卡纳克人逐渐从写作的客体变成了写作的主体,卡纳克语言也参与到写作之中,并形成了一种“多语混杂”的现象。当代卡纳克人的写作超越了身份议题,并在“克里奥尔化”之外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文化混血的途径。
奚麟睿
关键词:法语文学
云开地块加里东期原特提斯洋俯冲作用:来自晚奧陶世镁铁质侵入岩的岩石地球化学证据
2024年
本文选择云开地块高州地区陈六坑村的富闪侵入岩和佑尾甬村富钙铝与富镁侵入岩开展了综合的岩相学、锆石U-Pb定年和原位Hf-O同位素组成、全岩主-微量元素和Sr-Nd-Pb-Hf同位素组成研究,旨在理解其岩石成因和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研究结果显示,两个镁铁质侵入体的锆石U-Pb年龄为447~451Ma,为晚奥陶世侵位的镁铁质岩浆。陈六坑村样品含有大量角闪石,佑尾甬村辉长岩中存在大量的富钙斜长石(An>95),表明这两个晚奧陶世侵入体的母岩浆都是富水的亚碱性玄武岩浆,形成于俯冲带环境。此外,两个镁铁质侵入体都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而亏损重稀土和高场强元素,与典型镁铁质弧岩浆类似。两个侵入体都表现出富集的锆石Hf-O同位素组成和变化较大的Sr-Nd-Pb-Hf同位素组成。运用全岩Nb/La与Sr-Nd-Hf同位素的协变关系排除地壳同化混染作用的影响后,我们认为变化较大的Sr-Nd-Pb-Hf-O同位素组成反映了熔融地幔源区中不同比例的再循环地壳成分的加入。进一步的锆石Hf-O同位素模拟结果显示,陈六坑村富闪侵入岩的熔融源区包含了20%~50%的陆源沉积物组分,而佑尾甬村富钙铝与富镁辉长岩的源区中再循环陆源沉积物组分比例在35%~45%之间。根据古板块构造恢复结果,云开地块在晚奧陶世期间位于原特提斯洋和东冈瓦纳大陆之间,我们认为原特提斯洋向华南陆块俯冲作用能较好地解释当时的岛弧型镁铁质岩浆作用成因。随着俯冲作用的进行,陆源沉积物发生脱水熔融改造上覆地幔,沉积物富集的地幔楔发生含水熔融形成富水的亚碱性玄武质岩浆,它们经历了一定程度的矿物分离结晶/堆晶作用,形成了富闪侵入岩和富镁与富钙铝辉长岩。本研究结果为揭示原特提斯洋向华南云开地块的俯冲作用提供了关键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证据。
华为诚郭锋文雅倩赵亮
关键词:岩石地球化学云开地块
赣南加里东期重稀土矿赋矿母岩岩石成因及地质意义
2024年
前人对燕山期重稀土赋矿母岩研究较多,加里东期赋矿母岩报道较少。本文对加里东期赣南孙屋岩体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开展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Lu-Hf同位素及Sr-Nd同位素研究,并对其稀土含矿性进行探讨。孙屋岩体SiO_(2)含量为69.70%~73.00%,K2O/Na2O值为1.38~2.20,A/CNK值1.20~1.67,属于高硅高钾钙碱性-钾玄S型花岗岩。轻稀土相对富集((La/Yb)N=6.78~10.38),中等负铕异常(δEu=0.43~0.63)。两件花岗岩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451±3.8)Ma和(461±5.6)Ma,属中奥陶世。锆石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TDMC)为1918~1496 Ma,全岩Nd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79~1.76 Ga,显示岩浆源区主要为中元古代下地壳麻粒岩相源岩,岩体为华南加里东早期陆内造山环境花岗岩。孙屋岩体(含)稀土矿物经过风化可形成离子吸附型重稀土矿床,加里东期花岗岩在今后的重稀土矿产勘查工作中应给予足够重视。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加里东期花岗岩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找矿提供参考。
张德富王先广何涛曹明轩吕婷婷龚良信徐进
关键词:二长花岗岩LU-HF同位素SR-ND同位素
桂东北苗儿山地区上小地加里东期花岗斑岩成因及其与铀成矿关系
2024年
华南印支期花岗岩中广泛发育热液铀矿床,然而加里东期花岗岩体中的铀矿化却鲜有报道。近年来,在桂东北苗儿山地区上小地加里东期花岗岩体中已识别出多个铀矿体,它们在空间上与花岗斑岩脉存在密切联系。为了探究该花岗斑岩脉成因及其与铀成矿关系,本文对其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花岗斑岩呈岩脉形式侵入苗儿山加里东期花岗岩基之中,两者关系截然。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花岗斑岩的年龄为422~426 Ma,与加里东期花岗岩体形成时限(~421 Ma)基本一致,属于加里东期岩浆活动晚期产物。该岩石高硅(SiO_(2)=70.85%~71.74%)、高钾(K_(2)O=4.71%~5.55%),属于过铝质‒强过铝质(A/CNK=1.00~1.15),微量元素相对富集U、Th、R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稀土元素总量(ΣREE=239×10^(−6)~288×10^(−6))低,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δEu=0.22~0.28),与区域加里东期花岗岩的地化特征一致。综合分析,认为上小地花岗斑岩为一套S型花岗岩,形成于后碰撞构造背景下,由中、上地壳古元古代变质砂岩、泥质岩部分熔融产生的长英质岩浆经历一定程度的结晶分异形成。该花岗斑岩与区内的铀矿存在巨大的形成时差,仅为铀矿质的沉淀提供了有利构造条件。
王珂吴昆明朱煜翔欧阳平宁欧阳平宁范鹏飞黄宏业谭双范鹏飞
关键词:S型花岗岩后碰撞铀成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