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1550 篇“ C3D “的相关文章
C 3 沉积为主的肾小球肾炎52例临床与病理特征2024年 目的:随着对补体失调研究的深入,以C 3 沉积为主的肾小球肾炎日益受到关注,其病理类型多样,且病理类型间症状及预后差异具有异质性。为避免误诊及漏诊,本研究分析不同病理类型C 3 沉积为主的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病理及预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2013 年6月至2022年10月行肾活检诊断为以C 3 沉积为主肾小球肾炎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根据临床表现以及病理检查结果分为感染后肾小球肾炎(post-infe{3 }tious glomerulonephritis,PIGN)组(n=15)和非感染后肾小球肾炎(non-post-infe{3 }tious glomerulonephritis,N-PIGN)组(n=3 7)。进一步行N-PIGN亚组分析,分为C 3 独立沉积组(n=16)与C 3 复合沉积组(n=21),或C 3 肾病(C 3 glomerulopathy,C 3 G)组(n=27)与非C 3 肾病(N-C 3 G)组(n=10)。结果:PIGN组相较于N-PIGN组,活检时血清肌酐值更低(84.60μmol/L vs 179.62μmol/L,P=0.001),补体C 3 值更低(0.3 6 g/L vs 0.74 g/L,P<0.001),病理慢性化病变程度更轻。在N-PIGN亚组分析中,C 3 复合沉积组较C 3 独立沉积组血清肌酐值更高(23 5.3 0μmol/L vs 106.70μmol/L,P=0.004),24 h尿蛋白值更高(4025.62 mg vs 1981.11 mg,P=0.03 7)。PIGN组的预后好于N-PIGN组(P=0.049),C 3 独立沉积组的预后好于C 3 复合沉积组(P=0.017),C 3 G组的预后好于N-C 3 G(P=0.018)。结论:C 3 沉积为主的肾小球肾炎涵盖多种病理类型,诊断C 3 G前需先排除PIGN,但对于非典型PIGN患者仍需要警惕C 3 G叠加或者相互转化;此外,荧光显微镜下经典补体C 1q的沉积可能提示肾预后不良,应加强相关诊治与随访。 魏瑾莹 黄瑶 袁曙光 陈晓君 陈晓君 陈晓君 李瑛 符晓 刘虹 李峥关键词:肾脏病理 IL-1、C RP、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 3 、C 4检测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疗中的临床应用 2024年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C 反应蛋白(C RP)、免疫球蛋白IgG、IgM、IgA以及补体C 3 、C 4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3 月于沛县人民医院入院诊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组,同时随机选取本院同时段的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IL-6、C RP、IgG、IgM、IgA与补体C 3 、C 4的水平,并分析各项指标单一检测以及联合检测的阳性检出率。结果研究组的炎症因子IL-6、C RP、免疫球蛋白IgG、IgM、IgA以及补体C 3 、C 4指标均高于健康组(P<0.05);联合检测的阳性检出率为86%,均高于IL-6、C RP、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 3 、C 4的任一单一检测结果(均P<0.05)。结论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中炎症因子IL-6、C RP、免疫球蛋白IgG、IgM、IgA以及补体C 3 、C 4各项指标与健康者相比均有不同程度升高,所有指标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高于任一指标的单一检测。联合检测可作为临床冠心病病情评估的重要诊断依据。 独海玲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白细胞介素6 免疫球蛋白 补体C3 补体C4 1,3 -丙二醇的微生物合成:C 6-C 3 -C 1原料体系的转变 2024年 1,3 -丙二醇(1,3 -propanediol,1,3 -PD O)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二元醇化合物,可用于制造多种医药中间体、食品和化妆品,也是合成纤维材料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的关键单体。微生物转化葡萄糖等可再生原料合成1,3 -PD O因具有环境友好、高效节能、安全可持续等优点,已实现产业化,是微生物化学品工厂设计与应用的成功案例。但是,粮食紧缺和气候变化等问题正在推动化学品生物制造的原料朝着非粮化、低成本、可持续的方向转变。微生物转化C 3 原料甘油合成1,3 -PD O的研究已较为深入。近年来,以能量密度更高的甲醇等C 1原料合成1,3 -PD O也受到广泛关注,多条新的人工合成途径被创建并成功验证,为1,3 -PD O可持续生物合成奠定了基础。本文重点从C 6-C 3 -C 1原料体系转变的角度综述了1,3 -PD O的微生物合成研究进展,对不同原料体系下提升1,3 -PD O合成效率的代谢途径改造策略进行了讨论,并对C 1原料合成1,3 -PD O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果士婷 刘盼 王钰关键词:3-丙二醇 可再生原料 补体C 3 、C 4及C RP、ESR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补体C 3 、C 4及C 反应蛋白(C RP)、红细胞沉降率(ESR)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1-12月就诊于该院的69例SLE患者作为SLE组,选取同期该院的70例体检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比较SLE组和对照组血清相关指标水平变化。根据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 AI)评分将SLE患者分为轻度活动组(27例)、中重度活动组(42例),比较两组相关指标的变化。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SLED AI评分与血清相关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 )曲线分析疾病严重程度诊断的有效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LE组血清补体C 3 、C 4水平降低,C RP、ESR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轻度组比较,中重度组血清补体C 3 、C 4水平降低,C RP、ESR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患者SLED AI评分与血清C RP、ESR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与血清补体C 3 、C 4水平均呈负相关(P<0.05)。C RP、ESR及补体C 3 、C 4诊断SLE中重度活动度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6、0.875、0.872、0.856,灵敏度分别为59.52%、85.71%、78.57%、78.79%;特异度分别为79.83 %、81.67%、86.79%、86.54%。结论血清补体C 3 、C 4及C RP、ESR与SLE患者病情进展相关,对于SLE疾病活动度分期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王景鸿 潘璐 卢冰如 赵士玉 丁山 刘义庆关键词:补体C3 补体C4 红细胞沉降率 系统性红斑狼疮 IL-17、IL-8及补体C 3 、C 4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关系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8(IL-8)及补体C 3 、C 4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动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3 年6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医的72例SLE患者作为试验组,根据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 AI)将≥5分者作为活动期组(43 例),<5分者作为非活动期组(29例),另选取同期体检的6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不同组别血清IL-17、IL-8及补体C 3 、C 4水平,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 )评估血清指标在SLE疾病活动性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试验组血清IL-17、IL-8水平高于对照组,补体C 3 、C 4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SLE患者活动期血清IL-17、IL-8水平高于非活动期,补体C 3 、C 4水平低于非活动期(P<0.05);血清IL-17、IL-8及补体C 3 、C 4水平联合检测评估SLE疾病活动度的ROC 曲线下面积(0.848)高于各项指标单独检测的曲线下面积(0.708、0.705、0.726、0.665)(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LE患者SLED AI积分与血清IL-17、IL-8水平呈正相关,与补体C 3 、C 4水平呈负相关(r=0.526、0.414、-0.503 、-0.297,P<0.05)。结论SLE患者血清IL-17、IL-8呈高表达,补体C 3 、C 4水平呈低表达,且其表达水平与患者疾病活动度相关,可在一定程度上评估患者疾病状态。 徐舟舟关键词:疾病活动度 补体C3 补体C4 血清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类风湿因子、免疫球蛋白G、补体C 3 、补体C 4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血清抗环瓜氨酸肽(C C P)抗体、类风湿因子(RF)、免疫球蛋白G(IgG)、补体C 3 、补体C 4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3 月—2022年3 月枝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26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126例作为对照组,根据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D AS-28)评分将观察组分为缓解期组(n=72)与活动期组(n=54)。所有研究对象检测血清C C P抗体、RF、IgG、补体C 3 、补体C 4水平。比较各组各项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C C P抗体、RF、IgG、补体C 3 、补体C 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活动期组血清C C P抗体、RF、IgG、补体C 3 、补体C 4水平均高于缓解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体内血清C C P抗体、RF、IgG、补体C 3 、补体C 4均异常升高,并与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活动度有关,可作为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及病情监测的重要指标。 付鹏 张敏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 补体C3 补体C4 类风湿因子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免疫球蛋白G 印度智库金奈中国研究中心(C 3 S)的建设及影响力分析 2024年 [研究目的]印度金奈中国研究中心(C 3 S)作为世界知名智库,其在智库建设方面的独特范式和显著成果具有一定研究价值。深入剖析该中心的影响力机制,为我国智库建设提供有益借鉴。[研究方法]深入探究其发展进程,从人才管理与培育、高质量学术研究、智库产品多元传播这三个关键维度,揭示了该智库增强影响力的核心策略。[研究结论]研究显示,金奈中国研究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成果,对我国创建世界顶级专项智库和特色智库具有重要启示,有助于我国在强化智库传播力和影响力方面积极创新,在提高智库质量与成果转化率方面精准施策,推动我国智库事业繁荣,为国家治理和社会进步提供更有力的智慧支持。 张金杰 李春明分析补体C 3 a、C 5a及其受体与IgA肾病发病及临床指标的关系 2024年 分析IgA肾病病变中,补体C 3 a、C 5a和相应受体(C 5aR、C 3 aR)的参与作用。方法 分析89例IgA肾病患者(观察组)、肾肿瘤者健康肾组织(手术切除病变时同时获得健康肾组织进行检查)12例(对照组)进行对照分析,就诊时间界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测得(免疫组化法)各肾组织标本中补体C 3 a、C 5a和相应受体(C 5aR、C 3 aR),并采集两组患者尿液、血清为标本,检测尿液、血清内C 3 a、C 5a水平。结果 观察组肾脏组织内C 3 a、C 3 aR、C 5a、C 5aR阳性细胞百分高于对照组,IV级患者C 3 a、C 3 aR、C 5a、C 5aR阳性细胞百分高于III级、II级,III级高于II级(P<0.05);血液标本、尿液标本中,对照组C 3 a、C 5a均低于IV级、III级、II级,血液标本中,IV级、III级C 3 a、C 5a低于II级,尿液标本中,IV级C 3 a、C 5a高于III级、II级,III级C 3 a、C 5a高于II级(P<0.05);C 3 a、C 3 aR、C 5a、C 5aR与动脉压、24h尿蛋白定量、SC r、C RP呈正性关系,与C 3 、血清IgA无关。结论 补体C 3 a、C 5a和相应受体在整个(包含发病、病变进展等)IgA肾病病变中均有参与作用,临床可经测得补体指标(C 3 a、C 5a、C 5aR、C 3 aR)协助诊断病情和评估病变程度,也对治疗方案的制定有积极意义。 张宏群 谢建玲关键词:C3A C5A 肾组织 C5AR 补体C 3 、C 4及免疫球蛋白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EBV-D NA载量关系及联合诊断效能 2024年 目的探讨补体C 3 、C 4及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A、IgG、IgM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 -tious mononuc leosis,IM)患儿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D NA载量的关系及联合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3 年12月收治的76例IM患儿作为研究组,另按照1:1原则选择76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不同性别、年龄、病程、系统损伤个数、EBV-D NA载量患儿血清补体C 3 、C 4及IgA、IgG、IgM水平,采用Spearman分析IM患儿病程、系统损伤个数、EBV-D NA载量与血清补体C 3 、C 4及IgA、IgG、IgM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 eiver operating c harac teristic ,ROC )曲线分析各指标单一及联合诊断IM的效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血清补体C 3 .C 4及IgA、IgG、IgM水平较高(P<0.01);研究组血清补体C 3 、C 4及IgA、IgG、IgM水平比较:急性期>恢复期,1个系统损伤<多于1个系统损伤,EBV-D NA高载量>中等载量低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M患儿病程与血清补体C 3 、C 4及IgA、IgG、IgM呈负相关,系统损伤个数、EBV-D NA载量与血清补体C 3 、C 4及IgA、IgG、IgM呈正相关(P<0.01);血清IgA、IgG、IgM联合补体C 3 和(或)C 4及五者联合诊断IM的曲线下面积(areaunderc urve,AUC )优于各指标单一诊断的AUC ,其中IgA+IgG+IgM+补体C 4+补体C 3 联合为最佳组合,敏感度为0.908、特异度为0.842。结论IM患儿血清补体C 3 、C 4及IgA、IgG、IgM水平异常升高,且与患儿病程、系统损伤个数、EBV-D NA载量密切相关;血清补体C 3 、C 4及IgA、IgG、IgM联合诊断IM具有较高的价值。 何婧 肖长水 舒立关键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补体C3 补体C4 免疫球蛋白 病毒载量 血清补体C 3 、C 4及抗C 1q抗体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病情的相关性 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血清补体C 3 、C 4及抗C 1q抗体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病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05例SLE患者纳入病例组,并选择65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清补体C 3 、C 4和抗C 1q抗体及肾功能指标;采用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 AI)评估患者的病情活动度,比较不同疾病活动度患者血清补体C 3 、C 4和C 1q抗体水平;分析血清补体C 3 、C 4和抗C 1q抗体与肾功能及病情活动度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SLE患者病情变化的危险因素。结果病例组血清肌酐(Sc r)(83 .61±10.71)μmol/L、尿素氮(BUN)(6.45±1.47)mmol/L、β_(2)-微球蛋白(β_(2)-MG)(6.23 ±1.42)m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06±7.3 9)μmol/L、(3 .02±1.25)mmol/L、(1.65±0.58)mg/L,肾小球滤过率(eGFR)(80.56±14.28)ml/min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8.19±15.3 4)m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血清补体C 3 、C 4水平分别为(0.56±0.17)、(0.16±0.04)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3 ±0.3 1)、(0.3 0±0.12)g/L,抗C 1q抗体水平(46.65±11.48)U/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44±0.63 )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活动患者血清补体C 3 、C 4水平分别为(0.89±0.23 )、(0.25±0.07)g/L均明显高于中重度活动患者的(0.3 1±0.08)、(0.08±0.02)g/L,抗C 1q抗体水平(3 1.47±6.28)U/ml明显低于中重度活动患者的(59.76±8.73 )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补体C 3 、C 4与Sc r、BUN、β_(2)-MG、SLED AI积分呈负相关(P<0.05),与eGFR呈正相关(P<0.05);抗C 1q抗体与Sc r、BUN、β_(2)-MG、SLED AI积分呈正相关(P<0.05),与eGFR呈负相关(P<0.05);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补体C 3 、C 4、抗C 1q抗体是影响SLE病情的独立危险因素(OR=3 .54、2.14、5.68,P<0.05)。结论SLE患者存在血清补体C 3 、C 4明显下降,抗C 1q抗体水平明显升高现象,多预示患者病情加重,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王军辉 夏飞飞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 补体C3 补体C4 抗C1Q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