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06篇“ 鲜薯产量“的相关文章
栽插密度和EBR浓度对甘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为了进一步探究提升甘产量和品质的方法,以及为北方地区甘的丰产栽培配套技术提供理论参数,通过设计栽插密度和24-表油菜素甾醇(EBR)喷施浓度双因子耦合,研究其对甘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的栽插密度下,低浓度和高浓度的EBR都不利于甘产量、SPAD值、Fv/Fm的提升,而较高栽插密度和适当的EBR浓度有利于甘产量和光合特性的提升,栽插密度为67 500株/hm^(2),喷施150 L/hm^(2)浓度为0.10 mg/L的EBR时产量最大。适当的EBR浓度有利于甘整体品质的提升,适度地提高栽插密度有利于增加甘的还原糖、蛋白质和淀粉含量,但是会降低可溶性糖含量。合适的栽插密度和EBR喷施浓度耦合有利于提升甘的商品率和块的干物质含量,而对甘表型性状影响不显著,且对单株结数无明显影响。光合特性对甘的部分品质影响显著,制约甘产量的主导因子是淀粉含量(0.694),其次是还原糖含量(0.672)和最长蔓长(0.667),而分枝数这一因素对产量影响最小,其关联度仅为0.511,且在较高的栽插密度和EBR浓度时,甘产量和质量指标的变化更均匀稳定。
罗元凯李染秋李宜蒙唐维刘亚菊
关键词:甘薯鲜薯产量
不同种植密度与施肥水平对木桂热4号产量、淀粉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2023年
采用裂区区组设计探索不同种植密度与施肥水平及交互作用对木桂热4号产量、淀粉含量及淀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木桂热4号产量、淀粉含量的影响显著;施肥水平对木桂热4号的产量、淀粉含量和淀粉产量的影响均不显著;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对木桂热4号产量、淀粉产量影响的交互作用强,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土壤条件为pH 5.1、全氮含量0.087 g/kg、水解性氮含量55 mg/kg、有效磷含量16 mg/kg、速效钾含量145 mg/kg、有机质含量1.66%、阳离子交换量(CEC)13.9 cmol/kg的试验地种植,木桂热4号的种植密度12500株/hm2与不施肥(N、P2O5、K2O分别为0、0、0 kg/hm2)处理组合的产量、淀粉含量与淀粉产量最高,分别为27501 kg/hm2、24.3%和6680 kg/hm2;综合考虑产量、淀粉含量与淀粉产量3个指标对农和木加工厂的意义,木桂热4号的最佳种植密度为12500株/hm2。
罗燕春韦云东付海天盘欢卢赛清文峰黄建祺郑华
关键词:种植密度施肥水平鲜薯产量淀粉含量淀粉产量
种茎排布对木产量构型的影响被引量:3
2021年
平地宽窄行(1.0m+0.6m)模拟机械化种植模式下,以我国主栽机械化木品种‘NZ199’为对象,设置平放顺向对称(T1)、平放顺向交错(T2)、平放斜向对称(T3)、平放斜向交错(T4)、斜插反向对称(T5)、斜插反向交错(T6),共6种双行种茎排布方式,研究其对产量块特征及构型的影响,以期筛选适宜的木机械化种植模式与收获农艺农机参数。结果表明,斜插较平放有助于提高产量;斜插反向交错、平放顺向对称的产量均较高,分别达41.92~50.11、38.55~48.42 t/hm^(2),二者结的平均垂直行向半幅宽均较窄,仅为22.92~24.09 cm;当收获单株的垂直行向半幅宽为30.0 cm、层深为25.0 cm时,斜插反向交错与平放顺向对称的收获产量占比、产量均较高,分别达97.54%~98.87%、38.12~40.87 t/hm^(2)。综上,在平地宽窄行机械化种植模式中,推荐斜插反向交错和平放顺向对称种植方式,建议收获机在窄行间的双行作业幅宽120.0 cm、犁深25.0 cm,则可收获98%的产量
魏云霞刘丽娟黄洁王娟王娟李天
关键词:木薯鲜薯产量
淀粉型甘品种产量和淀粉收量比较被引量:3
2019年
利用6个淀粉型甘品种,从种植茬口和收获加工期等方面比较淀粉型品种的产量和淀粉收量的变化差异,苏17号最适合春茬种植加工淀粉,栽后157 d,可获得8.52 t/hm^2干淀粉,栽后192 d,可获得11.21 t/hm^2干淀粉,是一个优良的淀粉加工用品种。C4-2夏茬种植,栽后146 d,可获得7.21 t/hm^2干淀粉,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适于夏茬种植的淀粉型品种。苏17号、苏18号和C4-2收获后贮藏1个月后,仍有20%以上的淀粉提取率,有利于延长淀粉加工期。
郭小丁谢一芝贾赵东马佩勇边晓峰
关键词:鲜薯产量春茬夏茬
食用型甘主要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通过对参加2013年山东省区域试验的12个品种的8个性状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与产量的关联系数大小的排序为单株重﹥最大径﹥大率﹥蔓长﹥分枝数﹥单株结数﹥小率﹥中率。在食用型甘的早代选择中,单株重高,型短纺锤形,单株结整壮,大率高的品系有高产潜力。
韩俊杰刘学庆商丽丽邱鹏飞张磊贾礼聪辛国胜王常芸
关键词:食用型早代选择
垄距对广87藤叶和产量的影响
2017年
[目的]研究不同垄距对广87藤叶和产量的影响。[方法]以食用红心甘新品种广87为研究材料,在种植密度为6万株/hm^2的情况下,研究5个不同垄距(75、80、85、90、95 cm)处理对甘藤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随着垄距的增大,藤叶产量也逐渐上升;在95 cm垄距处理时,藤叶产量达最大值,为12 656.3 kg/hm^2。因此,可通过适量加大垄距的宽度来提高藤叶产量。随着垄距的增大,产量逐渐上升;当垄距为90 cm时,产量达最大,为34 875.0 kg/hm^2。但垄距达95 cm时,产量反而开始降低。[结论]综合考虑,在西南丘陵地区甘机械化起垄时,垄距为90 cm时广87能获得较为理想的产量
唐明双何素兰周全卢刘莉莎黄迎冬杨洪康王梅李胜李东波李育明
关键词:广薯87鲜薯产量
不同氮肥用量对甘动态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为提高本区甘氮肥科学施用水平,提效增质,试验以秦5号品种为材料(设5个施氮处理)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甘茎叶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秦5号在高肥力觩土下,每亩施纯氮7.5 kg时能较好地协调甘茎叶与地下块根的生长,产量最高。
豆利娟王钊刘明慧高文川樊晓中王蕾
关键词:氮肥甘薯
氮肥施用量对甘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5
2013年
不同氮肥施用量试验结果表明,667m2施N12kg能较好的协调甘藤蔓与块根的生长,块根产量高,为甘高产栽培的适宜施N量。
吴振新
关键词:甘薯施氮量鲜薯产量
北移江西种植的木品种产量及淀粉品质差异研究被引量:14
2011年
2008年和2009年,以华南系列木品种SC5、SC6、SC7、SC8、SC9、SC10和SC205为材料,研究北移江西种植的产量及其淀粉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7个木品种中产量最高的是SC8,居中的依次是SC205、SC7、SC10、SC6、SC9,最低的是SC5;淀粉含量最高的是SC6,居中的依次是SC9、SC8、SC205、SC10、SC7,最低的是SC5。SC8的产量和淀粉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品种SC205,而SC5显著低于对照品种SC205及其余5个品种。与对照品种SC205相比,SC8和SC5的直链淀粉含量、冷冻稳定性、凝沉稳定性和恩氏粘度较高,淀粉颗粒粒径略大,糊化温度略低。SC205的透明度和粘度高于SC5,但低于SC8。综上所述,7个供试木品种中以SC8和SC205北移江西种植的适应性相对较强,而SC5的适应性相对较弱。
袁展汽林洪鑫古碧李开绵刘仁根肖运萍汪瑞清
关键词:木薯北移鲜薯产量淀粉品质
栽培因素对鄂7号产量及干率的影响被引量:3
2010年
以鄂7号为材料,通过设置栽插日期与地膜覆盖两个因素研究其对产量及干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鄂7号地膜覆盖栽培比露地栽培显著增产,干率也有相应的提高。栽插期越早产量越高,干率越高。
雷剑杨新笋苏文瑾
关键词:地膜覆盖鲜薯产量

相关作者

李开绵
作品数:323被引量:1,668H指数:23
供职机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研究主题:木薯 木薯块根 木薯新品种 木薯粉 木薯叶
黄洁
作品数:237被引量:1,166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研究主题:木薯 种茎 甘薯 木薯新品种 花生
叶剑秋
作品数:161被引量:1,016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研究主题:木薯 木薯新品种 种质资源 品种选育 甘薯
许瑞丽
作品数:83被引量:586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研究主题:木薯 甘薯 木薯新品种 种质资源 农艺性状
傅玉凡
作品数:78被引量:321H指数:12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庆市甘薯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甘薯 甘薯新品种 紫肉甘薯 选育 甘薯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