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695篇“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相关文章
益心舒胶囊联合胺碘酮治疗瓣膜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
2025年
目的探讨益心舒胶囊联合盐酸胺碘酮片治疗瓣膜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选取2023年6月—2024年8月在石家庄市第三医院就诊的共计102例瓣膜心房颤动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口服盐酸胺碘酮片,1片/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益心舒胶囊,3次/d,3粒/次。两组的疗程为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房颤症状、心功能指标和血清指标水平。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组间比较差异显著(96.08%vs 84.31%,P<0.05)。治疗后,两组的心房颤动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均减少(P<0.05),且治疗组心房颤动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左房射血分数(LAEF)、左心耳排空速度(VLAA)均升高,左房容积指数(LAVI)均降低(P<0.05);治疗组的LAEF、VLAA高于对照组,LAVI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内皮素-1(ET-1)水平均降低P<0.05),治疗组的血清VCAM-1、HMGB-1、ET-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心舒胶囊联合盐酸胺碘酮片可提高瓣膜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显著减轻心房颤动症状,改善心功能,减轻血管内皮功能。
马丽珂郭卫东默瑞兴
关键词:益心舒胶囊盐酸胺碘酮片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左房容积指数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瓣膜心房颤动病人新型口服抗凝药抗凝管理的现状与展望
2025年
瓣膜心房颤动病人新型口服抗凝药抗凝管理的现状、影响因素及管理策略进行综述,旨在为提高瓣膜心房颤动病人新型口服抗凝药的抗凝管理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李荣邢桃红
关键词: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高龄瓣膜心房颤动患者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潜在不适当用药研究
2025年
目的 评价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在高龄瓣膜心房颤动(NVAF)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依据2023版Beers标准,结合药品说明书及相关指南,制订NOACs在NVAF患者中的潜在不适当用药(PIM)评价标准,分析2023年1—12月在心血管内科住院且年龄≥80岁的患者使用NOACs时的PIM情况。结果共纳入病例78例,共发生NOACs相关的PIM 47例次,其中肾功能相关PIM 1例次,药物相互作用相关PIM 46例次。72例患者不符合2023版Beers标准评价原则。结论 更新后的Beers标准尚未在临床中普及。高龄NVAF患者使用NOACs发生较多的PIM是药物相互作用。应加强对高龄NVAF患者的用药监测,促进合理用药。
王研田薇薇朱海斌余自成
关键词: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CT血管造影成像在预测瓣膜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应用CT血管造影成像(CTA)对预测瓣膜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左心耳血栓形成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1月—2024年3月黄山昌仁医院收治的52例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CTA检查,且行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CHA_(2)DS_(2)-VASc)评价。以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为“金标准”,根据左心耳有无血栓分为阳组(15例)、阴组(37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CTA检查参数,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不同方式预测血栓形成的价值。结果:左心耳血栓阳组年龄、CHA_(2)DS_(2)-VASc评分、纤维蛋白原(FIB)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指标均高于阴组,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比例高于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组的左心耳开口长径、左心耳开口短径、左心耳开口面积、左心耳深度值均高于阴组,左心耳射血分数低于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房颤左心耳血栓,采用不同方式检查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其中CTA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69,预测的价值更高。结论:应用CTA对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可为疾病早期干预提供帮助。
芦中庆吴建安
关键词: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老年瓣膜心房颤动患者血清Periostin,UAR水平表达与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相关研究
2025年
目的 探究老年瓣膜心房颤动(NVAF)患者血清骨膜蛋白(Periostin)、尿酸/清蛋白比率(UAR)水平与射频消融术(RFCA)后复发的相关。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中心接受RFCA治疗的108例老年NAVF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体检的108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患者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根据随访情况将其分为复发组(n=42)和未复发组(n=66)。收集患者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血脂史、吸烟史、饮酒史、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和白细胞计数(WBC);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Periostin含量;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清蛋白(ALB)和尿酸(UA)含量,其比值即为UAR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NVAF患者RFCA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Periostin,UAR水平对老年NAVF患者RFCA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术前Periostin(53.53±6.27 ng/L),UAR(4.09±0.78)水平显著高于术后(50.53±7.23 ng/L,3.41±0.91)和对照组(31.29±4.21 ng/L,1.24±0.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58,30.603;5.896,35.883,均P<0.05)。复发组LVEF(51.16%±6.49%)低于未复发组(55.39%±6.71%),UAR(4.01±0.92)、Periostin(55.77±6.56 ng/L)和高血脂史占比(66.67%)水平高于未复发组(3.02±0.63,47.19±5.44ng/L,34.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t=3.234,6.458,7.180,10.426,均P<0.05)。血清Periostin[OR(95%CI):1.856(1.148~3.000)],UAR[OR(95%CI):2.127(1.145~3.951)]为患者RFCA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血清Periostin,UAR水平预测老年NAVF患者RFCA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95%置信区间)[AUC(95%CI)]分别为0.856(0.776~0.916),0.817(0.731~0.884),截断值分别为53.00ng/L,3.99,约登指数分别为0.569,0.509,敏感度分别为88.10%,85.71%,特异度分别为71.21%,65.15%;二者联合预测的AUC(95%CI),约登指数、�
董丹丹姜玉连
关键词: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
瓣膜心房颤动所致心源栓塞机械取栓术后复发的预防——3例病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2025年
瓣膜心房颤动继发的缺血卒中占所有急缺血卒中的20%~30%,且此类卒中多有高负荷量血栓、较大脑血管堵塞及较差的侧支代偿,因此与其他缺血卒中相比,具有症状更重、预后更差、死亡率偏高的特点。此类卒中患者,即使成功取栓血管再通,术后短期内也存在较高的复发风险。本文以3例瓣膜心房颤动卒中患者为例,介绍其机械取栓后卒中复发并再次取栓的治疗过程,结合相关文献,分析瓣膜心房颤动导致心源栓塞的特点,总结此类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卒中复发的预防措施。
张海兵夏卫东王奉淼李文帅李庆民张信芳张全忠
关键词: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复发
多学科团队协作护理在瓣膜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5年
目的 探讨多学科团队协作(MDT)护理在瓣膜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20年1—12月心房颤动中心建设前和2022年1—12月心房颤动中心建设后咸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10例瓣膜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20年1—12月心房颤动中心建设前的105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22年1—12月心房颤动中心建设后的105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MDT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后第12个月用药依从、生活质量、心房颤动症状严重程度和随访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 出院后第12个月,观察组8条目Morisky用药依从量表和心房颤动患者生活质量量表-21评分高于对照组,欧洲心律协会心房颤动症状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DT护理能够有效提高瓣膜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用药依从和生活质量,减轻其心房颤动症状。
熊小雪王翔王淼王赛
关键词:心房颤动护理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利伐沙班与华法林预防瓣膜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效果对比
2025年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华法林预防瓣膜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效果及对其凝血功能指标、炎症因子、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太仓市港区医院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收治的91例瓣膜房颤患者进行分组,均给予调脂、降压等常规治疗,对照组45例联合华法林钠片治疗,观察组46例联合利伐沙班片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血栓栓塞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延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均升高,血清hs-CRP、Hcy、IL-6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TT、PT、APTT均长于对照组,血清hs-CRP、Hcy、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血栓栓塞总发生率(22.22%、22.22%)均分别低于对照组(6.52%、6.52%)(均P<0.05)。结论相较于华法林,瓣膜房颤患者使用利伐沙班治疗,能更有效预防血栓栓塞,且可更有效改善凝血功能与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反应,整体安全较高。
陈敬云耿浩
关键词:非瓣膜性房颤利伐沙班华法林
75岁以下瓣膜心房颤动病人脑卒中高危因素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75岁以下瓣膜心房颤动病人发生脑卒中、动脉血栓栓塞事件的高危因素。方法:通过心电图纳龙系统筛选2018年1月—2021年12月在郑州市中心医院住院的75岁以下的心房颤动病人1926例,查阅电子病历系统剔除合并瓣膜心脏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的病人;最终纳入病人1616例,其中合并脑卒中病人446例作为脑卒中组,余1170例病人作为对照组。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相关资料:病人是否合并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血管疾病、年龄及别、心率(心房颤动发作或持续时)。因心房颤动病人卒中风险评分(CHA2DS2-VASc)将年龄65~75岁计为1分,缺血风险增加,故本研究将65岁作为界值,列为研究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瓣膜心房颤动病人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高危因素对瓣膜心房颤动病人发生脑卒中的预测效能。结果:脑卒中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年龄65~75岁病人构成比高于对照组,心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年龄65~75岁心房颤动病人发生脑卒中风险均显著增高;心率每下降1次/min,脑卒中风险增加0.6%。ROC曲线显示,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年龄65~75岁、低心率联合预测脑卒中发生风险增高(P<0.05)。结论:心房颤动病人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年龄65~75岁、低心率均增加罹患脑卒中风险,若4种高危因素同时发生,心房颤动病人脑卒中罹患风险更高,较好地控制血压、血糖,适当调整心率可能降低心源脑卒中相关致死率和致残率。
刘兵宋昆鹏石海莉秦立李艳高万里郜玉洁张奇
关键词:心房颤动高危因素心率脑卒中
Snyder希望理论干预对老年瓣膜心房颤动患者心理弹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5年
目的:探究Snyder希望理论干预对老年瓣膜心房颤动(NVAF)患者心理弹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10月-2022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NVAF患者128例,按区组随机法分为对照组(n=64)和干预组(n=64),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Snyder希望理论进行干预护理。干预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心理弹、生活质量及满意程度。结果:干预3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患者心理弹量表(CD-RISC)总分[(45.41±6.07)分比(35.40±4.96)分]、健康调查简表(SF-36)总评分[(90.69±6.16)分比(75.71±4.31)分]以及总满意度(95.31%比81.25%)均显著提高(P<0.05或<0.01)。结论:采用Snyder希望理论干预老年瓣膜心房颤动患者可显著改善其心理弹及生活质量,并提高满意度。
马欣欣叶媛
关键词:心房颤动

相关作者

董建增
作品数:657被引量:3,314H指数:22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研究主题: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心房颤动患者 射频消融 导管消融术
马长生
作品数:1,242被引量:7,656H指数:36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研究主题: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心律失常 心房颤动患者 导管消融术
木胡牙提
作品数:241被引量:824H指数:14
供职机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患者 心血管疾病 哈萨克族 并发症
汤日波
作品数:198被引量:985H指数:13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研究主题: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心房颤动患者 导管消融术 心血管病学
杜昕
作品数:404被引量:2,093H指数:19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研究主题: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患者 导管消融 心力衰竭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