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168篇“ 非体外循环“的相关文章
一种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监测控制方法、控制装置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监测控制方法、控制装置。控制方法包括:步骤一,为手术患者佩戴好无创连续血压监测仪、TCD监测头架,获得监测血管的清晰图像后固定TCD监测探头;步骤二,患者接受麻醉后5~10分钟...
周瑛华李淑娟
瑞马唑仑对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
2025年
目的探讨瑞马唑仑对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老年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影响。方法招募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室择期行OPCABG的老年患者70例,年龄65~79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5例。试验组麻醉诱导时静脉注射瑞马唑仑0.15~0.35 mg·kg^(-1),麻醉维持时静脉输注瑞马唑仑0.3~1.0 mg·kg^(-1)·h^(-1);对照组麻醉诱导时静脉注射丙泊酚1.0~2.5 mg·kg^(-1),麻醉维持时静脉输注丙泊酚4~12 mg·kg^(-1)·h^(-1)。两组其余的麻醉诱导和维持方法均一致。术后3 d内采用ICU意识障碍评估法(CAM-ICU)进行POD的评估。使用15项恢复质量问卷(QoR-15)在术后第1天和第2天评估恢复质量。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1、3 d时的血常规。记录术后麻醉苏醒时间、气管导管拔除时间、ICU停留时间及术后总住院时间。统计和分析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术后3 d内,试验组患者有12例(34.3%)发生了POD,有23例(65.7%)未发生POD,对照组患者有14例(40.0%)发生了POD,有21例(60.0%)未发生POD,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在术后第1天和第2天的QoR-15评分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及3 d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较术前1 d升高(P<0.05)。试验组术后1 d及3 d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幅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麻醉苏醒时间、气管导管拔除时间及ICU停留时长均短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窦性心动过缓和低血压发生率均下降(P<0.05)。结论瑞马唑仑用于OPCABG老年患者的全身麻醉诱导和维持时不升高POD发生率,且可提高患者术后康复质量。
张立媛杨木强司建洛刘伟峰
关键词:术后谵妄丙泊酚心脏手术老年人
体外循环体外循环CABG治疗冠心病的临床价值及对预后的影响
2025年
目的:探究体外循环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临床价值及对预后状况、术后并发症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9-2024.1期间本院收治的113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体外组(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n=54)和体外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n=59)。分析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心肌功能[心脏指数(CI)、心肌肌钙蛋白(cTn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生化指标[γ-谷氨酰转移酶(GGT)、白细胞介素-8(IL-8)、同型半胱氨酸(HCY)、低密度脂蛋白(LDL)]、生活质量以及并发症。结果:体外组的医疗费用、手术时间、术后ICU入住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出血量均比体外组显著降低(P<0.05)。术后1m,体外组的血清cTnl、CK-MB水平均显著低于体外组,CI、LVEF指标均显著高于体外组(P<0.05)。与体外组相比,术后1m,体外组的血清GGT、HCY、IL-8、LDL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与体外组相比,术后1m,体外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提高(P<0.05)。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能改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促进术后康复,改善冠心病患者心肌功能,改善生化指标,提高术后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好。
赵博梁飞贾磊强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肌肌钙蛋白非体外循环
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计划性术中低体温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2025年
目的分析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患者计划性术中低体温(IIH)危险因素,构建并验证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OPCAB 157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发生低体温分为低体温组(n=82)和低体温组(n=75),采用单因素、套索回归筛选预测因子,通过逻辑回归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分别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曲线下面积(ROC-AUC)、Hosmer-Lemeshow(H-L)拟合优度检验、临床决策曲线(DCA),评价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临床有用性,内部验证采用Bootstrap法。结果OPCAB患者IIH发生率为52.23%。术前体温≥36.35℃、体重指数≥25.93 kg/m^(2)、术中输液量≥2025 ml、术中出血量>300 ml 4个因素被纳入模型。该模型ROC-AUC为0.821(95%CI:0.756~0.886),H-L拟合优度检验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DCA显示模型临床有用性较好,内部验证ROC-AUC为0.801(95%CI:0.731~0.871),Brier分数分别为0.151,0.212。结论OPCAB患者IIH发生率较高,本研究建立的列线图模型效果良好,可为医护人员早期评估及预防提供参考。
冯敏马文涓加依娜尔·木哈台勒胡媛李茹徐月曙李丽
关键词: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列线图
接触与切开获取技术应用于冠心病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效果对比研究
2025年
目的比较分析接触(No-touch)与切开获取(OVH)技术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G)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22-01—2023-10行OPCABG术治疗的115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大隐静脉(GSV)桥血管获取方式分为2组。No-touch组59例应用No-touch技术获取GSV桥血管,OVH组56例应用OVH技术获取GSV桥血管。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围术期指标。检测术后6 h、12 h、24 h、48 h患者的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cTNT)心肌标志物。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个月桥血管通畅率。结果No-touch组手术时间、获取GSV桥血管时间均长于OV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术中出血量、再血管化数量、红细胞和血浆输注量、术后24 h引流量及血肌钙蛋白、住院费用、呼吸机辅助通气、引流管保留、ICU停留及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同时间、交互作用下MYO、CK-MB、cTNT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但组间术后各时间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o-touch组双下肢麻木及疼痛发生率、术后3个月桥血管通畅率高于OV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双下肢切口血肿、下肢水肿的发生率、切口愈合不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OVH技术比较,在OPCABG术中采用No-touch技术的手术及获取GSV桥血管的时间较长,双下肢麻木及疼痛发生率较高,但能提高桥血管通畅率,且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增加。
赵博梁飞贾磊强
关键词:非接触冠心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右美托咪定对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心率变异性影响
2025年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后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2020—2023年收治的118例因冠心病行OPCABG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期间应用右美托咪定情况,将患者分为A组(未使用右美托咪定,n=62)、B组(右美托咪定按需给药,n=23)、C组(右美托咪定常规按疗程给药,n=33)。记录并比较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记录3组患者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率采及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率(HR)。记录3组患者手术前后HRV指标,包括RR间期总体标准差(SDNN)、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相邻间期差值50 ms占总RR间期数的百分比(PNN50)。结果3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LVFS、LVEF、搭桥数量、手术时间,以及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率及LVFS、LVEF、H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前SDANN、SDNN、PNN50、RMSS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SDANN、SDN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显著降低患者OPCABG术后SDANN与SDNN,右美托咪定发挥的抗交感神经作用可增强心血管系统稳定性,且不增加心房颤动的发生风险,对心功能无负面影响。
韩晓航金春姬秦娜娜孙璐怡齐瑞雪孙莹杰
关键词:心率变异性心房颤动
内脏脂肪组织指数对体外循环冠状动脉移植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
2025年
目的:探究术前基于CT的内脏脂肪组织指数(visceral adiposity tissue index,VATI)对冠心病患者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移植(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OPCABG)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6月至2023年7月,因冠心病行OPCABG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相关影像学资料并计算VATI。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探索VATI的预测新发心房颤动的价值。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42例患者,男395例,女147例,平均年龄(62.1±3.4)岁,术后共有146例出现新发心房颤动,发生率为26.9%。VATI的三分位数截断值为39.72和49.84,依据三分位数分为三组(VATI 1,VATI 2,VATI 3),Cox比例风险模型量化VATI三分位与新发心房颤动之间的关联,以最低三分位作为参照组。模型1,未校正:VATI 2(HR=2.34,95%CI:1.14~2.79), VATI 3(HR=4.22,95%CI:2.73~6.0);模型2,校正年龄和性别:VATI 2(HR=1.35,95%CI:1.01~1.80),VATI 3(HR=3.15,95%CI:1.23~4.19);模型3、模型2+校正BMI、CRP、糖尿病、急诊手术、纽约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及左心房内径:VATI 2(HR=1.31,95%CI:0.92~-1.76), VATI 3(HR=2.56,95%CI:1.11~3.43)。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VATI预测OPCABG术后新发心房颤动(AUC=0.84695%CI:0.795~0.869,P <0.001)。结论:基于CT的VATI是预测OPCABG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有效指标。
马敏王红杜中涛李雨琪
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在河南省胸科医院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冠心病患者102例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51例。观察不同方式手术对患者心肌、心功能指标、不良反应及预后情况的影响。结果术前,两组患者cTnⅠ、CK-MB水平无差异(P>0.05);术后24h,两组患者的cTnⅠ、CK-MB水平高于术前,试验组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24h,试验组CI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LVSP、LVSWⅠ、RVSWⅠ水平低于术前,试验组LVSWⅠ及RVSWⅠ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6%)小于对照组(2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两年发现两组患者在心力衰竭、胸闷和心绞痛、再次PCI及再发心肌梗死发面无差异(P>0.05),试验组的死亡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CHD能有效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患者的心肌损伤,同时有助于恢复患者的心功能,具有较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蒋磊
关键词:冠心病动脉搭桥术心肌损伤
全方位护理对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CABG的影响
2024年
目的分析接受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患者应用全方位护理干预后的效果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在天津市胸科医院接受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CABG治疗的患者80例,根据干预方案的不同,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40例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40例患者应用全方位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诺丁汉健康量表(Nottingham health profile,NHP)评分[(57.31±6.35)分vs.(68.23±5.34)分]、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39.65±3.92)分vs.(44.90±3.65)分]、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40.46±3.48)分vs.(45.63±3.18)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CABG患者采用全方位护理干预具有较好的护理效果,可以改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且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因此该护理方案在临床中具有确切的应用价值。
孟媛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全方位护理护理效果心理状态
体外循环冠状动脉移植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预测
2024年
目的:探讨单纯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ff-pump CABG)术后新发心房颤动(postoperative atrial fibrillation,POAF)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从而为预防及治疗off-pump CABGPOAF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CABG患者439例,观察单纯off-pump CABGPOAF的发生率,通过回归分析筛选变量建立风险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并评估其预测效能。结果:POAF的发生率为12.1%(53/439),POAF的发生显著增加患者术后住院时长(P=0.001)、ICU停留时间(P<0.001)、机械通气时间(P<0.001)及出院时死亡风险(P=0.005)。POAF组患者较POAF组患者有着更大的年龄(P<0.001)、更高的TC/LDH-C比值、更低的eGFR(P=0.010)。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为危险因素(OR=10.159,95%CI:1.286~80.261),除此外,TC/LDL-C比值、LVEF、左心房内径、ACEI类药物的使用、也与POAF的发生显著相关。ROC曲线下面积为(0.762,95%CI:0.692~0.833,P<0.001)。结论:单纯不停跳冠状动脉移植POAF的发生与众多因素相关,主要包括患者年龄、血脂水平、术前ACEI类药物的使用、左心功能等。术前抗心律失常药物及他汀类药物的应用对POAF的发生无影响。
田海娇赵海鹏顾松张希涛安向光刘岩彭源舒苏丕雄
关键词: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相关作者

万峰
作品数:157被引量:637H指数:12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研究主题: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状动脉分流术 冠心病
高长青
作品数:502被引量:1,935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研究主题: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机器人 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分流术 非体外循环
顾承雄
作品数:213被引量:775H指数:13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研究主题: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疾病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外科治疗
肖苍松
作品数:250被引量:1,007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研究主题: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机器人 冠状动脉分流术 体外循环 心脏外科手术
陈鑫
作品数:476被引量:1,221H指数:14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
研究主题: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外科治疗 冠状动脉分流术 冠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