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515 篇“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 “的相关文章
双歧杆菌口服联合静脉注射 丙种球蛋白 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的疗效观察 2024年 目的探究双歧杆菌口服联合静脉注射 丙种球蛋白 (IVIG)、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的效果。方法选取温州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103例ABO溶血性黄疸新生儿,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51例,IVIG联合蓝光照射治疗)和观察组(52例,双歧杆菌口服联合IVIG、蓝光照射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经皮胆红素值、心肌酶谱和肝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黄疸消除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和胎便转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3、5、7 d后,经皮胆红素值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心肌酶谱指标活性降低,且观察组的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P>0.05)。结论双歧杆菌口服联合IVIG、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效缩短黄疸消除时间,降低患儿经皮胆红素水平及促进心肌和肝脏组织恢复,且安全可靠,具有推荐价值。 金志培 陈乐乐关键词:双歧杆菌 IVIG 蓝光照射 心肌酶 静脉注射 丙种球蛋白 无反应型川崎病的预测:一个研究热点被引量:2 2023年 Kawasaki disease(KD) is an acute and self-limited febrile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fever, polymorphic rash, bulbar conjunctival congestion, redness of the lip mucosa, unilateral cervical lymphadenopathy, erythema, and edema of the extremities. KD was reported first by Tomisaku Kawasaki, a Japanese scholar, in 1967[1]. Since then, the disease has been reported worldwide,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bserved in its incidence in different regions. 徐泊雯 张清友 杜军保 Isao Shiraishi 金红芳关键词:KAWASAKI 无反应型川崎病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 静脉注射 丙种球蛋白 治疗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导致溶血性贫血1例2023年 患者女,35岁,因周身红斑、水疱、表皮松解伴发热5 d入院。入院前5 d因着凉发热,就诊于外院,予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头孢呋辛酯等对症治疗,后躯干出现红斑、水疱,逐渐扩散至全身,部分红斑、水疱融合,至外院就诊。 薛璐 王惠平 罗素菊关键词: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 表皮松解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溶血性贫血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 头孢呋辛酯 静脉注射 丙种球蛋白 无反应型川崎病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新评分体系建立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 丙种球蛋白 (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KD)的危险因素,提高IVIG无反应型KD患儿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并治疗的KD患儿临床资料,采用SPSS 20.0软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寻找KD患儿发生IVIG无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进行赋值,得出新的评分体系。结果最终进入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的有IVIG治疗前的降钙素原(PCT)、红细胞沉降率(ESR)和尿白细胞(LEU)及IVIG治疗后的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和PCT。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VIG治疗前的PCT和ESR及IVIG治疗后的WBC、NE和PCT是IVIG无反应型KD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建立新的评分体系,灵敏度为69.2%,特异度为69.4%,约登指数为0.386。结论IVIG治疗后的实验室指标对IVIG无反应的预测效能更强。 林小楠 姜红堃关键词:川崎病 血清SF、CRP、25(OH)D_(3)、Chemerin与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和静脉注射 丙种球蛋白 治疗耐药的关系 2023年 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 (SF)、C反应蛋白 (CRP)、25羟维生素D_(3)[25(OH)D_(3)]、趋化素(Chemerin)与川崎病(KD)患儿冠状动脉损害(CAL)和静脉注射 丙种球蛋白 (IVIG)治疗耐药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4月该院收治的KD患儿70例,根据是否合并CAL分为合并CAL组(13例)和不合并CAL组(57例);所有患儿均接受IVIG治疗,根据是否耐药分为IVIG耐药组(12例)和IVIG敏感组(58例)。比较各组患儿血清SF、CRP、25(OH)D_(3)、Chemerin水平,并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KD患儿IVIG耐药的危险因素。结果合并CAL组患儿血清SF、CRP、Chemerin水平均高于不合并CAL组,25(OH)D_(3)水平低于不合并CA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VIG耐药组患儿血清SF、CRP、Chemerin水平均高于IVIG敏感组,25(OH)D_(3)水平低于IVIG敏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F≥195.33 ng/mL、CRP≥60.32 mg/L、25(OH)D_(3)≤31.02 ng/mL、Chemerin≥342.52 ng/mL、合并CAL、白细胞计数≤16.05×10^(9)/L、红细胞沉降率(ESR)≥75.46 mm/h、血清清蛋白 ≥34.19 g/L是KD患儿IVIG耐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SF、CRP、25(OH)D_(3)、Chemerin与KD患儿CAL及IVIG治疗耐药有关。 伍蓓蕾 刘调侠关键词:冠状动脉损害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 耐药 15例静脉注射 丙种球蛋白 无应答型川崎病例的临床特点及分析 2023年 探讨丙种球蛋白 无应答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分析。方法 收治45例川崎病患儿,其中对丙种球蛋白 无应答的15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 静脉注射 丙种球蛋白 敏感组和无应答组在血红蛋白 、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 、谷丙转氨酶、胆汁酸、钠离子、白细胞介素8及10水平及是否存在无菌性脓尿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基线水平的C反应蛋白 、血红蛋白 含量及第一次使用IVIG的时间均是川崎病丙种球蛋白 无反应的相关影响因素(P<0.05)。结论 联合分析实验室指标可预测丙种球蛋白 的治疗反应效果。 唐滔关键词:川崎病 丙种球蛋白 无应答 静脉注射 丙种球蛋白 对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疗效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 丙种球蛋白 对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疗效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70例败血症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静脉注射 头孢噻肟钠,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注射 丙种球蛋白 ,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高于对照组的74.29%(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CRP、TNF-α、IL-6、PC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血清CRP、TNF-α、IL-6及PC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注射 丙种球蛋白 可提高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疗效,降低患儿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张网 徐霞关键词:新生儿败血症 丙种球蛋白 临床疗效 血清炎性因子 血清白介素-6、红细胞沉降率及血红蛋白 联合预测川崎病患儿静脉注射 丙种球蛋白 反应性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血清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及血红蛋白 联合预测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静脉注射 丙种球蛋白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反应性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2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78例KD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患儿对IVIG治疗是否敏感分为反应组(48例)和无反应组(30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血清IL-6、ESR、血红蛋白 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KD患儿IVIG无反应性的影响因素,借助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清IL-6、ESR、血红蛋白 单项及三者联合检测对KD患儿IVIG反应性的预测效能。结果反应组血清IL-6、ESR低于无反应组,血红蛋白 水平高于无反应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IL-6、ESR、血红蛋白 是KD患儿IVIG无反应性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L-6、ESR、血红蛋白 预测KD患儿IVIG反应性的线下面积分别为0.749、0.731、0.750,临界值分别为38.605pg/ml、68.335mm/1h、106.59g/L,三者联合检测预测KD患儿IVIG反应性的受试者工作特征线下面积为0.925,明显高于单项检测,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1.70%、93.30%。结论血清IL-6、ESR及血红蛋白 可作为预测KD患儿IVIG反应性的有效指标,三者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临床预测价值。 高松 葛娟 王红群关键词:川崎病 丙种球蛋白 红细胞沉降率 血红蛋白 静脉注射 丙种球蛋白 无反应性川崎病的高危因素分析2023年 川崎病是一种好发于儿童的急性全身性血管炎性疾病。目前,大剂量静脉注射 丙种球蛋白 联合口服阿司匹林是川崎病的标准治疗方案,但临床上存在一部分对静脉注射 丙种球蛋白 不敏感的病例。此类患者容易形成冠状动脉动病变,严重时可能导致心肌梗死和死亡。本文主要综述静脉注射 丙种球蛋白 无反应性川崎病的相关高危因素。 杨成洋 范雪 徐明国关键词:川崎病 高危因素 儿童 AST/ALT与川崎病患儿静脉注射 丙种球蛋白 无反应及冠状动脉损伤的相关性 2023年 【目的】探讨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与川崎病(KD)患儿静脉 滴注丙种球蛋白 (IVIG)无反应及冠状动脉损伤(CAL)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5月咸阳彩虹医院收治的218例KD患儿,根据IVIG治疗情况将患儿分为敏感组(IVIG初治有效者)和无反应组(IVIG治疗无反应者),对比两组患儿AST、ALT及AST/ALT。根据KD患儿是否发生CAL将其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分析KD患儿发生CAL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AST/ALT预测KD患儿发生CAL的效能。【结果】无反应组患儿ALT水平高于敏感组,AST/ALT低于敏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KD患儿CAL发生率为22.48%(49/218)。发生组IVIG治疗前发热持续时间,长于未发生组,IVIG无反应型比、PCT、ALT均高于未发生组(P<0.05),AST/ALT低于未发生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IVIG治疗无反应、ALT及AST/ALT均为KD患儿发生CAL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ST/ALT评估KD患儿发生CAL的最佳截断点为0.63,灵敏度、特异度及AUC分别为83.67%、68.05%、0.803。【结论】IVIG无反应型KD患儿ALT较高,AST/ALT则较低,AST/ALT预测KD患儿发生CAL的临床价值较高。 郭小军 高东莲关键词: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