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960篇“ 震后“的相关文章
- 海底震后形变多基站联合估计模型被引量:1
- 2024年
- 海底基准站坐标时序可用于海底震后形变监测,但受观测条件和观测成本所限,海底基准站定位精度相对较低,难以获取高时间分辨率海底基准站坐标时序.针对小样本、非连续海底观测时序分析问题,本文提出将站速度、震后形变参数作为多个邻近基准站的公共参数进行联合估计,并将N-E方向震后形变弛豫因子也作为公共参数;提出了求解站坐标、站速度等线性参数与震后形变非线性参数进行混合非线性估计的“一步法”.试验表明,相对单站估计模型,本文提出的多站联合估计模型可克服海底基准站坐标时序样本有限和精度受限等问题,且相对于站速率和震后形变参数分离估计的“两步法”,“一步法”更为严密,可获得更为有效的震后形变参数估计.
- 薛树强肖圳董杰韩保民孙悦杨文龙
- 关键词:海底地震震后形变
- 震后趋势判定技术系统CAAFs震后余震预测效果评价
- 2024年
- 自2019年正式运行以来,震后趋势判定技术系统CAAFs为震后应急与趋势研判及时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本文梳理总结CAAFs系统持续4.5年产出的数据,从全国和不同地区两个方面评价系统产出的震后余震预测结果,得到以下三点认识:①震级上限预测(发生某震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的正确率大多为90%及以上,显著优于震级区间预测(存在发生同等大小地震的可能或存在发生某震级左右地震的可能),各分区预测情况差异不大;②震级区间预测震级普遍比地震实况偏高,实际7日内发生的最大余震震级与预测震级的差值(震级偏差)落入[-0.5,0.5]区间的地震比例约为44%,落入[-1,1]区间的地震比例约为69%,越靠近[-0.5,0.5]区间,地震的比例越高;③震级区间预测中,各分区有一定差异,西南地区优于西北、华南和华北东北三个地区,总的来看4~5级地震预测情况不如其他震级区间,可能与该震级区间内地震的最大余震震级变化范围较大有关。
- 黎明晓刘珠妹蒋海昆李盛乐
- 关键词:震后趋势判定
- 基于碎片化分区的桥梁网络震后修复优先级分析与优化
- 2024年
- 为了研究区域性桥梁的抗震优化问题,针对城市桥梁网络的震后修复优先级,引入基于交通密度的网络碎片化分区方法(FaDPa),提出了考虑恢复性和经济性的双重韧性指标,并针对震后短时抢救以及长时修复的时段特征引入了分阶段优化方法,尤其在长时修复阶段基于不同的修复需求对其进行了分时期处理;在抢险救灾阶段和长时修复阶段分别融入碎片化理论,前者以恢复韧性、时间为目标对抢救顺序进行优化,后者以综合韧性、碎片恢复性、时间对修复顺序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密度的碎片化理论对桥梁网络不同修复阶段的地震损伤程度做出了不同的划分,此基础上展开的分阶段修复工作在抢险救灾过程中对其综合韧性提升程度达到52.3%,在长期修复过程中不影响韧性优化的前提下增加了碎片恢复性,其功能水平提升可达20.3%;修复优化阶段,经过考虑不同修复方向的双重韧性指标以及分时期处理的优化理论可以根据决策者的需求进行灵活调整,且面临不同修复环境时都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 杨国俊毛建博田里唐光武
- 关键词:震后修复
- 盲逆断层震后变形耦合机制研究——以2017年伊朗M_(W)7.3地震为例
- 2024年
- 震后变形是地震周期中一个重要阶段,深入研究其产生机制有助于提高对地震演化过程、断层性质及地震危险性评估的认识.2017年伊朗M_(W)7.3地震InSAR观测资料丰富,为研究扎格罗斯造山带山前褶皱带盲逆冲断层震后变形机制提供了切入点.合理详细的震源模型及高精度的形变观测是开展震后余滑或黏弹松弛研究的首要前提,本文采用多视角InSAR资料联合远场波形数据反演该地震的破裂滑动分布,并解算得到伪三维地表位移,利用InSAR时序分析提取震源区主震后一年半内变形特征,显示震源区震后形变特征与同震位移场类似,LOS向形变速率最大值约8 cm·a^(-1),震后变形预示震源区可能存在明显的震后应力调整现象.利用震后半年内形变资料约束的纯运动学余滑模型表明同时期释放能量为矩震级M_(W)6.7,进一步探讨应力驱动震后余滑及下地壳黏弹性松弛对震后变形的贡献,基于分层黏弹模型的模拟计算表明震后余滑和黏弹松弛效应的耦合模型可以更好地解释地表震后变形特征,其中震后余滑主要分布在同震破裂区的上方浅部,对主震后一年半内震后地表变形起主导作用,震源区壳下黏滞系数量级下限约为10^(19)Pa·s,震后变形对扎格罗斯褶皱带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更长周期的震后变形机制研究还需长期高精度观测和顾及岩石圈流变结构的横向不均一性.
- 王洵王卫民何建坤周云
- 关键词:震后形变
- 基于震后舆情的灾情信息提取研究
- 2024年
- 大地震发生后,通常会出现大量关于地震灾害的信息并在网络中快速传播,为快速准确地获取地震灾情信息,开展基于震后舆情提取灾情信息的相关研究。首先构建灾情信息挖掘模型,建立灾情关键词表,通过计算词向量相似度,快速提取地震灾情等相关信息。同时以“山东德州原平5.5级地震”为案例,验证构建模型在地震灾情提取方面的效果及其可行性和实用性。结果表明,该研究可为震后快速应对和处置灾情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和决策依据。
- 闫晓美牛艳杰王宁许振鹏
- 关键词:地震灾情网络爬虫文本挖掘
- 震后桥梁球型支座服役性能评估与试验研究
- 2024年
- 桥梁支座是保障铁路桥梁结构安全的重要部件,发挥着将上部结构载荷及变形传递给墩台的重要作用。为研究桥梁支座的长期使用性能,结合西北某高铁线路震后复旧工程,对已服役十余年的震后桥梁球型支座进行检查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震后桥梁球型支座的竖向承载力、摩擦系数和转动力矩参数等指标仍满足设计要求,可继续使用。
- 桂长忍顾晓辉李培璐夏俊勇冷新云
- 关键词:球型支座性能试验
- 基于Dijkstra算法的震后路径规划软件设计
- 2024年
- 针对地震后救援人员的路径规划问题,设计一款基于Dijkstra算法的多应急配送中心、多应急需求点震后路径规划软件。该软件能够自动规划灾区救援路线,对多个需求点的物资进行合理分配,并且可根据震后路网信息的变化实时调整路线,从而减少救援时间,提高救援效率。
- 侯博文谢佳兴张翰博路淑毅陈贤
- 关键词:路径规划物资配送DIJKSTRA算法
- 基于组织性能的医院震后物理韧性评估与提升
- 2024年
- 在地震等自然灾害面前,医院的物理韧性显得尤为关键,因其直接关系医疗服务的可持续性和应急响应的效能。然而,目前关于医院震后物理韧性的研究相对不足,迫切需要深入探讨医院组织性能在震后应急中的表现和提升策略。文章针对这一问题,采用模型框架搭建方式,构建了基于组织性能的医院震后物理韧性评估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医院内部设施、人员协同、信息系统等多个因素,全面评估医院在震后应急中的应对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在强调医院内部设施抗震能力的同时,关注人员培训和信息系统的升级同样至关重要。通过模型的实证分析,发现震后物理韧性评估在提升医院组织性能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为医院在震后物理韧性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
- 苑溥凡胡翠翠
- 关键词:震后
- 宜宾震后四川不同灾区青少年心理状况研究
- 2024年
- 本研究的目的是考察在宜宾震后四川多个不同灾区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倾向、抑郁与情绪调节策略三者之间的关系,旨在为学校和社区进一步做好青少年有关地震这一公共危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包括心理危机的早期预防,心理干预及重建等实践工作提供相关的科学依据和对策建议.本研究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核查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以及情绪调节策略量表中文版,在宜宾地震发生后的2周,分别到汶川、宜宾、成都3地5所中学对1007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并开展相关研究.得到的结论包括:宜宾地震导致四川不同灾区的青少年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影响,运用情绪调节策略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情绪有明显的积极干预作用.本研究提出了不同地震灾区的青少年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学校和社区要及时做好学生的心理评估工作,具体落实好震后的心理救助和心理重建工作.
- 卢皓扬陈秋燕
- 关键词: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问题
- 她的团队 使震后次生灾害预警提前数十分钟
- 2024年
-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范宣梅一直致力于强震地质灾害机制与预测研究,在地震诱发地质灾害预测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23年11月25日,她获得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汶川地震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今年43岁的范宣梅是甘肃金昌人。2000年,她考入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专业。2008年5月12日汶川的惊天一震,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彼时,范宣梅正在成都理工大学读博一。地震发生时,她在学生宿舍6等灾害的高发期。在之后更长的时间尺度上,这些灾害还会影响山川地貌的演化。
- 一润(文/图)
- 关键词:汶川大地震地质工程专业
相关作者
- 薛雷

- 作品数:167被引量:508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研究主题:地震区 地震 主震 震后 岩石
- 温扬茂

- 作品数:85被引量:538H指数:14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测绘学院
- 研究主题:地震 INSAR GPS 滑动分布反演 震后
- 秦四清

- 作品数:254被引量:2,004H指数:27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研究主题:地震区 地震 滑坡 岩石 刚度比
- 范方

- 作品数:79被引量:1,340H指数:17
-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青少年 汶川地震 心理弹性 震后 父母教养方式
- 谭凯

- 作品数:74被引量:422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 研究主题:地震 GPS 同震形变 汶川地震 INS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