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4篇“ 限水灌溉“的相关文章
黄淮北片灌溉对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为明确灌溉对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以不同灌量为主处理,11个小麦品种为副处理,于2017—2020年在山西临汾开展裂区试验,研究不同灌量对冬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0、75.0、150.0 mm灌量下,千粒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延展性均随灌量的增加而下降,而不同灌量处理间的容重、沉降值、最大抗延阻力、稳定时间、形成时间、拉伸面积无显著差异;不同灌量下不同试验年度的各品质性状整体存在极显著差异,品质性状在2019—2020年度间优于2018—2019,2018—2019年度优于2017—2018。在0.0~150.0 mm灌量区间内,各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总体表现为面团品质均值>面粉品质均值>籽粒品质均值,0.0 mm灌量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小于75.0、150.0 mm灌量,千粒重、容重、沉降值、最大抗延阻力、稳定时间、形成时间、拉伸面积性状的变异系数均随灌量的增加而增大。在0.0~150.0 mm灌量区间内,品质性状与蛋白质含量的相关性表现为:千粒重、容重与蛋白质含量呈线性负相关,湿面筋含量、延展性、沉降值、最大抗延阻力、稳定时间、形成时间、拉伸面积则与蛋白质含量呈线性正相关;其中沉降值、延展性、形成时间、最大抗延阻力、稳定时间、拉伸面积与蛋白质含量的相关系数均随灌量的增加而增大,而千粒重、湿面筋含量与蛋白质含量的相关系数则随灌量的增加而减小。籽粒蛋白质产量在各试验年度均表现为随灌量的增加而增加,且不同灌量、试验年度间整体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灌溉改善小麦品质性状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马爱平亢秀丽靖华崔欢虎赵玉坤黄学芳席吉龙
关键词:限水灌溉小麦品质性状蛋白质产量
春季灌溉下不同小麦品种的光合特性和产量差异被引量:1
2023年
为了明确不同小麦品种对春季灌溉条件的响应,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济麦22、石农086、邯6172和鲁麦14计4个小麦品种处理,研究了灌溉(春季拔节期灌溉1)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特性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济麦22和石农086在灌浆期间光合性能较高,灌浆后期叶面积指数(LAI)和光合性能下降缓慢;邯6172在灌浆前期和中期旗叶光合速率和SPAD值较高,后期降低较快,LAI灌浆后期较中期降低51.7%。生育期间济麦22和石农086的干物质积累量较多,花前干物质转移量和花后积累干物质对子粒贡献率均较高,其中济麦22收获指数高达0.64;邯6172花前干物质积累量较高但转移量较低,花后积累干物质量多且对子粒的贡献率最高;最终,济麦22产量最高,其次是石农086和邯6172,鲁麦14产量最低。在生产实践中,灌溉条件下宜选择生育后期光合性能衰老缓慢、花后积累干物质量多、收获指数高的品种。
李倩文谷利敏武金燚张冲郭进考甄文超段巍巍
关键词:小麦限水灌溉光合特性
灌溉时期对冬小麦各叶层衰退和群体光合的影响被引量:3
2023年
为了明确冬小麦春季灌1条件下的最佳灌溉时期,降低灌溉对冬小麦群个体质量的不利影响,选用多穗型冬小麦品种藁优2018为材料,设置5个灌溉时期处理,分别在春2叶、春3叶、春4叶、春5叶和春6叶(旗叶)露尖时灌溉(T2~T6),以全生育期不灌处理作对照(W0),研究不同叶龄期灌对冬小麦开花后各叶层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群体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春季仅灌1的条件下,与春2叶-春4叶龄灌相比,推迟至春5叶-春6叶龄灌溉可显著延缓小麦开花后冠层总叶面积指数的衰退,花后0~10 d,20~30 d的LAI衰退速率分别降低58.93%,14.37%。其中,在花后0~10 d主要表现为晚灌处理倒3叶、倒4叶和倒5叶的LAI和SPAD衰退速率显著下降,在花后20~30 d主要表现为旗叶和倒2叶的衰退速率显著下降。T5和T6处理较早灌处理灌浆前期、中期和后期的群体光合速率分别提高19.89%,35.86%,56.08%,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前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量都有所增加,最终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分别提高9.73%,18.64%。综上,在本试验年度春季灌1的条件下,春5叶或春6叶露尖时灌溉有利于延缓叶片衰退,提高群体光合生产能力和籽粒产量。
何璐张利茹杨若汧杨晰杜雨璠郑博研李瑞奇王红光
关键词:冬小麦灌溉时期叶面积指数群体光合速率
灌溉下不同灌溉模式对夏玉米产量和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英文)被引量:3
2022年
华北平原资源短缺问题对传统农业灌溉方式提出挑战。灌溉条件下调整优化灌模式是节约灌溉、提高分利用效率(WUE)和作物产量的重要策略。基于此,本试验在2018—2019年两个生长季,在自动防雨棚内(消除自然降雨的影响)设置不同灌模式,分析其对夏玉米产量和WUE的影响。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2种灌方式:畦灌(BI)和微喷灌(SI)。根据灌总额和灌频次分成2组对比模式。等量不等次组(SI-225和BI-225):灌总额相同[50%耗量(ET)],灌频次不同, SI-225灌频次为6次,分别在出苗(VE)、6展叶(V6)、10展叶(V10)、13展叶(V13)、吐丝期(VT)和灌浆期(R3);BI-225灌频次为3次,分别在VE、V10和VT。等次不等量组(SI-225、SI-280、SI-352和BI-450):灌频次相同(6次),灌总额不同(分别为50%、60%、80%和100%ET),其中SI-225和BI-450为定额灌溉, SI-280和SI-352根据土壤墒情进行测墒补灌。结果表明,与BI-225相比, SI-225产量提高17.7%~20.2%, WUE提高9.2%~12.7%。进一步分析生理指标发现, SI-225通过小定额多次灌溉改善了上层土壤分状况(0~40 cm),提高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进而提高产量和WUE。在相同的灌频次下,与BI-450相比, SI-225和SI-280产量降低21.2%和12.0%,但由于SI-225和SI-280降低了叶面积指数和呼吸速率,导致生育期总耗量降低,进而提高WUE。与BI-450相比, SI-352的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SI-352通过优化叶面积指数和呼吸速率, ET降低9.8%,灌量降低21.8%,进而WUE提高5.1%。因此,在灌溉条件下(50%of ET),通过提高灌频次(小定额多次灌溉)可提高夏玉米的产量和WUE;在适度灌溉(80%of ET)下,采用微喷测墒补灌可实现稳产量、高效。该研究结果可为华北平原缺地区提高农业用效率提供理论参考。
郑孟静张丽华翟立超董志强贾秀领
关键词:限水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夏玉米
海河平原春季灌溉下冬小麦产量形成特征及其生理机制
海河平原冬小麦生产与资源匮乏矛盾日益突出,亟需优化灌溉制度,实现有资源条件下作物产量与分利用效率同步提升。本研究基于前期研究结果,通过足墒播种、播期播量匹配,构建小麦充足群体、健壮个体、提升抗旱节能力。试验于2...
刘雪静
关键词:冬小麦限水灌溉干旱胁迫复水生理机制
农业灌溉对地下恢复的影响研究——以河北省石家庄平原区为例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探究农业灌溉对地下位和量的恢复效果。【方法】采用GMS软件建立河北省石家庄平原区地下模型,选取冬小麦减产率低于20%时,石家庄平原各行政区在不同降平下优化得到的灌溉组合作为灌溉方案,在规划压采的基础上,对所选定的灌溉方案进行模拟预测。【结果】与现状开采和规划压采情景相比,灌溉措施实施后,绝大部分行政区浅层地下平均位开始上升,区域浅层地下位年均上升0.17 m/a,但深层地下位依然呈下降趋势;平原区地下整体由负均衡转变为正均衡,2019—2028年,浅层和深层含层总储变量为1×10^(8)m^(3)/a;相比只采用单一规划压采措施,添加了灌溉措施后,储变量恢复率提高了约2.1倍,浅层地下平均位恢复率提高了2倍。【结论】灌溉对于地下恢复效果显著,研究结果可为实现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帅官印张先邵景力崔亚莉李豆
关键词:限水灌溉数值模拟粮食安全
海河平原春季灌溉下冬小麦农田分动态及产量形成特征被引量:2
2022年
海河平原冬小麦生产与资源匮乏的矛盾十分突出,亟需建立灌溉制度,实现丰产与分高效的协调统一。于2018—2020年冬小麦生长季,选取旱地组(石麦22、衡观35和冀麦418)和地组(石农086、冀麦585和石新828)2种类型小麦品种,设置适期播种和晚播2个播期以及春季2次灌、不灌和春3、4、5、6叶龄1次灌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土壤分动态变化及冬小麦产量形成特征。结果表明:春季灌溉下,0—60 cm土层为主要供层,其含量(SWC60)变化显著影响小麦产量形成;春4叶龄为冬小麦春季1次灌的最佳灌溉时期,灌前干旱程度较轻,灌后直至乳熟末期SWC60才低于60%,干旱胁迫也相对较轻;春季灌溉下,冬小麦产量显著降低,旱地组品种产量降幅低于地组品种。不同春季叶龄1次灌处理总体表现为春4叶龄灌产量降幅最小,平均减产约10%。春季1次灌晚播处理的产量平与对应的适期播种处理无显著差异。春4叶龄灌处理产量和分利用效率(WUE)显著高于其他春季1次灌处理,其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更为均衡协调,最终在实现7502.9~8050.0 kg·hm^(-2)产量平的同时,WUE达17.5~20.1 kg·hm^(-2)·mm^(-1),较春季2次灌70.1 mm。上述研究结果为构建精量高效的小麦春季灌溉制度提供了依据。
刘雪静鲍晓远候晓阳甄文超
关键词:冬小麦限水灌溉叶龄
玉米深松分层施肥和小麦灌溉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0
2022年
小麦—玉米两熟为华北平原主要种植制度,以玉米季深松分层施肥和常规施肥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小麦开花期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氮(SMBN)及酶活性对玉米季不同施肥方式和小麦不同灌处理的响应。以冬小麦开花期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玉米季常规施肥(F1)和深松分层施肥(F2)为主区,小麦季3个灌溉处理为副区,分别为春季不灌(W0)、春1(拔节期灌75 mm,W1)、春2(拔节期和开花期灌150 mm,W2)。结果表明:(1)玉米季深松施肥有利于提高氮、磷、钾的供应,改善土壤肥力,对小麦开花期耕层土壤理化性状影响显著。0—20,20—40 cm土层,F2W2处理土壤含量和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含量受深松施肥和灌的共同影响,而且互作效应显著;硝态氮受分处理影响显著大于深松施肥因素。(2)SMBC和SMBN同时受深松施肥和灌处理的共同影响,小麦季灌处理可显著提高0—20 cm土层SMBC和SMBN含量,土壤含量具有极显著影响(p<0.05),贡献率为78.3%;20—40 cm土层,玉米季施肥方式和小麦季灌处理对SMBC和SMBN含量均有显著影响,且二者交互作用对SMBN影响显著,土壤含量贡献率为86.3%。0—20 cm F2W2处理SMBN含量为94.16 mg/kg,显著高于其他处理;20—40 cm F2W2处理SMBN和SMBC含量分别为57.57,243.77 mg/kg,显著高于其他处理;SMBC和SMBN与有机碳、速效钾和硝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3)玉米季相同施肥条件下,0—20 cm各处理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表现为W2>W1>W0,且差异显著;小麦季相同分管理条件下,0—20 cm土层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F2处理最高,显著高于F1;0—20 cm土层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与速效钾和速效磷呈显著正相关,2个土层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张江伟李慧柴晓甜赵帅李莉威张斯佳贾丽娟张建恒王贵彦
关键词:限水灌溉分层施肥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量氮
春季灌溉对不同品种冬小麦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为创新小麦节丰产的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模式,保障河北平原小麦节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2019~2021年小麦生长季,以石麦22、邯麦19、石新828等12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适期适量播种,构建冬前充足群体的基础上,设置...
候晓阳
关键词:冬小麦
灌溉对河套灌区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
2022年
为了改善小麦品质,同时立足河套灌区资源短缺现状,本文以内蒙古河套平原灌区主推小麦品种‘永良4号’为材料,于2020年—2021年2个生长季,通过设置全生育期不灌(CK)、分蘖至拔节灌1(1W)、分蘖至拔节+抽穗至开花灌2(2W)、分蘖至拔节+抽穗至开花+灌浆灌3(3W)4个灌处理进行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分对4种小麦组分蛋白调节作用表现在灌浆的不同阶段,极度分胁迫(CK)或灌浆期灌(3W),皆不利于小麦各组分蛋白的积累,尤其降低了灌浆末期谷蛋白含量。灌溉(1W、2W处理)不但有助于增加小麦代谢蛋白和贮藏蛋白含量,还对小麦沉降值、湿面筋品质指标的提升产生积极影响;同时,2W处理在不降低籽粒产量的情况下,显著提升了分利用效率。通过对小麦耗量与籽粒蛋白质含量、产量及分利用效率关系的分析,确定河套灌区节小麦优质高产高效的耗量范围为3057~3350 m^(3)/hm^(2)。
李琦王佳宇吴强赵志伟张永平
关键词:小麦灌水次数籽粒品质水分利用效率河套灌区

相关作者

王志敏
作品数:336被引量:2,866H指数:30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小麦 冬小麦 玉米 节水 水分利用效率
方保停
作品数:130被引量:756H指数:17
供职机构: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小麦 冬小麦 光合特性 水分利用 限水灌溉
蒿宝珍
作品数:27被引量:215H指数:9
供职机构:新乡学院
研究主题:小麦 冬小麦 限水灌溉 光合特性 干物质
李建民
作品数:82被引量:1,425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冬小麦 冠菌素 小麦 玉米 植物生长调节剂
甄文超
作品数:179被引量:1,229H指数:21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草莓 冬小麦 小麦 小麦纹枯病 深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