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593 篇“ 钉棒内固定 “的相关文章
一种矫形用钉 棒 内 固定 系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矫形用钉 棒 内 固定 系统,本发明包括螺钉 、钥匙杆一、钥匙杆二和钉 棒 ,螺钉 包括螺钉 钉 体、螺钉 钉 头和撑开件,螺钉 钉 头右端的螺纹部旋入螺钉 钉 体左端的螺纹孔一内 ,螺钉 钉 体设有与螺纹孔一连通且贯通端... 许小波 宁静 张小曼 郑航胸腰椎钉 棒 内 固定 及复位装置 胸腰椎钉 棒 内 固定 及复位装置,属于医疗领域,为解决了现有的胸腰椎钉 棒 与安装板的相对角度是固定 ,使得在螺栓放进植入孔的内 部时,需要考虑到安装板如何进行放置,才能将所有的螺栓都放进植入孔的内 部,导致在植入螺栓时非常的麻烦的问题... 吴建明退变性脊柱侧弯经后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 棒 内 固定 术对腰椎功能及Cobb角和疼痛程度的影响 2024年 目的 探讨退变性脊柱侧弯(degenerative scoliosis, DS)采用经后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内 固定 手术对腰椎功能、Cobb角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4月—2022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DS患者49例,患者均接受经后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 棒 内 固定 术治疗。比较术前和术后6个月患者腰椎功能、Cobb角及疼痛程度。结果 术后6个月经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 JOA)评分(21.19±1.43)分,比手术前显著增高(P<0.05),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分(20.51±2.06)分,比手术前显著降低(P<0.05);术后6个月患者侧凸Cobb角及后突Cobb角分别为(16.45±4.57)°及(18.36±4.57)°,比手术前显著减少(P<0.05);手术前患者VAS评分为(7.78±1.25)分,术后6个月VAS评分为(2.01±0.31)分,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腰椎椎间植骨融合固定 术应用于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治疗中,可有效改善患者腰椎功能,降低疼痛感,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郑爽爽 王文刚 张华峰 皮国富关键词:椎弓根钉棒 不同钉 棒 内 固定 方式在腰椎侧路融合中的有限元力学分析 被引量:2 2024年 背景:考虑到脊柱固定 的稳定性,目前临床在进行侧路椎间融合时大多采用后路双边椎弓根螺钉 固定 的手术方式,且多数为两期手术完成。侧卧位的后路单侧、侧方椎体钉 棒 固定 的固定 方式,也有可能会提供较好的力学稳定性,所带来的手术时间缩短、风险与花费降低等获益考量值得进一步研究。目的:比较4种不同侧路椎间融合内 固定 方式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建立正常L3-5有限元模型,在验证其有效性基础上模拟4种不同内 固定 方式,即后路双侧椎弓根螺钉 +侧路融合模型(Model A)、后路单侧椎弓根螺钉 +侧路融合模型(Model B)、侧路双侧螺钉 +侧路融合模型(Model C)及侧路单侧螺钉 +侧路融合模型(Model D)。分别比较各模型在生理活动范围下的稳定性、螺钉 内 固定 和椎间融合器的应力差异。结果与结论:①对所有重构模型,在融合节段(L4-5)的活动范围均显著下降,Model A的活动范围下降更明显;②在模型的屈伸、侧屈和轴向旋转运动状态,侧路置钉 的峰值应力与后路置钉 的峰值应力的差异分别超过67.74 MPa、80.10 MPa和43.95 MPa;③在不同重建模型内 固定 应力分布方面,Model A和Model B螺钉 的应力分布主要集中在椎弓根螺钉 的体部,而Model C和Model D的峰值应力主要集中在螺钉 的尾部;④提示Model A能够获得最好的稳定性,并且能够降低cage下沉及移位的风险;而Model B亦能够提供较好的稳定性,在保证稳定和固定 的前提下能成为侧路融合的替代选择;⑤此外在选择侧路置钉 的内 固定 时,Model C能获得与Model D相似的效果,但在临床诊疗上面对腰椎后伸不稳定的患者需谨慎选择侧路的单侧内 固定 ,亦应避免过度后伸以降低螺钉 松动和疲劳断裂的发生率。 唐福波 钟远鸣 李智斐关键词:椎间融合 内固定 仿真 有限元 生物力学 医护康患一体化康复护理对腰椎滑脱植骨融合钉 棒 内 固定 术后患者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究医护康患一体化护理在植骨融合钉 棒 内 固定 术后腰椎滑脱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86例腰椎滑脱患者,均拟接受植骨融合钉 棒 内 固定 术治疗,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医护康患一体化护理),各43例。对照组接受围手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医护康患一体化护理。对比两组康复进程、满意度、并发症发生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焦虑自评量表(SAS)及Barthel指数(BI)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首次下床、首次排便、首次排气、住院等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术后3、7 d,观察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AS、ODI评分较对照组低,BI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护康患一体化护理可降低腰椎滑脱患者植骨融合钉 棒 内 固定 术后疼痛感,减少并发症发生,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提高生活能力,促进病情好转,提高满意度。 时海峰 王梦森关键词:腰椎滑脱 钉 棒 内 固定 支架治疗骨盆前环骨折27例2023年 目的:探讨钉 棒 系统前皮下内 固定 支架(INFIX)治疗骨盆前环骨折的效果。方法:自2015年10月至2022年6月采用内 固定 支架技术治疗骨盆前环骨折患者27例:其中男17例,女10例;年龄中位数为43岁;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3.2 d。Tile分型:B1型6例,B2型11例,B3型6例,C1型4例。采用内 固定 支架技术对骨盆前环骨折进行复位内 固定 ,合并后环不稳定者给予骶髂关节螺钉 固定 。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观察骨折复位效果及术后骨盆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5~16个月,中位数为11个月;手术时间为(61.43±8.92)min,术中出血量为(55.40±10.64)mL。1例1侧切口出现延迟愈合,6例8侧切口出现股外侧皮神经刺激症状,3例术后出现小腿肌静脉血栓。术后根据Matta骨折复位标准评价:优14例,良10例,中3例,优良率为88.9%。末次随访时Majeed评分为(86.52±11.73)分,其中优17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为92.6%。结论:内 固定 支架技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前环损伤,具有创伤小、操作便捷、固定 可靠、便于护理、活动自由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同时应重视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防范。 田义军 郭浩山 李楠关键词:钉棒系统 骨盆骨折 经皮钉 棒 内 固定 系统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目的:分别对PFNA和经皮钉 棒 内 固定 系统固定 股骨粗隆间骨折进行受力分析,分析经皮钉 棒 系统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力学可行性。方法:选取一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将志愿者的股骨CT以DICOM格式保存,之后导入Mimics和Geo... 张帆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钉棒内固定 有限元分析 经皮微创椎弓根钉 棒 固定 术与切开复位钉 棒 内 固定 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观察 2023年 目的 探究经皮微创椎弓根钉 棒 固定 术与切开复位钉 棒 内 固定 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90例,随机分为参照组(切开复位钉 棒 内 固定 术)和试验组(经皮微创椎弓根钉 棒 固定 术),各4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情况、疼痛情况、功能恢复情况及生物力学变化情况。结果 试验组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均短于参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参照组(P<0.05),两组手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3 d以及术后6个月试验组VAS评分均低于参照组(P<0.05),两组手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3 d以及术后6个月试验组ODI评分均低于参照组(P<0.05),两组术前高度和刚度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经皮微创椎弓根钉 棒 固定 术能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患者疼痛感,促进脊柱功能和生物力学恢复,值得应用。 张振润 王艳辉 张矿关键词:经皮微创 胸腰段椎体骨折 切开复位 寰枢椎后路椎弓根钉 棒 内 固定 技术在幼儿上颈椎疾患中的应用 2023年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 棒 内 固定 技术在1~5岁幼儿上颈椎疾患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本团队2013年5月~2022年3月采用寰枢椎椎弓根钉 棒 内 固定 技术治疗的上颈椎疾患幼儿13例,男10例,女3例;年龄15~68个月,平均43.85±17.56个月;体重9~22.5kg,平均16.32±3.23kg。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颈部疼痛伴活动受限,其中2例患儿伴有四肢乏力,1例患儿颈部偏斜为主要表现;术前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C级2例,D级1例,E级10例。术前常规行张口位正侧位以及动力位X线片、CT骨三维重建、椎动脉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MRI平扫或增强检查。常规行床边枕颌带或颅骨牵引,麻醉下颅骨牵引,13例患儿皆可获得完全或大部分复位,遂行后路寰枢椎复位椎弓根钉 棒 内 固定 术,所有椎弓根螺钉 直径为3.5mm;除外4例新鲜单纯Ⅱ型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患儿,其他病例皆行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对3例因颅颈交界畸形或寰枢椎发育异常无法行寰枢椎椎弓根钉 棒 内 固定 术患儿采用枕颈固定 融合方式治疗。结果:所有患儿手术过程顺利,未发生硬脊膜、脊髓、椎动脉或神经根损伤。共置入颈椎后路螺钉 50枚,枕骨钢板3个;其中寰枢椎椎弓根螺钉 41枚,枢椎椎板螺钉 3枚,C3、C4侧块螺钉 6枚。手术时长100~180min,平均136.92±30.38min;术中出血30~150ml,平均73.33±35.43ml,均未输血。住院时间5~31d,平均15.58±8.37d。所有患儿皆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09个月,平均47.46±36.26个月。术后寰枢间距减小,椎管最小矢状径增大,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1.19±0.19cm vs 1.81±0.34cm,1.42±0.30cm vs 1.08±0.43cm,P<0.05)。术后3个月随访时,所有患儿均无颈部疼痛,除枕颈固定 融合病例颈部活动受影响明显外,其余患儿仅轻微颈部旋转受限;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00±0.00 vs 16.23±0.48,P>0.05);术前1 陈源权 莫少东 徐敬 付索超 张宇 艾福志关键词:上颈椎疾患 颅颈交界畸形 股骨近端前内 侧微创钉 棒 内 固定 系统有限元及手术入路解剖基础研究 目的:运用有限元分析技术,分析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联合股骨近端前内 侧微创钉 棒 内 固定 系统治疗转子下骨折后的稳定性、有效性,探讨前内 侧微创钉 棒 内 固定 系统内 侧支撑的力学优势,为临床治疗的选择提供依据。参考现有股骨近端前内 侧手术... 冯俊超关键词:髋骨折 内固定器 尸体解剖
相关作者
刘斌 作品数:129 被引量:202 H指数:8 供职机构: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颈椎 脊髓损伤 内固定 下颈椎骨折脱位 钉棒内固定 贺永雄 作品数:93 被引量:149 H指数:7 供职机构: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颈椎 内固定 颈椎手术 脊髓损伤 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 邹小宝 作品数:19 被引量:64 H指数:6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寰枢椎脱位 钉棒内固定系统 寰枢关节 生物力学 融合器 马向阳 作品数:269 被引量:1,204 H指数:23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枢椎 寰椎 寰枢椎脱位 寰枢椎 椎弓根螺钉 杨进城 作品数:90 被引量:319 H指数:10 供职机构: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 研究主题:寰椎 寰枢椎脱位 枢椎 寰枢椎不稳 寰枢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