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50篇“ 针刺调节“的相关文章
针刺调节Fas/FasL信号通路对缺血性卒中后大鼠神经损伤的影响
2025年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对凋亡相关因子Fas/FasL信号通路的影响,探索针刺对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后大鼠神经损伤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和尼莫地平组,每组15只。以大脑中动脉闭塞法构建大鼠IS模型,针刺组取百会、水沟、大椎、内关、三阴交穴针刺干预,尼莫地平组给予尼莫地平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正常喂养。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观测脑梗死体积,尼氏染色观察神经元损伤,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神经元细胞凋亡,免疫组化观测Fas、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ysteine aspartate-specific protease-3,caspase-3)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法检测Fas、Fas配体(fas ligand,FasL)、caspase-3和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8(cysteine aspartate-specific protease-8,caspase-8)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元细胞皱缩,排列松散,尼氏体含量减少,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组织含水量、脑梗死体积、神经元细胞凋亡率、Fas、FasL、caspase-3和caspase-8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尼莫地平组神经元细胞形态有所恢复,尼氏体含量增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组织含水量、脑梗死体积、神经元细胞凋亡率、Fas、FasL、caspase-3和caspase-8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针刺能改善IS后大鼠神经损伤,减少神经元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Fas/FasL信号通路有关。
黄坤王巧利高嘉彬王海波
关键词:针刺疗法缺血性卒中神经损伤信号传导
基于针刺调节程序性细胞死亡探讨其脑保护作用
2025年
大脑内的程序性细胞死亡(PCD)贯穿生命全过程,异常PCD可能是导致脑病的重要因素。本文围绕针刺对PCD的影响,从传统中医学角度总结了针刺产生脑保护作用的理论基础及多靶点、双向、整体调节等治疗特点;从现代医学角度对针刺调节细胞凋亡、自噬、焦亡、铁死亡、坏死性凋亡等方面进行了梳理,探讨针刺基于PCD恢复或重塑受损脑功能,改善脑病的作用机制。
苑功名苏枫雅李佩云郭永明张健徐媛徐媛赵季宇吕中茜
关键词:针刺脑病程序性细胞死亡脑保护作用
调神法针刺调节失眠患者丘脑功能连接的fMRI研究
2025年
目的:观察调神法针刺对失眠患者丘脑功能连接(FC)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失眠的中枢效应机制。方法:纳入60例失眠患者(失眠组),按1∶1比例随机分为调神法针刺组和非穴浅刺组各30例,同时纳入30例健康受试者(健康组)。以丘脑为ROI,比较失眠组和健康组的FC差异,以及调神法针刺前后的FC变化。分别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过度觉醒量表(HAS)及疲劳量表-14(FS-14)评估针刺对失眠患者睡眠、觉醒和疲劳状态的调节作用,并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针刺前后FC差值与临床量表评分差值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组相比,针刺前失眠组左丘脑与右楔叶、右中央后回、右颞中回的FC增强(均P<0.05,FEW校正);右丘脑与右颞上回、右额中回、右扣带回、左枕中回、左额中回、左顶下回、左海马旁回的FC增强(均P<0.05,FEW校正)。调神法针刺针刺治疗后,左丘脑与左顶上回,右丘脑与左顶下回、左旁中央小叶、左额中回、右顶上回、右中央后回及双侧中扣带回的FC减弱(均P<0.05,FEW校正)。调神法针刺组右丘脑和左顶下回、右中扣带回、右顶上回减弱的FC值均与针刺前后FS-14评分差值呈正相关(均P<0.05);右丘脑和左旁中央小叶减弱的FC值与HAS评分差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失眠患者丘脑与多个脑区FC增强,调神法针刺调节丘脑FC,改善过度觉醒,缓解疲劳,有效治疗失眠,从fMRI角度证实丘脑在失眠病理生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揭示调神法针刺治疗失眠的潜在中枢机制。
尹雪娇贾炜林朱丽颖王桂玲郭静
关键词:失眠丘脑
针刺调节肠腑功能治疗帕金森病抑郁的理论探讨
2025年
目的:基于中医“肝气郁滞、腑气不通”角度,探讨针刺调节肠腑功能,干预PDD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PDD提供可行的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分析帕金森发病机制及神经递质分泌水平对于抑郁情绪的影响,联系中医“颤证”和“郁证”的有关理论以及肠道菌群对于帕金森发病机制相关性的研究。结合针刺对于神经递质、肠道菌群和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探讨针刺调节肠腑功能对于帕金森抑郁治疗的理论支持。结果:帕金森病抑郁(Parkinson’s Disease Depression, PDD)患者常伴有胃肠失调症状,较易被忽视。肠道与中枢之间的神经联系参与胃肠道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α-突触核蛋白(α-syn)的聚集、纹状体多巴胺(DA)缺乏、5-羟色胺(5-HT)下降、去甲肾上腺素(NE)减少、神经炎症都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已有的实验证明,微生物–肠–脑轴的神经内分泌网络是PDD的发病机制之一。中医治疗PDD安全、有效,且优势显著。针刺是治疗PDD的方式之一,具有增加优势菌群、减少致病菌,维持肠道内环境稳态,调节神经递质等作用。结论:脑肠轴理论为中医治疗PPD提供了思路与方法,从脑–肠相关性探究针刺治疗PDD具有实际临床意义。尽管此次研究论述了肠道菌群与帕金森病抑郁的理论联系和针刺治疗帕金森病抑郁改善肠腑功能的可行性,但对针刺治疗帕金森病抑郁缺乏临床统一的选穴配穴方案,以及具体的针刺手法的阐述。Objectiv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liver qi stagnation and fu qi obstruc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efo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regulating intestinal function and intervening PDD, in order to provide a feasible treatment method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PDD. Methods: By analyzing the pathogenesis of Parkinson’s disease and the influence of neurotransmitter secretion level on depressive mood, the relevant theories
谭林周艳王顺
关键词:针刺脑肠轴
针刺调节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干预阿尔茨海默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2025年
整理蛋白激酶糖原合成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β,GSK-3β)、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5(cyclin dependent kinase 5,CDK5)与磷酸酶2A(phosphothreonyl protein phosphatase 2A,PP2A)蛋白酶对微管蛋白相关单位(tubulin-associated unit,tau)蛋白磷酸化,以及针刺调节tau蛋白磷酸化的机制,系统阐述针刺干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进程中的tau蛋白磷酸化机制,为阐明针刺干预AD的tau蛋白途径提供参考。
张鑫朱田田魏玉婷严兴科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针刺TAU蛋白磷酸化
针刺调节前扣带皮层功能改善痛情绪的研究进展
2024年
痛情绪是因疼痛引发的负性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大脑前扣带皮层(ACC)是疼痛及痛情绪发生与调控的关键脑区,ACC内相关神经递质及受体、信号通路和神经环路均参与痛情绪的调控。针刺能有效改善痛厌恶情绪,减轻疼痛相关的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其机制与针刺调节ACC功能密切相关,通过下调ACC内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和γ-氨基丁酸受体(GABAR),上调相关阿片受体和神经肽S/神经肽S受体的表达,激活ACC中小白蛋白(PV)中间神经元等发挥作用。此外,针刺还可抑制ACC脑区蛋白激酶Cζ-谷氨酸受体1和环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cAMP反元件结合蛋白信号通路发挥调节和改善痛情绪的作用。针刺抑制rACC^(Glu)-丘脑环路仅缓解痛情绪而不镇痛,抑制rACC^(Glu)-腹外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环路仅镇痛而不缓解痛情绪。
李丽马翠魏玉婷严兴科
关键词:针刺
针刺调节突触可塑性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2024年
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人群高发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中枢神经元突触改变是其关键病理特征。针灸治疗AD临床疗效确切,从中枢突触可塑性调节角度探讨针刺干预AD的机制研究不断深入。本文整理近年来相关实验研究,从修复突触结构、改善突触传递效能、促进突触相关蛋白表达、调控神经递质和受体表达、提高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等多途径总结探讨针刺调节突触可塑性治疗AD的作用机制,从而为后期研究提供依据。
任德琳魏玉婷苏明莉朱田田严兴科
关键词:针刺阿尔茨海默病突触可塑性
“疏肝调神”针刺调节AMPK依赖性自噬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的机制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观察“疏肝调神”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模型大鼠前额叶皮质中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及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疏肝调神”针刺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的作用机制。方法:随机选取9只SD大鼠作为假手术组,另45只大鼠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MCAO/R)模型,MCAO/R模型构建成功后,随机分为脑卒中组、脑卒中后抑郁组、抑制剂组、针刺组、针刺+抑制剂组,每组9只。后4组大鼠接受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刺激(CUMS)构建缺血性PSD模型。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模型构建成功后,抑制剂组予双侧侧脑室注射AMPK抑制剂Compound C(0.1μmol,10μL);针刺针刺“印堂”“百会”“合谷”“太冲”,每次30 min,每15 min捻转一次,每日1次,连续干预14 d;针刺+抑制剂组在双侧侧脑室注射AMPK抑制剂3 d后,再接受14 d的针刺治疗。Longa评分法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糖水偏好实验和旷场实验评估大鼠行为学,HE染色观察前额叶皮质病理形态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前额叶皮质AMPK、磷酸化(p)-AMPK、Beclin1、P62、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Ⅱ/Ⅰ蛋白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前额叶神经元超微结构。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脑卒中组5 min内总运动距离及中心区域停留时间百分比显著下降(P<0.01),前额叶皮质p-AMPK/AMPK下降(P<0.01)。与假手术组相比,脑卒中后抑郁组Longa评分升高(P<0.01),糖水偏嗜度、5 min内总运动距离及中心区域停留时间百分比显著下降(P<0.01);缺血侧前额叶皮质神经元排列松散,核固缩深染,可见变性坏死神经元;前额叶皮质p-AMPK/AMPK、Beclin1表达、LC3Ⅱ/Ⅰ下降(P<0.01,P<0.05),P62表达升高(P<0.01)。与脑卒中后抑郁组相比,针刺组糖水偏嗜度、5 min内总运动距离及中心区域停留时间百分比显著升高(P<0.01);缺血侧前额叶皮质神经元排列较为整齐,形态大小较为均一;前额叶皮质p-AMPK/AMPK、
丁志敏高静康雯霖王孟雨冯一璇吴若楠郑欣玥郑婕冯晓东
关键词:脑卒中后抑郁针刺自噬
针刺调节阿尔茨海默病经典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2024年
针刺对不同发病机制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具有改善作用,PI3K/Akt、p38MAPK、TLR4/NF-κB等经典信号通路在调节细胞凋亡、神经元损伤、炎症和免疫激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对于信号通路的研究大多为单一通路,而且信号通路与疾病的关系极其复杂,其作用可能因不同的病理阶段和细胞类型而异。另外,在以动物模型为主的基础研究中,针刺虽然可以有效改善病理机制,但其分型选穴单一,难以为临床辨证分型提供足够的参考,且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疗效往往与实验结果存在较大差距。今后,可综合多个通路研究针刺防治AD的效应机制发现新靶点;对不同病理阶段的AD模型进行实验探究;进一步探索、验证,开展大样本、标准化的临床研究,为临床提供更充足、更有效的证据支持。
江东林杜艳军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针刺信号通路老年性痴呆
针刺调节神经元程序性细胞死亡的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24年
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常伴随着异常的神经元程序性细胞死亡。针刺作为神经系统疾病的常用防治手段,其调控失衡的神经元程序性细胞死亡的作用值得深入探讨。针刺主要可通过调控神经元凋亡、焦亡、自噬、铁死亡来治疗脑缺血、脑出血、颅脑外伤、脊髓损伤、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故本文就针刺之于神经元程序性细胞死亡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挖掘针刺在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共同生物学机制,为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
席梦含王路张微郑倩华秦海燕鄢香芸陈思珏李瑛
关键词:针刺神经元程序性细胞死亡

相关作者

李瑛
作品数:446被引量:2,265H指数:23
供职机构: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研究主题:针灸 针刺 针灸治疗 针刺治疗 针灸疗法
周奇志
作品数:168被引量:708H指数:16
供职机构: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研究主题:针刺 电针 焦虑障碍 抗焦虑 慢性情绪应激
赵建础
作品数:25被引量:88H指数:7
供职机构: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研究主题:电针 针刺 针刺调节 免疫反应 免疫调节
刘文琴
作品数:10被引量:65H指数:7
供职机构: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研究主题:针刺 针刺调节 免疫反应 电针 免疫调节
刘婷
作品数:34被引量:198H指数:8
供职机构:成都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针刺 变应性鼻炎 针刺调节 针灸 肠易激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