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95篇“ 部分性癫痫“的相关文章
- 儿童持续性部分性癫痫的诊疗进展
- 2024年
- 持续性部分性癫痫(epilepsia partialis continua,EPC)[1]是一种少见且特殊的癫痫发作形式,狭义上定义为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自发的规律或无规律频繁重复的阵挛性肌肉抽搐,时间≥1 h,间隔时间<10 s,但广义还包括非运动性发作,如持续性先兆等[2]。1894年Kozhevnikov首次命名并报道4例具有EPC特征的病例[3],2001年国际抗癫痫联盟将其列入局灶性癫痫持续状态[4],目前EPC被公认为癫痫发作类型而非癫痫综合征。为提高临床医师对EPC的认识,以期早期诊断、治疗及改善预后,本文就EPC病因、病理生理机制、诊断及治疗作一综述。
- 向怡(综述)洪思琦
- 关键词:病理生理机制部分性癫痫肌肉抽搐局灶性癫痫国际抗癫痫联盟
- 卡马西平治疗新诊断部分性癫痫的临床效果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 探讨新诊断部分性癫痫患者采用卡马西平(CBZ)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于鹿邑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新诊断部分性癫痫患者共计136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68)与对照组(n=68),对照组给予托吡酯片治疗,研究组给予CBZ联合托吡酯片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认知功能、生存质量、血清指标、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5.59%)较对照组(80.88%)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3个月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提高,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癫痫患者生活质量评定量表-31(QOLIE-31)提高,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血清神经肽Y(NPY)、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降低,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41%)较对照组(20.59%)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新诊断部分性癫痫给予CBZ治疗能够提升临床疗效,增强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改善血清指标,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 尹慧敏丁秋勤贾红丽
- 关键词:卡马西平临床疗效
- 艾地苯醌联合奥卡西平治疗部分性癫痫控制良好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 2024年
- 目的探究艾地苯醌(IDBN)联合奥卡西平(OXC)治疗部分性癫痫控制良好合并认知功能障碍(CD)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曹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部分性癫痫控制良好合并C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34例。参照组患者采用OXC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IDBN联合OXC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血清学指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脑电功能指标(P300波幅、P300潜伏期)、成年癫痫患者生活质量-31量表(QOLIE-31)评分、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MoCA评分、BDNF水平、IGF-1水平、QOLIE-31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均高于参照组;两组患者P300波幅均增大,且研究组大于参照组;两组患者NSE、S-100β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均低于参照组;两组患者P300潜伏期均缩短,且研究组短于参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ADR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DBN联合OXC治疗部分性癫痫控制良好合并CD患者效果较好,可改善脑损伤程度及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且药物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 赵瑞颜
- 关键词:艾地苯醌奥卡西平认知功能障碍
- 不典型儿童良性部分性癫痫中癫痫性负性肌阵挛的临床和神经电生理分析
- 2023年
- 分析不典型儿童良性部分性癫痫中癫痫患儿的负性肌阵挛临床特征以及神经电生理特点等。方法 选择医院于2021年3月-2022年10月间收治的21例不典型儿童良性部分性癫痫患儿为研究对象,在视频电脑图(VEEG)监测下做直立伸臂实验,同时监测双侧三角肌表面肌电图(EMG),记录本组患儿的临床检测结果。结果 本文所选的21例患儿均满足BECT(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诊断标准,病程中患儿临床表现包括手抖、掉物以及站立不稳等;患儿在视频脑电图检测中发现癫痫性负性肌阵挛发作;EMG监测结果证实视频脑电图棘波与短暂肌电静息存在相关性,在癫痫性负性肌阵挛发生后,视频脑电图显示放电量明显增加,且运动型发作频率快速增加。从治疗效果来看,有18例患儿经药物治疗后癫痫性负性肌阵挛临床症状消失,3例患儿减停药物后发生复发。结论 不典型儿童良性部分性癫痫患儿具有特殊的癫痫性负性肌阵挛以及神经电生理性特征;而在经过药物治疗后,大部分患儿的癫痫性负性肌阵挛症状可显著改善,但是还需要警惕复发问题。
- 陈凤干单明琳李芬
- 关键词:神经电生理
- 青年难治性部分性癫痫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2023年
- 目的调查青年难治性部分性癫痫(RPE)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5月—2021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226例青年RPE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癫痫自我管理行为量表(ESM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自我概念量表和医学应对方式量表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自我概念、自我效能、应对方式与自我管理的相关性。采用分层线性回归分析探讨青年RPE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共发放问卷226份,回收214份,回收率为94.69%,剔除规律作答和漏项超过10%的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08份,问卷有效率为97.20%(208/214)。结果208例青年RPE患者ESMS总分为(110.64±12.56)分;性别、文化程度、工作情况、家庭月收入、自我效能、自我概念、医学应对方式是青年RPE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医务工作者应当根据个人情况,结合自我效能、自我概念等,实施个体化、系统化的青年RPE患者自我管理教育方案,提升青年RPE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
- 施晓庆田鑫遇涛纪凡
- 关键词:青年难治性部分性癫痫自我管理行为自我概念自我效能
- 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治疗青年难治性部分性癫痫的效果与安全性探讨
- 2023年
- 目的探究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治疗青年难治性部分性癫痫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82例青年难治性部分性癫痫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丙戍酸钠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丙戍酸钠联合拉莫三嗪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37%,高于对照组的65.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4.63%与对照组的12.2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莫三嗪联合丙戍酸钠能够明显提升青年难治性部分性癫痫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建议临床推荐。
- 蔺宁宁
- 关键词:拉莫三嗪安全性
- 左乙拉西坦(LEV)治疗部分性癫痫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脑电图(EEG)的影响
- 2023年
- 以确诊为部分性癫痫的患者为对象,在基础治疗措施之外,取左乙拉西坦(LEV)加以辅助,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对脑电图(EEG)的具体影响。方法 将2020年2月-2021年1月作为实验区间,将南京脑科医院作为实验地点。以确诊为部分性癫痫为条件,随机共抽取100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做有效分组操作,得到各组50例。所有患者均行以基础治疗措施,取LEV额外施以观察组。将两组的临床疗效分析所得结果,脑电图癫样放电(IEA)改善程度,各波段脑电波相对功率影响情况,认知功能提升效果评价情况设置为本次比对项目。结果 观察组所取得的总临床疗效、IEA总改善程度、β波段相对功率计算值、数字符号转换测验所得分值、语言流畅性测验所得分值、数字广度测验所得分值均高于对照组所得,δ波段相对功率计算值、θ波段相对功率计算值、连线A所耗时数据、连线B所耗时数据均低于对照组所得(P<0.05)。结论 以确诊为部分性癫痫的患者为对象,在基础治疗措施之外,取LEV加以辅助,能够显著提升疗效,改善EEG情况,提升患者认知功能。
- 杨洁
- 关键词:部分性癫痫EEGIEA
- 新型和传统抗癫痫药物治疗新诊断部分性癫痫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 2022年
- 目的:比较新型和传统抗癫痫药(AEDs)治疗新诊断部分性癫痫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新诊断部分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CBZ)组、左乙拉西坦(levetiracetam,LEV)组、奥卡西平(oxcarbazepine,OXC)组和拉莫三嗪(lamotrigine,LTG)组,以治疗后稳定期初次发作时间、治疗失败时间和达“6月、1年和2年无发作”比例为观察指标,评估其治疗癫痫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本研究共收集250例新诊断部分性发作癫痫患者,分为CBZ组(n=62)、LEV组(n=67)、OXC组(n=63)、LTG组(n=58)。通过Kaplan-Meier统计分析显示新型和传统AEDs治疗癫痫后初次发作时间,CBZ和OXC的疗效相当(Log-Rank=0.226,P=0.635),而CBZ优于LTG(Log-Rank=15.305,P=0.000)和LEV(Log-Rank=8.027,P=0.005);治疗失败时间,CBZ和LTG疗效相当(Log-Rank=0.127,P=0.721),而CBZ优于OXC、LEV,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7.000,P=0.008;Log-Rank=5.572,P=0.018)。“6月无发作”率依次为CBZ、LEV、LTG、OXC,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年无发作”率和“2年无发作”率,依次为CBZ、LTG、OXC、LEV,其中CBZ均优于OXC和LEV(均P<0.05),但和LTG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有25例患者(10.0%)出现不良反应。CBZ的不良反应率为19.3%,高于LTG(8.6%)、OXC(7.9%)、LEV(4.5%)。结论:CBZ治疗部分性癫痫的效果优于OXC和LEV,特别是在治疗的早期阶段,与LTG相当,但副作用的发生率也较高。
- 晏玉奎胡建琴张冰
- 关键词:部分性癫痫新型抗癫痫药疗效
- 唑尼沙胺治疗部分性癫痫发作的效果与安全性分析
- 2022年
- 目的分析唑尼沙胺治疗部分性癫痫发作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3月淄博昌国医院收治的100例部分性癫痫发作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拉莫三嗪片和托吡酯片,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唑尼沙胺片。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癫痫发作频率和发作持续时间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癫痫发作频率及发作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唑尼沙胺片可提高部分性癫痫发作的治疗疗效,降低患者的发作频率,缩短持续时间,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 杨萍李愉
- 关键词:唑尼沙胺部分性癫痫发作安全性
- 四种抗癫痫药物对部分性癫痫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对照研究被引量:10
- 2022年
- 目的:对比四种抗癫痫药物(奥卡西平、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托吡酯)对部分性癫痫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部分性癫痫患者128例,随机分为A、B、C、D四组各34例,四组分别应用奥卡西平、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托吡酯单药治疗,对比四组的疗效及脑电图、认知功能、生活质量等变化。结果:四组患者治疗前的脑电图各频段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治疗前后的α+β及θ+δ频段功率均无明显变化(P>0.05)。D组治疗后的α+β频段功率较治疗前降低,θ+δ频段功率较治疗前升高(P<0.05)。B、C三组治疗前后的各项韦氏智力测验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治疗前后的操作测验及总分变化不明显(P>0.05),但是D组治疗后的语言测验得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四组患者的癫痫控制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治疗后的综合生活质量、总体健康水平得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A组治疗后的社会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提高,对发作担忧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B组治疗后的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得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对发作担忧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C组治疗后的社会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提高(P<0.05)。结论:四种抗癫痫药物治疗部分性癫痫均能有效抑制癫痫样放电,临床疗效相当,其中托吡酯对患者认知功能的损害较重,奥卡西平会增加θ段功率,拉莫三嗪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最明显。
- 赵婧王宁
- 关键词:部分性癫痫奥卡西平拉莫三嗪托吡酯
相关作者
- 杨志仙

- 作品数:216被引量:735H指数:14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癫痫 脑电图 基因 儿童 惊厥
- 周东

- 作品数:529被引量:1,796H指数:20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研究主题:癫痫 癫痫患者 马桑内酯 抗癫痫药物 癫痫持续状态
- 刘晓燕

- 作品数:293被引量:1,234H指数:17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癫痫 脑电图 儿童 突变 脑电描记术
- 张月华

- 作品数:357被引量:1,574H指数:19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癫痫 儿童 突变 基因 基因突变
- 吴立文

- 作品数:182被引量:723H指数:14
-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
- 研究主题:癫痫 脑电图 癫痫发作 颞叶癫痫 部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