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64篇“ 退行性改变“的相关文章
- 芪芍通痹胶囊对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模型大鼠Wnt/β-catenin通路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探讨芪芍通痹胶囊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IDD)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芪芍通痹低、高剂量组,芪芍通痹高剂量+激动剂组,每组15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采用纤维环穿刺法制备大鼠IDD模型。造模后芪芍通痹低、高剂量组大鼠给予芪芍通痹胶囊0.2、0.8 g/(kg·d)灌胃;芪芍通痹高剂量+激动剂组给予芪芍通痹胶囊0.8 g/(kg·d)和SKL2001溶液10 mg/(kg·d)灌胃;对照组、模型组给予10 ml/(kg·d)蒸馏水灌胃,各组均每天1次,连续灌胃4周。最后一次给药后采用X射线和MRI检测各组IDD程度;HE染色、番红O-固绿染色观察椎间盘组织形态;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椎间盘组织蛋白多糖、Ⅱ型胶原(COLⅡ)、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蛋白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椎间盘髓核组织细胞外基质(ECM)相关蛋白[蛋白多糖、COLⅡ、MMP-3、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衰老相关蛋白(P53、P21、P16)、凋亡相关蛋白[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剪切型天冬氨酸-半胱氨酸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Wnt/β-catenin通路相关蛋白[Wnt3a、糖原合酶激酶-3β(GSK-3β)、β-catenin]水平;RT-qPCR检测椎间盘组织Wnt3a、GSK-3β、β-catenin 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芪芍通痹低、高剂量组大鼠椎间盘高度指数(DHI)升高,MRI Pfirrmann分级降低,IDD程度明显减轻,椎间盘髓核和纤维环结构完整性升高,髓核细胞数量增多,椎间盘髓核组织中蛋白多糖、COLⅡ、BCL-2、GSK-3β蛋白水平升高,MMP-3、MMP-9、MMP-13、P53、P21、P16、BAX、Cleaved Caspase-3、Wnt3a、β-catenin蛋白水平降低,Wnt3a、β-catenin mRNA表达降低,GSK-3βmRNA表达升高(P<0.05);与芪芍通痹低剂量组比较,芪芍通痹高剂量组大鼠DHI升高,MRI Pfirrmann分级降低(P<0.05),IDD程度进一步减轻,椎间盘髓核和纤维环结构完整性更高,髓核细胞数量进一步增�
- 薛玉满徐西林韩巍许嘉犇许文婷刘泽霖张晓峰
- 关键词:髓核细胞WNT/Β-CATENIN通路
- 针刺联合艾灸治疗腰椎退行性改变临床研究
- 2024年
- 探讨针刺联合艾灸在治疗腰椎退行性改变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非药物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共纳入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56例腰椎退行性改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研究组采用针刺联合艾灸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常规物理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进行疼痛评分和腰部活动范围测量,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的VAS评分从8.2±1.1降至3.5±0.9,ODI评分从60%±10%降至30%±8%,SF-36评分从45±5提高至75±6,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此外,研究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验证了针刺联合艾灸在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上的显著优势。结论 研究表明,针刺联合艾灸治疗腰椎退行性改变,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和腰部活动功能,且安全性好,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综合治疗提供了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案。
- 袁立
- 关键词:腰椎退行性改变
- 不同勾画方法及参数定量评估DLS患者椎旁肌退行性改变的MRI特点
- 2024年
- 目的使用两种不同的椎旁肌勾画方法及多参数定量评估退行性腰椎侧凸(DLS)患者多裂肌、竖脊肌、腰大肌退行性改变的MRI特点。方法收集2019年8月至2022年3月于该院确诊为DLS的患者33例作为试验组,同期招募健康志愿者35例作为对照组,行腰椎常规序列和多回波Dixon-vibe序列MRI检查。在第4腰椎至第5腰椎椎间盘(L 4/5)中心层面的水脂相图中分别对多裂肌、竖脊肌的总肌肉横截面积(TCSA)、纯肌肉横截面积(PCSA)进行勾画测量。采用组内相关系数评估两种勾画方法的一致性,分析两组受试者椎旁肌各参数差异,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椎旁肌有差异参数的曲线下面积(AUC)。结果TCSA、PCSA在DLS患者多裂肌和竖脊肌中一致性较好(ICC>0.75,P<0.05)。试验组多裂肌和竖脊肌的总肌肉脂肪浸润(TMFI)、纯肌肉脂肪浸润(PMFI)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但腰大肌TMFI差异不明显(P>0.05);试验组多裂肌相对PCSA(RPCSA)、相对TCSA(RTCSA)、相对功能面积(RFCSA)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但在竖脊肌和腰大肌中仅RTCSA差异明显(P<0.05);两组多裂肌PMFI不对称性(AR PMFI)、TCSA不对称性(AR TCSA),竖脊肌TMFI不对称性(AR TMFI)、PCSA不对称性(AR PCSA),腰大肌AR TCS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裂肌TMFI、竖脊肌AR PCSA、腰大肌RTCSA在3种肌肉各参数的AUC较大(0.7619、0.7108、0.7126)。结论多回波Dixon-vibe序列对DLS患者多裂肌和竖脊肌的两种勾画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L 4/5层面多裂肌的退行性改变表现最突出,肌肉内外受脂肪浸润严重,相对的功能面积减小;竖脊肌表现为纯肌肉面积的不对称程度明显增大;腰大肌相对的横截面积表现出明显减小。
- 邓亚利赵骏黎川罗飞陈伟何敏
- 关键词:退行性腰椎侧凸椎旁肌脂肪浸润
- 糖化血红蛋白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神经退行性改变相关性研究现状被引量:2
- 2024年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作为一种神经血管疾病,可对患者造成严重视功能损害。众所周知,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就有一系列影响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和血管功能的改变。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HbAlc)是监测体内血糖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反映人体1-2个月平均血糖水平。分析糖化血红蛋白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神经退行性改变之间的关系,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及病情评估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李新伊朱柏扬张昱
-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化血红蛋白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 颞下颌关节退行性改变与颅面形态及颞下颌关节形态结构的关联
- 2024年
- 颞下颌关节退行性关节病在影像学上多表现为髁突骨质破坏、增生、硬化、囊样变或者髁突形态上的短小畸形,其病因复杂。相关临床研究发现,骨性Ⅱ类或高角骨面型的个体多见颞下颌关节退行性变,偏颌人群中的患病率也较高;同样有较多的研究提示,髁突骨质退行性改变与不可复性关节盘移位等颞下颌关节形态结构存在关联,其中的因果关系目前尚不完全明确。本文主要从解剖学特征方面综述颞下颌关节退行性改变与颅面形态的相关性及与关节内部形态结构的相关性,最后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来探讨颞下颌关节退行性改变的可能原因,以期为临床工作者了解该疾病及制订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 张桃李龚衍吉刘方张秦兰蕙刘洋
- 关键词:下颌髁突退行性关节疾病颞下颌关节骨面型错[牙合]畸形
- 基于分子对接技术验证6-姜酚通过USP49抑制软骨退行性改变
- 2024年
- 目的了解6-姜酚对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凋亡及软骨降解的影响及其具体机制。方法筛选出可显著上调USP49表达的中药活性成分(6-姜酚)并进行分子对接。随后,使用不同浓度的6-姜酚处理白细胞介素-1β(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检测软骨细胞凋亡与泛素特异性蛋白酶49(ubiquitin specific proteases 49,USP49)、β-catenin及软骨降解相关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3,MMP-13)]的表达。结果经过筛选,发现6-姜酚可显著促进USP49表达,分子对接显示6-姜酚与USP49可高效结合。不同浓度的6-姜酚处理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后,可显著上调USP49表达,抑制细胞凋亡及β-catenin、MMP-1与MMP-13表达。结论6-姜酚通过上调USP49表达调控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抑制软骨细胞凋亡及软骨降解相关蛋白MMP-1,MMP-13的表达,进而缓解IL-1β诱导的软骨退行性改变。
- 杨澜波苏春霞赵晓非杨艳梅成彦黄涛王海彬
- 关键词:6-姜酚分子对接WNT/Β-CATENIN通路
- 丹参酮ⅡA通过调节TGF-β1/Smad2/MMPs信号通路改善卵巢摘除大鼠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 Tan)对卵巢切除(绝经后雌激素缺乏模型)大鼠骨关节退行性变的缓解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8周龄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Sham),卵巢切除组(OVX)及低、中和高剂量Tan组。双侧卵巢切除术8周后,分别给予大鼠5、10和20 mg/kg Tan治疗28 d。通过X射线、解剖学观察、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组织学观察评估大鼠关节软骨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软骨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 TGF-β1)、磷酸化的Smad2(phosphorylated-smad2, p-Smad2)、Ⅱ型胶原(typeⅡcollagen, CⅡ)、基质金属蛋白酶9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 MMP-9)和MMP-13的表达水平。结果 X射线、解剖学观察和组织学检测结果显示,OVX组大鼠膝关节表现为关节间隙狭窄、骨赘形成、软骨侵蚀甚至局部软骨出现裂隙、软骨表面甲苯胺蓝染色变淡,软骨细胞排列紊乱、潮线不清甚至中断,Kellgren-Lawrence分级评分、Pelletier分级评分、Mankin评分和OARSI评分均较Sham组增高(P<0.01);Tan可剂量依赖性改善OVX导致的上述膝关节退行性变,提高Kellgren-Lawrence分级评分、Pelletier分级评分、Mankin评分和OARSI评分。免疫组化检测显示,相对于OVX组,Tan组软骨组织中TGF-β1、p-Smad2、CⅡ表达增高(P<0.01),MMP-9和MMP-13表达降低(P<0.01),且呈剂量效应。结论 Tan可减轻卵巢去势大鼠关节软骨退变,其作用可能与其调节TGF-β1/Smad2/MMPs信号通路有关。
- 郭琴郭苑莉廖凤儿陶莹
- 关键词:关节软骨卵巢切除
- 磁共振MAGiC技术在评估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中的应用价值
- 孙成团
- 单细胞转录组学揭示百草枯致帕金森病样神经退行性改变中自噬相关细胞异质性变化
- 目的自噬损伤是帕金森病(PD)的重要病理机制之一,然而,PD中自噬相关的细胞异质性变化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利用单细胞转录组学技术,探索百草枯(PQ)诱导PD进程中与自噬最紧密相关的神经细胞类型,并描绘其亚型相关的异质性变...
- 张誉江益华李音函郑馥荔胡红邵文亚于广霞郭振坤吴思英李煌元
- 关键词:百草枯帕金森病自噬细胞异质性
- MAGiC技术在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讨MAGiC技术在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21年3月至2021年12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接受颈椎MRI检查的患者40例(共200个颈椎间盘),患者均行常规颈椎MRI检查及T2MAP、MAGiC成像数据采集。由两位工作年限10年以上的医师对T2WI图像的所有椎间盘进行Pfirrmann分级,分别对T2MAP和MAGiC序列的前、后纤维环及髓核进行定量值测定。结果:T2MAP序列与MAGiC序列的T2值呈高度相关性(r均>0.8),T2MAP序列与MAGiC序列的T2值均与年龄呈负相关,髓核区T2值与Pfirrmann分级的负相关性最为显著(r=-0.950,P<0.01)。相邻Pfirrmann分级间MAGiC定量值分析结果显示,前纤维环的T1、T2、PD值在PfirrmannⅢ级与Ⅳ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D值在PfirrmannⅣ级与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髓核的T1、T2、PD值仅在PfirrmannⅣ级与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定量值在相邻分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后纤维环的T1、T2、PD值在PfirrmannⅢ级与Ⅳ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2值在PfirrmannⅡ级与Ⅲ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髓核T1、T2值鉴别诊断PfirrmannⅢ与Ⅳ级的曲线下面积(AUC)均高于前、后纤维环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髓核T2值诊断PfirrmannⅠ到Ⅳ级的AUC均高于T1和PD值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MAGiC技术可定量评估颈椎退行性改变,且髓核T2值的诊断效能最高,可为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提供更多诊断信息。
- 孙其安李郑何玲张勇
- 关键词:颈椎间盘退变MAGIC
相关作者
- 王拥军

- 作品数:820被引量:6,764H指数:38
-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 研究主题:颈椎病 益气化瘀方 椎间盘 椎间盘退变 软骨细胞
- 郭剑华

- 作品数:294被引量:285H指数:9
- 供职机构: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
- 研究主题:自我按摩 颈椎病 按摩 腰椎间盘突出症 胶囊
- 王华

- 作品数:79被引量:248H指数:8
- 供职机构:北华大学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幽门螺杆菌 早产儿 分泌系统 退行性改变 喂养不耐受
- 施杞

- 作品数:820被引量:5,521H指数:37
-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
- 研究主题:颈椎病 椎间盘 益气化瘀方 椎间盘退变 脊髓型颈椎病
- 曹芳

- 作品数:5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 研究主题:脑卒中患者 皮质脊髓束 退行性改变 远端 MR血管成像